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于七从牙山到崂山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4089次阅读 7次回复
cswzgl
2015-3-23 02:49:08

2007年“崂山杯”青岛国际螳螂拳比赛大会期间,“于七与螳螂拳论

坛”大会于8月5日上午举行。本稿为大会发言论文。全文分别发表在2008年

“嶗山研究”和“ 青岛文史”以及“半岛都市报”。全文如下:

于七从牙山到崂山

于 桂 明


摘 要:于七,名孟禧,字乐吾,山东栖霞人。出身豪门,自幼读书习武,明崇祯三年(1630年)考中武举,任登州府最末总兵。明朝灭亡后,解甲归田,在家乡传授于氏拳术,曾两次领导胶东农民抗清起义。抗清起义失败后,辗转来到崂山,隐匿华严寺,削发为僧,后为华严寺第三代方丈,并在此创立了螳螂拳,传授予僧侣,后逐步流传到民间,当时成为中国功夫名拳第一。它播种萌芽在牙山,扎根生长在崂山,开花传播在莱阳,结果丰收于全世界。

关键词:于七抗清起义 牙山和于氏拳 创螳螂拳 嶗山华严寺

于七,名孟禧,字乐吾,乳名小喜;化名燕飞,王郎;法名照瞳,

法号善观。祖籍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村。生于明朝万历37年(公元1609年)5月21日。两次领导胶东农民抗清起义,在胶东家乡传于氏拳。父子两代明朝武将军,祖孙三代武术世家。圆寂于清康熙41年(公元1702年)享年93岁。

于七,在“辞海”、“中国通史·明清史”、“中华历史名人大辞典”中,都有记载,也都说下落不明。“于七抗清史”研究专家周志元、周杰三和李恩浦三位老先生对于七抗清起义和兵败逃亡崂山华严寺削发为僧,后任第三代方丈,教授僧侣练拳习武做了全面的研究,揭开了“于七下落不明”之谜。

今天,我就于七的家庭出身,抗清起义和在崂山创螳螂拳,谈些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于姓,是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国姓,是大周朝开国国王(姬昌)的后代。于姓和姬姓、周姓是同宗同族(姬昌的后代在中国有70多姓氏)。胶东于姓,是明朝初年(约公元1390年前后)大移民,由山西省运南地区(今山西省运城市之南)迁徙而来。于氏三兄弟(三大家,各有儿孙),于老大落户文登县,老二和老三分别落户莱阳县和海阳县,古有山东于姓是一家之说。

于七的祖上是莱阳县人。当年,于七的高祖父,看好了水美土肥的风水宝地,把家从莱阳县迁到了栖霞县蛇窝泊村(栖、莱两县边界,栖城南25公里,现栖霞市蛇窝泊镇政府所在地),成为栖霞县于姓一支,栖霞县于姓和莱阳县于姓,都是莱阳县于老二的后代。



于姓在莱阳县是名门望族,有多人在明朝为官。我家从栖霞县出逃时,将两尊明朝皇帝御赐的俑像,也请到了胶州。可以推断,莱阳和栖霞县志上,凡明朝有记载于姓名人者,肯定是于七的祖上。

于七生长在一个特殊的殷富之家。祖父于进表,是山东省大金矿主,栖霞巨商,登州府巨豪富,胶东武林名人,中国萌芽的第一个资本家。父亲于克清,是大明朝的武将军,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与入侵腹地的后金军作战,殉国在保京战埸。于七的外祖父戚继光,是中华历史名将。母亲戚颜君,是戚继光的长女。

当年,于七的祖父于进表为便于管理金矿,从蛇窝泊村(“于七

蛇窝泊大庄园”,因被清兵焚毁,只有名字,已无实物可考证了)迁到牙山西麓唐家泊村。按照于七之父“明朝大将军门第”,建造了明朝末年山东省第一大宅院(经李恩浦、周杰三和李元章三位专家考证:“于七唐家泊大宅院”,大于清末山东省牟二黑子大地主庄园)。于七在抗清起义前,在牙山南麓新建的“接官亭别墅群”(被清兵先洗劫后焚毁,现在的栖霞市桃村镇接官亭村),是清初年中国最大最豪华的私人自建别墅群(焚毁前有“财宝堪比石崇”之诗句记载)。

于七自幼在祖父和父母的严教之下,昼读书,夜习武。17岁参

加府试,考取了文秀才登州府第一名,21岁考取了武秀才22岁(明崇祯三年,1630年)又考取了武举人,任明朝登州府最末总兵(明崇祯12年至17年,公元1639年至1644年)。明朝灭亡后,于七不降清,解甲归农。清登州府授把总,七婉言拒绝。

后金军经常跨海袭扰胶东,胶东人民恐清反清根深蒂固。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引发了全国性农民抗清起义,胶东反清抗清更是凤起云湧。清初年,于七以淘金工为主体,联合胶东各县农民起义武装,组织和发动了胶东第一次农民抗议清起义。清顺治七年,于七起义军攻破宁海州(牟平城),杀死了清派知州刘文淇,起义军威震胶东各府、州、县。后来,清登州府知府张尚贤带厚礼、携幼子(人质)赴唐家泊村与于七讲和,在清廷的软施硬拉之下,历时三年多的胶东第一次农民抗清起义瓦解了。

第一次起义失败后,于七把相当多的财力、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武授徒上,他在胶东各县设立了很多武馆(为第二次抗清起义积储力量),把从老师、祖父和父亲(正宗戚家拳)那里学来的各种拳术传授给弟子们,这就是胶东农民第二次抗清起义时遍用的于氏拳。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清顺治18年(公元1661年),于七发动了第二次抗议清起义,燎原之火遍布胶东大地,极大地震惊了清政府。因清廷此时已无东南各省明军之忧了(四月郑成功渡海峡收复台湾,明朝离开大陆),故倾其国力对付胶东农民抗议清起义军。清廷派三大帅(满族正黄旗都统济席哈正一品官;满族正黄旗兵部副部长舒穆禄.图喇正一品官,山东省总督祖泽溥从一品官)和满、蒙六大将军(其中包括满族正黄旗刑部副部长瓜尔佳.安珠瑚正一品官)坐阵指挥。公元1661年11月又调来了满、蒙、汉三路八旗大军和禁旅王师以及九省禄营军,兵众20万人(仅满八旗军就有1.2万人),压境围剿胶东农民起义军(三大帅、六大将、三大旗、禁旅、王师、九省清军)。于七率众与清军对阵厮杀数月之久,后退守牙山。清兵久攻未果,又从河南省调来红衣大炮,狂轰牙山三天,次年(清康熙元年)春,清兵攻克牙山,于七兵败(栖霞县志记载:牙山起义军多于十万人)。胶东十数县,起义军可能几十万至百万。清兵从平度麻兰往东,见人即杀。战后栖、莱两县,存者不过2、3成,白骨堆山遍地磷,村村无鸡犬之鸣。死、逃几十万。战后野狗(清朝狗腿子,宋彝炳之流)清察于七余孽十多年,牵连和打击报负乱杀人。有记载的抓到济南万余人(其中包括于七妻李俊梅和一个孩子)。济南每日处犯百人,济南棺材贵。

牙山,也叫钜齿山,栖城东70里,主峰800多米,方圆几百里。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军区司令,建国后大军区司令上将许世友回忆说:控制了牙山,居高临下,就控制了胶东;当年于七牙山兵败,是后山兵力不足。

公元1662年三月初一日夜,于七用“山前弃靴,山后夺路”之计,从山后逃出牙山。在山后的黄草庵毁容化妆后,逃到牟平县(当时宁海州)留格庄肖文和家潜藏一年,后经海路辗转逃来崂山港西村(现崂山区王戈庄镇港西村)扛长工一年多。两年半后,到华严寺出家当了和尚。

公元1664年冬,于七到华严寺,拜第二代方丈为师,削发为僧,后为华严寺第三代方丈,在寺38年。圆寂后,被厚葬在华严寺塔院内。走进塔院正门,看见三座佛塔,中间的七级大砖塔,是华严寺第一代方丈滋沾的墓塔。两边各有一座精致的崂山大理石塔。站在塔院门口看,右手边(上位)的石塔(北边,靠近拱门一侧),就是于七的藏骨塔。塔铭曰:“庄严示寂弘教大士上善下观瞳公和尚塔”,瞳公(照瞳)和尚塔,即于七的墓塔。(左手边,南边的石塔是第五代方丈善和的墓塔)。

华严寺为私人庙宇,是明末清初年间,由即墨县人士黄宗昌御史(明朝派往河南省巡视官。其叔父黄嘉善是明朝兵部尚书;二叔黄纳善是高僧,拜万历皇帝之母李太后为师。)和其子黄坦(明末县令)所建。当年遥远无路,深山凿岩,工程之浩大非同一般(占地4000平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米,房舍120余间)。造型之精美堪称一绝(崂山二绝:“天造白云洞,神工华严庵”)。

于七当年逃亡崂山,身处逆境志不衰,每日除诵经修行外,便是习练武功,将于氏功夫悉数传授给僧徒们。于七坚持练功传武,授徒传艺的重要原因,是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实现反清复明大志。

于七选择逃来崂山,有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有可能的话,从崂山到胶州东乡探访自己的两个孙子的下落,就方便多了,可以投孙与亲人团聚,潜匿养老。第二,崂山有万余农民起义军就地隐匿了,人气好,相对安全,有东山再起的土壤。第三,崂山有退身之处,华严寺是黄家的私产,于家和黄家是世交(黄宗昌是即城抗清总指挥,被清兵杀三妻妾二子),于七和黄坦是挚友。在华严寺出家,如同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踏实。

关于于七“观螳螂捕蝉,悟螳螂拳法”一说,目前虽无确凿文字可考,但是追溯于七的出身和家世以及整合各类民间传说,于七在崂山创螳螂拳是完全可信的。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于七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8岁拜中国武术之乡、沧州著名武师胡登选为师,所学拳法,在征战中加以升华,无疑对少林武功有独到见解,有创拳坚实和深厚的基础。第二,于七自幼聪明过人,能文善武,悟拳理,创拳法,对他而言,并非难事。据记载:于七从牙山逃奔崂山途中,留住牟平县留格庄肖文和家时,把牧童手中玩耍的放牛鞭杆当兵器,创出了流传至今的“牛郎棍拳”。说明了于七的悟性绝非常人能比,于七在崂山创螳螂拳,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于七念念不忘反清复明大志,诵经之余,便是研拳练武。将经历了真枪实弹励炼的于氏拳,练的炉火纯青。他突发奇想,欲把少林拳融进于氏拳之中。据传说:他不远千里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拜福居禅师为师(可再考)。两位身怀绝技的高僧,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胜于兄弟。福居禅师,将“少林拳集中国功夫于十八拳之要”的秘诀一一传授。一年之后,于七回到崂山华严寺。于七给僧徒们既教于氏拳,又教少林拳,如火如荼,忙的不亦乐乎。

螳螂,有六千多万年的历史了,是地球上稀有的珍贵活化石。它既有绅士风度,又是一派武士雄姿。花色品种繁多,大如小猫、小如大蚊,吃的大到毒蛇,小到蚊蝇,要扫除世上一切害人虫。



一日,于七在树下乘凉,观螳螂捕蝉入迷,随捉数只入方丈内(方丈居室,一平方丈,很小),用草杆斗其捕捉,百模螳螂捕蝉之法,终于悟出了轻、快、远、准、狠的五大绝窍。于七将于氏拳和少林拳中又融进了螳螂捕蝉五法,后扩充为二十五种,取名为“螳螂手法”。在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绽放了一颗奇葩,这就是在崂山诞生的于七螳螂拳。崂山华严寺僧众(兴盛时三十多人)学练螳螂拳,成为崂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李恩浦先生在《于七起义》书中说:“据说,他在生前将武功尽行传授给徒弟们”。弟子们又将螳螂拳传到了崂山周边社会上。



《螳螂拳的起源与发展》书中(螳螂拳王,山东体院教师,“少林寺”电影中扮演大方丈的于海老师所著)说:“山东即墨崂山王郎先师首创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嫡传《螳螂拳谱》中描述:“螳螂手法,是王郎所传。螳螂见蝉欲捕,瞻前而顾后,奋臂轻击,迅雷不及掩耳。”河南省登封县清乾隆年间记载:王郎所创螳螂拳,被奉为少林寺罗汉短打十八家拳祖《东少林》之列,后经南少林传入福建省泉州民间。

另说杨衍锋,字莱儒(来如),山东莱阳县人,富家子弟。明朝末年发榜进士,只等皇帝招见和殿试选状元了。左等右盼,崇祯皇帝殉国,明朝灭亡了。青年杨衍锋对天长叹曰:“文不能保国。”从北京回到莱阳,诚拜于七为师,一心学武保国。杨衍锋跟随于七参与了第一次胶东农民抗清起义,后来又协助于七在胶东大传于氏拳(跟师十多年),是于七的贴心谋士和得力助手之一。

公元1660年(清顺治17年)春;这天,于七招集谋士们共谋复明大计,决定派杨衍锋周游全国,联络各省反清起义武装。杨衍锋先到江南闽浙明朝属地周游,与明朝武将军郑成功密谋渡江攻打北京;之后,又在江南各省周游和串联。两年之后(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春夏之交,杨衍锋正在湖北省武当山(明朝皇家名山)云游,忽听惊天传闻;“于七兵败身亡”(1660年秋冬,明军北攻打南京受挫,16614月收复台湾,明朝离开大陆。同年7月,于七发动第二次抗清起义,16623月兵败)。杨衍锋又一次对天长叹曰:“武也不能保国”,当即从武当山绝壁一跃面下。天不绝忠于大明朝的好人,杨衍锋落在了悬崖的松树上;昏迷中被武当山紫霄宫元风道长救起(传说)。元风道长是一个识破天机不泄露的高道,只管给杨衍锋疗伤,不问身世。杨衍锋愈后,拜元风道长为师,道长赐杨衍锋法名为“升霄道人”。杨衍锋自此改字‘莱儒’为‘来如’(可信)。升霄道人以进士之才习道,以于氏拳功底学武;几年之后,已经是讲经布道传武的大德高道了。多年以后的一个清明节,元风道长又见升霄道人做法事,即问:“你每年清明诵经为何人?”升霄道人如实禀告:“为恩师于七祈祷。”元风道长笑曰:“于七虽兵败,而未身亡。”并告知:“在牙山三百里,为僧之人。”升霄道人辞别道长后,直奔崂山而来。杨衍锋妙算,恩师于七就在崂山华严寺。因为山东道庙无数,佛寺无几。



于七惊见杨衍锋突如从天而降,两人皆狂喜。畅叙久别风云。于七将螳螂拳传授予他;并让杨衍锋演示道家太极功。杨说:“不敢在恩师面前献丑。”于七曰:“你是替元风道长向我传道家太极功。”于七看过杨衍锋的演练之后说:“螳螂拳如能融进太极功,会恰到好处。”在于七的指导之下,杨衍锋在螳螂拳中又加上太极功,这就是传遍天下的内家功太极螳螂拳。因为太极螳螂拳行步似梅花,又叫梅花螳螂拳。

升霄道人此行,道士进崂山,不住道庙,而是住进了华严佛寺;并且一住就是半年多,成了崂山大奇闻。升霄道人崂山之行,为积怨极深的崂山道、佛两教搭了和谐之桥。于七和杨衍锋师徒为当年的崂山和后来的青岛佛教铺平了发展之路。

杨衍锋辞别恩师西行之际,问于七:“此拳可否外传?”师曰:“可!”又问:“我的恩师是谁?”于七迟疑片刻曰:“你我在太平盛世,皆王者之儿郎。”从此,螳螂拳祖师王郎也。《螳螂拳真史传奇》中表述:于七在崂山联络旧部,交结反清志士,反清复明大志不灭,用暗号秘密联络,自称姓王名郎(亡国之郎)。

升霄道人过境陕西省,准备上华山拜访道长。在山下林荫小道路遇劫镖。眼看保镖,孤虎难斗群狼,大宗财宝将落贼手。细看,保镖一手一势,很像于氏拳。升霄道人大吼一声:“毛贼招架,”两三个会合,贼皆趴地跪叩求饶。保镖盛情宽待救命道士,席间互道姓名。保镖说:“我叫李二垢,山东莱阳县赤山史家河人”。升霄道人闻后,大有千里之外遇知己之悦。二十岁刚出头的保镖李二垢,喜遇同乡升霄道人,长跪三拜不起,求救命大恩人赐名收徒。升霄道人说:“赐名不敢,我可收徒,教你王郎螳螂拳。”李二垢自己改名为‘李秉霄’,是禀承升霄道人盛恩之意。李秉霄在于氏拳上又得王郎螳螂拳,如虎添翼,成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第一号大保镖。李秉霄是螳螂拳的第三代独家传人,因武发财,因拳扬名,在莱阳县大设武馆,将螳螂拳又传回了胶东新武术之乡。螳螂拳出自崂山,传遍全国,同源异流。

杨衍锋回到湖北武当山紫霄宫,谢师还俗,息武立传。用自身非凡传奇的儒、道、佛、武独特经历,创立了三教合一加崇武的中华新文化——反清复明的《在理教》(‘辞海’注释:俗称‘在礼教’,据传是明末遗民杨来如在山东省即墨县创立。因密授反清复明宗旨,清光绪期兴盛,后被清廷取缔。白莲教,小刀会和青红帮是其分支)。

李秉霄收了为其掌管镖局的三名真传弟子(第四代)。第五代螳螂拳真传弟子也只有四名。后来演武场上形成惯例,演武者开场先抱拳拜场曰:“请在场的三老四少高抬贵手!”意思是,螳螂拳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分别为三人和四人)的传人们,请您们手下留情,不要让我下不了台,丢人现眼。可见,螳螂拳第五代传人时期,螳螂拳在中国己经是名拳之首,中国功夫之巅峰了。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

螳螂拳经过三百多年和多代人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功夫名拳之一。中华武术螳螂拳是中华武术百花苑中的一颗奇葩,它播种萌芽在牙山,扎根生长在崂山,开花传播在莱阳,结果丰收全世界。

有刻石为证,雍正皇帝曾访华严寺。据传说,当年清雍正皇帝闻螳螂拳名鼎姿雅,追溯到东海崂山华严寺。当他看到华严新庙如天,又闻王郎就是于七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于七的墓塔前,久观不离,遂命笔墨,挥毫写下了“观澜”两个大字(二字刻在华严寺塔院门正对的大顽石上),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十六年前,崂山武馆原馆长陈世欣先生,倾其家产,为于七修复

了墓塔,立了于七螳螂拳碑,竖了7米多高的于七(王郎)大理石雕

(尽管有不尽人意之处。当时参照周杰三的“于七起义述略”而建。五年后李恩浦的“于七起义”考证最权威。周杰三说“李恩浦是研究于七的中国权威。”并对我说:我的“于七起义述略”错太多,请你烧掉),是首倡螳螂拳始祖于七和发源地崂山的中国第一人。十年前, 孙守信先生在“青岛崂山”中,论述于七在崂山创中华武术螳螂拳,是中国首次在正规刊物上论述于七崂山创螳螂拳的文章。两年前,孙德先生,在“中华名人论文集”中发表了“螳螂拳始祖于七和发源地崂山”的论文,是国家级刊物首次刊登于七崂山创螳螂拳的论述文章。青岛市武术协会和青岛市崂山文化研究会四年以来一直倡导并组织的“青岛市螳螂拳研讨会和崂山杯螳螂拳比赛大会”,为弘扬中华武术螳螂拳和宣传青岛崂山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年春节后,我给青岛市夏耕市长写信,呼吁“将于七崂山创螳螂拳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夏市长将我的信批转给市文化局处理。现在,青岛市已经将“于七崂山创螳螂拳”列入了青岛市申遗项目。(2009年11月,青岛市嶗山区“螳螂拳”被省文化厅,选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岛“螳螂拳”名列其中)。

螳螂拳遍及大江南北,誉满四海八方,门派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争香。愿凭借奥运大好契机,再创螳螂拳中国辉煌。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错误和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于桂明,于七第十代嫡孙,中共党员,海信退休干部, 青岛市嶗山文化研究会理事


(2009年6月16日 输入)



2013年5月20日 校对


dengjing

2015-3-23 02:51:59

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hexud000

2015-3-23 03:00:49

视乎太极螳螂拳的太极不是太极拳的意思吧?有莫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KSHYJL

2015-3-23 03:04:31

都是某些人闹的妖,其中就孙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这小说太好看了!!!!权当小说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铁帮手

2015-3-23 03:11:27

何止丰富,简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dieci

2015-3-23 03:14:23

“公元1660年(清顺治17年)春;这天,于七招集谋士们共谋复明大计,决定派杨衍锋周游全国,联络各省反清起义武装。杨衍锋先到江南闽浙明朝属地周游,与明朝武将军郑成功密谋渡江攻打北京;之后,又在江南各省周游和串联。两年之后(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春夏之交,杨衍锋正在湖北省武当山(明朝皇家名山)云游,忽听惊天传闻;“于七兵败身亡”(1660年秋冬,明军北攻打南京受挫,1661年4月收复台湾,明朝离开大陆。同年7月,于七发动第二次抗清起义,1662年3月兵败)。杨衍锋又一次对天长叹曰:“武也不能保国”,当即从武当山绝壁一跃面下。天不绝忠于大明朝的好人,杨衍锋落在了悬崖的松树上;昏迷中被武当山紫霄宫元风道长救起(传说)。元风道长是一个识破天机不泄露的高道,只管给杨衍锋疗伤,不问身世。杨衍锋愈后,拜元风道长为师,道长赐杨衍锋法名为“升霄道人”。杨衍锋自此改字‘莱儒’为‘来如’(可信)。升霄道人以进士之才习道,以于氏拳功底学武;几年之后,已经是讲经布道传武的大德高道了。多年以后的一个清明节,元风道长又见升霄道人做法事,即问:“你每年清明诵经为何人?”升霄道人如实禀告:“为恩师于七祈祷。”元风道长笑曰:“于七虽兵败,而未身亡。”并告知:“在牙山三百里,为僧之人。”升霄道人辞别道长后,直奔崂山而来。杨衍锋妙算,恩师于七就在崂山华严寺。因为山东道庙无数,佛寺无几。
于七惊见杨衍锋突如从天而降,两人皆狂喜。畅叙久别风云。于七将螳螂拳传授予他;并让杨衍锋演示道家太极功。杨说:“不敢在恩师面前献丑。”于七曰:“你是替元风道长向我传道家太极功。”于七看过杨衍锋的演练之后说:“螳螂拳如能融进太极功,会恰到好处。”在于七的指导之下,杨衍锋在螳螂拳中又加上太极功,这就是传遍天下的内家功太极螳螂拳。因为太极螳螂拳行步似梅花,又叫梅花螳螂拳。
升霄道人此行,道士进崂山,不住道庙,而是住进了华严佛寺;并且一住就是半年多,成了崂山大奇闻。升霄道人崂山之行,为积怨极深的崂山道、佛两教搭了和谐之桥。于七和杨衍锋师徒为当年的崂山和后来的青岛佛教铺平了发展之路。
杨衍锋辞别恩师西行之际,问于七:“此拳可否外传?”师曰:“可!”又问:“我的恩师是谁?”于七迟疑片刻曰:“你我在太平盛世,皆王者之儿郎。”从此,螳螂拳祖师王郎也。《螳螂拳真史传奇》中表述:于七在崂山联络旧部,交结反清志士,反清复明大志不灭,用暗号秘密联络,自称姓王名郎(亡国之郎)。
升霄道人过境陕西省,准备上华山拜访道长。在山下林荫小道路遇劫镖。眼看保镖,孤虎难斗群狼,大宗财宝将落贼手。细看,保镖一手一势,很像于氏拳。升霄道人大吼一声:“毛贼招架,”两三个会合,贼皆趴地跪叩求饶。保镖盛情宽待救命道士,席间互道姓名。保镖说:“我叫李二垢,山东莱阳县赤山史家河人”。升霄道人闻后,大有千里之外遇知己之悦。二十岁刚出头的保镖李二垢,喜遇同乡升霄道人,长跪三拜不起,求救命大恩人赐名收徒。升霄道人说:“赐名不敢,我可收徒,教你王郎螳螂拳。”李二垢自己改名为‘李秉霄’,是禀承升霄道人盛恩之意。李秉霄在于氏拳上又得王郎螳螂拳,如虎添翼,成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第一号大保镖。李秉霄是螳螂拳的第三代独家传人,因武发财,因拳扬名,在莱阳县大设武馆,将螳螂拳又传回了胶东新武术之乡。螳螂拳出自崂山,传遍全国,同源异流。
杨衍锋回到湖北武当山紫霄宫,谢师还俗,息武立传。用自身非凡传奇的儒、道、佛、武独特经历,创立了三教合一加崇武的中华新文化——反清复明的《在理教》(‘辞海’注释:俗称‘在礼教’,据传是明末遗民杨来如在山东省即墨县创立。因密授反清复明宗旨,清光绪期兴盛,后被清廷取缔。白莲教,小刀会和青红帮是其分支)。
李秉霄收了为其掌管镖局的三名真传弟子(第四代)。第五代螳螂拳真传弟子也只有四名。后来演武场上形成惯例,演武者开场先抱拳拜场曰:“请在场的三老四少高抬贵手!”意思是,螳螂拳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分别为三人和四人)的传人们,请您们手下留情,不要让我下不了台,丢人现眼。可见,螳螂拳第五代传人时期,螳螂拳在中国己经是名拳之首,中国功夫之巅峰了。”

赞啊!于七第十代嫡孙于桂明老师的这篇文章,演义的真好,要是在把各细节描写一下,把人物刻画一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有血有肉,创作上能或许能接近张老师的小说《王朗传奇》(话说张炳斗老师的王朗传奇,是我小时侯最看爱的小人书,没有之一,张老师的文学修养,小说创作能力,语言文字的驾驶能力确实很好很强)。青岛武术圈果然有文采斐然的人物啊。
演义啊,想像力确实丰富无比,我辈的脑袋实在跟上不形式的变化了,莫名其妙的我家祖师爷由王朗变成于七了!演义的太好了,这小说太好看了!!!!权当小说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7

dengjing

2015-3-23 02:51:59

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hexud000

2015-3-23 03:00:49

视乎太极螳螂拳的太极不是太极拳的意思吧?有莫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KSHYJL

2015-3-23 03:04:31

都是某些人闹的妖,其中就孙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这小说太好看了!!!!权当小说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铁帮手

2015-3-23 03:11:27

何止丰富,简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dieci

2015-3-23 03:14:23

“公元1660年(清顺治17年)春;这天,于七招集谋士们共谋复明大计,决定派杨衍锋周游全国,联络各省反清起义武装。杨衍锋先到江南闽浙明朝属地周游,与明朝武将军郑成功密谋渡江攻打北京;之后,又在江南各省周游和串联。两年之后(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春夏之交,杨衍锋正在湖北省武当山(明朝皇家名山)云游,忽听惊天传闻;“于七兵败身亡”(1660年秋冬,明军北攻打南京受挫,1661年4月收复台湾,明朝离开大陆。同年7月,于七发动第二次抗清起义,1662年3月兵败)。杨衍锋又一次对天长叹曰:“武也不能保国”,当即从武当山绝壁一跃面下。天不绝忠于大明朝的好人,杨衍锋落在了悬崖的松树上;昏迷中被武当山紫霄宫元风道长救起(传说)。元风道长是一个识破天机不泄露的高道,只管给杨衍锋疗伤,不问身世。杨衍锋愈后,拜元风道长为师,道长赐杨衍锋法名为“升霄道人”。杨衍锋自此改字‘莱儒’为‘来如’(可信)。升霄道人以进士之才习道,以于氏拳功底学武;几年之后,已经是讲经布道传武的大德高道了。多年以后的一个清明节,元风道长又见升霄道人做法事,即问:“你每年清明诵经为何人?”升霄道人如实禀告:“为恩师于七祈祷。”元风道长笑曰:“于七虽兵败,而未身亡。”并告知:“在牙山三百里,为僧之人。”升霄道人辞别道长后,直奔崂山而来。杨衍锋妙算,恩师于七就在崂山华严寺。因为山东道庙无数,佛寺无几。
于七惊见杨衍锋突如从天而降,两人皆狂喜。畅叙久别风云。于七将螳螂拳传授予他;并让杨衍锋演示道家太极功。杨说:“不敢在恩师面前献丑。”于七曰:“你是替元风道长向我传道家太极功。”于七看过杨衍锋的演练之后说:“螳螂拳如能融进太极功,会恰到好处。”在于七的指导之下,杨衍锋在螳螂拳中又加上太极功,这就是传遍天下的内家功太极螳螂拳。因为太极螳螂拳行步似梅花,又叫梅花螳螂拳。
升霄道人此行,道士进崂山,不住道庙,而是住进了华严佛寺;并且一住就是半年多,成了崂山大奇闻。升霄道人崂山之行,为积怨极深的崂山道、佛两教搭了和谐之桥。于七和杨衍锋师徒为当年的崂山和后来的青岛佛教铺平了发展之路。
杨衍锋辞别恩师西行之际,问于七:“此拳可否外传?”师曰:“可!”又问:“我的恩师是谁?”于七迟疑片刻曰:“你我在太平盛世,皆王者之儿郎。”从此,螳螂拳祖师王郎也。《螳螂拳真史传奇》中表述:于七在崂山联络旧部,交结反清志士,反清复明大志不灭,用暗号秘密联络,自称姓王名郎(亡国之郎)。
升霄道人过境陕西省,准备上华山拜访道长。在山下林荫小道路遇劫镖。眼看保镖,孤虎难斗群狼,大宗财宝将落贼手。细看,保镖一手一势,很像于氏拳。升霄道人大吼一声:“毛贼招架,”两三个会合,贼皆趴地跪叩求饶。保镖盛情宽待救命道士,席间互道姓名。保镖说:“我叫李二垢,山东莱阳县赤山史家河人”。升霄道人闻后,大有千里之外遇知己之悦。二十岁刚出头的保镖李二垢,喜遇同乡升霄道人,长跪三拜不起,求救命大恩人赐名收徒。升霄道人说:“赐名不敢,我可收徒,教你王郎螳螂拳。”李二垢自己改名为‘李秉霄’,是禀承升霄道人盛恩之意。李秉霄在于氏拳上又得王郎螳螂拳,如虎添翼,成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第一号大保镖。李秉霄是螳螂拳的第三代独家传人,因武发财,因拳扬名,在莱阳县大设武馆,将螳螂拳又传回了胶东新武术之乡。螳螂拳出自崂山,传遍全国,同源异流。
杨衍锋回到湖北武当山紫霄宫,谢师还俗,息武立传。用自身非凡传奇的儒、道、佛、武独特经历,创立了三教合一加崇武的中华新文化——反清复明的《在理教》(‘辞海’注释:俗称‘在礼教’,据传是明末遗民杨来如在山东省即墨县创立。因密授反清复明宗旨,清光绪期兴盛,后被清廷取缔。白莲教,小刀会和青红帮是其分支)。
李秉霄收了为其掌管镖局的三名真传弟子(第四代)。第五代螳螂拳真传弟子也只有四名。后来演武场上形成惯例,演武者开场先抱拳拜场曰:“请在场的三老四少高抬贵手!”意思是,螳螂拳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分别为三人和四人)的传人们,请您们手下留情,不要让我下不了台,丢人现眼。可见,螳螂拳第五代传人时期,螳螂拳在中国己经是名拳之首,中国功夫之巅峰了。”

赞啊!于七第十代嫡孙于桂明老师的这篇文章,演义的真好,要是在把各细节描写一下,把人物刻画一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有血有肉,创作上能或许能接近张老师的小说《王朗传奇》(话说张炳斗老师的王朗传奇,是我小时侯最看爱的小人书,没有之一,张老师的文学修养,小说创作能力,语言文字的驾驶能力确实很好很强)。青岛武术圈果然有文采斐然的人物啊。
演义啊,想像力确实丰富无比,我辈的脑袋实在跟上不形式的变化了,莫名其妙的我家祖师爷由王朗变成于七了!演义的太好了,这小说太好看了!!!!权当小说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