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你知道扯淡碑吗-- 扯淡,再不来了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8193次阅读 0次回复
       淇县家喻户晓的扯淡碑,其实是一种口误,实际应该叫“太极仙翁碑”或“太极仙翁脱骨碑”,只因碑上有“扯淡”二字,人们便习惯称之为扯淡碑。也许正是这种口误,才使这块碑有了今天这个荒诞不经的名字,从而使人们对它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为叙述方便,约定俗成,下面仍称之为扯淡碑。


        扯淡碑形制为上圆下方,高1.76米,宽0.86米。碑的正面上方刻有“再不来了”四个字,中间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六个大字,据研究者考证,后边还有一个“处”字,但已断掉。两边是一段没加标点的说明:“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濛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为故弄玄虚,还煞有介事地为这段文字加了一个标题——“扯淡”。碑的背面上方刻有“碑阴”二字,中间竖刻“为善最乐”四个大字,右边为“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边为“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初看这块碑,给人的感觉既算不上高大,更谈不上精细,甚至有些粗糙,但仔细观察,发现这块碑确实有许多奇特之处。我初步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块旧碑。你若仔细辨认,就会发现,在现有文字的缝隙间,原来刻有文字,个别字还清晰可辨,如在碑的阳面正上方,隐约可见有“萬”、“燕”等字样,是否是制碑人有意为之,有待进一步考证。
碑文由多种方式书写。在现有110个字的碑文中,其书写方式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这在中国古代众多碑文的书写上比较罕见。
文字的刻法不一。碑文的刻法有阴刻、阳刻,有些字似阴似阳,阴阳兼具。
特意说明碑的阴阳。在碑的背面上方,作者刻意写上“碑阴”二字,这种看似画蛇添足之笔,定有作者深意蕴含其中。
一线隔开上圆下方。碑的形制为上圆下方,并用一条阴刻横线将其隔开,在横线上方写有“再不来了”四个字,正是这四个普通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得道之人鲜有树碑立传者。凡树碑立传者,无不想将其功名昭示后人,而得道之人视功名为粪土,树碑立传不符合“无为而极”的道家思想。
碑主人充满神秘色彩。碑主人既然是立了碑,必然是想为后人留下某种信息,但纵观全碑,既无其真实姓名,又无立碑的确切时间,这不像是一时疏忽,而是定有隐情。
碑主人不是普通人。碑文中写道,碑主人的“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不可能记载在国家档案之中,更不会是“详载”。
内容奇特,题目荒诞。碑文本身闪烁其辞,藏头露尾,给人一种欲言又止,欲罢不甘的感觉,同时又冠以“扯淡”二字笼而统之,更是让人将信将疑,像进入了一个迷宫。
碑主人年龄可疑。碑文中说,碑主人活了“一十有二纪”,即144岁。这就更令人匪夷所思,在当时条件下,虽不敢说人绝对活不了这么大年纪,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属罕见,或许这句话本不该从年龄层面去理解。
碑文中有简化字。碑文中所用个别文字,有些是现代才开始使用的简化字,如“画”、“乐”等,这在当时虽不能说绝对无人使用,至少是不够规范。
碑文落款耐人寻味。碑文落款为“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长达十四个字,字里行间包含着什么信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各种解读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碑的形制与身份不符。我国古代将方形的石碑称之为碑,圆首的称之为碣,自唐代以降,五品以上的官员多用碑,身份地位较低的人用碣,而这位泰极仙翁的身份,从碑文上看,即使不是皇帝,也是王侯将相一级的人物,为何不采用方首的碑,而采用了圆首的碣,其间奥妙,如何解释,仍是一个谜。
          笔迹出自多人。从碑上的字迹看,整个碑文并非由一人书写完成,更像是出自多人之手。“扯淡”和“泰极仙翁脱骨”八个字为一人所写,“翁燕人……抱病老人立”,为另一人所写,“再不来了”和背面的“为善最乐”及两边的联语,又像是出自另一人之手,而上面的“碑阴”二字,显然又与前面所有的笔迹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这块碑当时并非是一气呵成的急就之作,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制作过程。
        据有关方面考证,扯淡碑大约形成于清朝初年,原来位于淇县下关北圈门外祖师庙内,后来这里成了淇县农机公司所在地,文革时期,扯淡碑被推倒,用作农机公司井台,1984年4月,淇县文物部门把它迁入摘星台公园内,将其保护起来。扯淡碑历经战乱,而没有被历史尘埃所湮没,仍能被今天的人们欣赏和研究,真可谓是万幸。
关注扯淡碑的人越来越多。为解开扯淡碑之谜,在淇县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其中首推岳武佐老师为代表的淇县老一辈研究爱好者,成果颇丰,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无人能出其右。同时带动了一批年轻的文化人士,加入了这一行列,对推动扯淡碑的研究,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如何评价扯淡碑的文物价值,笔者认为,既不能因为研究资料严重缺失,一时无法破解碑主人之谜,就认为是文字游戏,是风水先生,江湖术士那一套,因而确定为“思想杂芜,格调不高,文物价值有限”,甚至是把“糟粕当宝贝,混淆视听”。也不能在碑主人尚无定论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某种宣传效果,而不顾历史事实,随意抬高其身份,以哗众取宠。
        这位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不少人认为,这位泰极仙翁生前命运多舛,思想消极,悲观厌世,所以临死前发出了“扯淡,再不来了”这样的感叹。还有些人干脆认为,扯淡碑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侃,是无聊之徒编造的文字游戏,根本没有必要当真。这让人无法想象,一个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做,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开采那么大一块石材,千锤万凿成碑,又挖空心思,倾其心智,炮制这么一则文字游戏。照此认为,整个一部中国历史,让人如何去理解,那么多的文物古籍,岂不都变的不可理喻了吗。假如碑文表达的是文化糟粕,宣扬的是消极落后的人生观,甚至是一则文字游戏,那就真的应该加以摒弃和批判,真的不具备什么文物价值,更不值得欣赏和研究,甚至应该将其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以免荼毒后人。但是当你认真品读碑文之后,你就会发现,这种解读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会,是与碑文想要表达的本意背道而驰的。
以往人们之所以对这位泰极仙翁的真实身世有诸多非议,对扯淡碑的文物价值产生怀疑,主要是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解读了碑上的某些关键文字,没有弄清这些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对全部碑文的理解,产生了南辕北辙的误导效果。首先从碑文的阳面看,“扯淡”二字并非是针对横线上面“再不来了”四字而言,上下之间根本不存在语法和含义上的相互联接关系。不能把“扯淡”和“再不来了”这六个字强行捆在一起,生搬硬套,捏成一句话去理解。横线上面“再不来了”四个字,是指某种特定的事物或环境,具有独立完整的意思,是有其特定含义的。而横线下面的“扯淡”二字,是针对下面的那段碑文而言的,也就是下面那段碑文的题目。其含义为我姑妄说之,你姑妄听之,权当我胡说八道,信不信由你。正是这段所谓的扯淡碑文,包含了这位神秘人物大量的基本信息,字字句句都在向后人暗示着自己不凡的人生经历,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聪明智慧和良苦用心。
这位太极仙翁的生活态度如何,是否是思想消极,悲观厌世,他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走完这一生的,我们可以从碑文中,看他对人生的最大感受是什么,碑主人用四个字,作了精辟的概括,即碑阴正中的四个大字“为善最乐”!仅此,他还觉得不够,好像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思想的全部,于是又在旁边的联语中,酣畅淋漓地写道;“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这样才觉得尽释其怀,一吐胸臆。不仅用“为善最乐”表达了自己人生的最大感受,又用“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这句话,表达了自己一生所遵守的人生信条和做人的原则。这与一个思想消极,悲观厌世之人所秉持的人生观,是水火不相容的。
关于这位太极仙翁姓甚名谁,这是淇县人心中的一个谜,也是扯淡碑研究爱好者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由于缺乏物证,相关资料严重缺失,至今尚无定论。尽管有的研究学者,潜心研究多年,查阅大量资料,旁征博引,言之凿凿,但总也难避牵强附会,主观臆测之嫌,因而缺乏说服力。一直以来,围绕与墓碑主人有关的问题,在淇县有多种版本和传说,为一探究竟,下面对各种版本和传说进行盘点和梳理,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和启示。
沐英后人说。沐英(1344-1392年)今安徽定远人,朱元璋养子,明朝开国将领。传说明朝末年,其后人由于受奸人所害,全家问斩,到行刑时,家仆念其主人忠君爱国,恩泽有加,愿代主受过。主人乔装逃到淇县,化名沐怀古,在云梦山隐居了起来。谁曾想人生在世,总有一死,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于是感叹命运难测,岁月无情,发誓“扯淡,再不来了”,并把这句话刻在了自己预先制好的墓碑上。笔者认为,之所以有人认为与明朝开国将领沐英后代有关,可能是受了碑文中“水木氏”的影响,试想,如果用“水木”来掩盖自己的真姓“沐”,那岂不就像一个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姓李的人,说自己姓木子,一个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姓张的人,说自己姓弓长吗?这与碑主人的智商不相符合,也容易给人一种此地无银的感觉。
莫怀古说。还有些人认为是戏剧《一捧雪》中的主人公莫怀古。《一捧雪》是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李玉,依据《明史》编写的一部戏剧,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间,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藩,向太仆寺卿莫怀古,索取祖传玉杯一捧雪的故事。因玉杯剔透光洁,给人以如冰似雪的感觉,故而将玉杯取名为一捧雪。玉杯的主人莫怀古,为保护祖传珍宝,想方设法,连环用计,想蒙混过去,但均被严氏父子识破,欲将以莫须有罪名,将莫怀古处死,莫怀古无奈,只好带着玉杯弃官逃走,改姓埋名,隐居他乡。于是便有人猜测,莫怀古最后落脚淇县,修道云梦,并在此终老一生,死后其门人为他立了这块碑。
崇祯乔装逃难说。传说当时崇祯皇帝并未吊死煤山,而是来了个偷梁换柱,奴代主死,崇祯皇帝趁兵荒马乱,乔装打扮成一个生意贩子,肩挑两担松柴,逃出京城,出城之后,便一直往南,边讨饭,边赶路,由于连年兵患,天灾叠加,饿殍遍地,崇祯也是讨了上顿没下顿,终因冻饿交加,体力不支,晕倒在地。那时巩义康氏家族在淇县北关置有田产,建有庄园。一天,康家庄园的护院早上起来开门,见门外有一要饭的连冻带饿,看上去显得奄奄一息,康家人连忙给他做了一碗面条,才保住了性命,醒来后,言称自己叫沐怀古,是到南京投亲的,由于缺少盘缠,流落到这里。康家主人见此人虽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相貌脱俗,仪表不凡。便将其留在府中,供其食宿,时间一长,由于相处融洽,双方也都没了戒心,沐怀古也就如实相告,亮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便长期在康家园住了下来。康家还为其在北圈门外建了一座祖师庙,名曰会真楼,直到为他养老送终,把他葬在了祖师庙的院内,还为他立了块碑,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块扯淡碑。
孙徵兰复明说。孙徵兰(1586-1653年)淇县南阳村人,明末御史,曾负责向皇上转递奏本,故时人皆称转本御史,淇县人称之为孙老官。传说明朝灭亡之后,崇祯欲逃往南京,准备重整山河,恢复大明王朝统治。但是到了淇县,由于前有滔滔黄河,后有敌兵追杀,已经到了进退维谷、山穷水尽的地步,危难关头,便在旧臣孙徵兰的照应下,隐居在云梦山,君臣二人运筹帷幄,伺机东山再起,孙徵兰暗中招兵买马,修墙筑寨,并在云梦山题诗“乘云愿撒泉为雨,飞润闫桴四百州”,来抒发自己恢复大明江山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无奈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复明大业再难实现,崇祯也最终成了一个“只在虚灵自然间”的道人。
王洞村朱改王说。在淇县庙口镇王洞村,居住的皆是王姓人家,这里的王姓据说是朱改王,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后,由总管太监王承恩,带着崇祯的三儿子定王朱慈炯,经过一番拼杀,混乱中逃出京城,来到淇县,见淇河岸边十分僻静,又有土窑洞可供栖身之用,便住了下来。为了逃避追杀,王承恩便叫定王随了自己的姓,并取名广大,遂将朱姓改成王姓,由朱慈炯变成了王广大。王广大到了成年之后,王承恩为其取妻崔氏,并在此繁衍生息,遂成望族。后来人们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王洞。但居住在王洞村的定王,与扯淡碑的主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是同一个人,有待考证。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实物是,在王洞村与王滩村中间的土岗上,有王家祖坟,并立有墓碑,碑上横刻有“定王归宿”四个字,竖刻为“明崇祯之子广裕避嫌改名王公讳广大崔孺人陵墓”。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既然总管太监王承恩,带领定王经过冒死拼杀,才将定王救出,这对于定王来说犹如恩同再造,却为何只有“定王归宿”,而不见王承恩身葬何处,似于大理不通。这位泰极仙翁与王承恩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均苦于没有物证,无法定论。
民国扫墓说。据老辈人讲,民国时期,每到逢年过节,总有几个人,乘火车从北京来到淇县,到扯淡碑原来所在地祭奠一番,然后便匆匆离去。但随着时代变迁,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解放之后,便再也没有人来祭奠了。墓碑原址,也由原来的农机公司所在地,改作它用,并几经易手,现在成了居民的住宅区,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但据研究者听三海老年人讲,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有几个从北京来的陌生人,来到老农机公司,在扯淡碑原址上量来步去,反复核对,才重新确认了墓碑的位置。假如此事确实,这可能是破解扯淡碑之谜的最后一次机会,可是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得到破解,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任何关于扯淡碑的信息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版本或传说,其时间大都锁定在明朝末年,地点都来自京城,人物和事件都与明朝末年统治集团有关,这与碑文中所记载的是一致的。仔细分析以上几种版本和传说,里面似乎都有碑主人的影子,但哪个也不准确,不全面,因为毕竟是传说,正向碑文所记载的那样,藏头露尾,扑朔迷离,更需要研究者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才能拨开重重迷雾,看清真相。笔者认为,这位泰极仙翁究竟是谁,碑文中虽未指名道姓,只说其“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很显然,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作所为,记载在国家档案中的,肯定不是一般人物,而能够“详载”的,则更是为数不多。紧接着,碑文中又进一步说“予等不敢再赘”,既然“不敢再赘”,那他肯定是有所顾忌,有意隐瞒,或者说他肯定不是一个胜利者,而当时的失败者,一个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大顺政权,一个是以崇祯为代表的大明政权,而李自成及其幕僚,不可能称自己为“燕人”,那此人就非大明统治集团的人莫属了。只要将历史传说,碑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机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其碑主人,就是明末统治集团或皇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本来是要到南京重整旗鼓,收拾河山,恢复大明王朝的统治,但由于种种原因,中途阻隔,滞留淇县,便在已告老还乡的旧臣孙徵兰的暗中接济下,隐居在淇县云梦山,并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历史车轮不会倒转,他们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也彻底认识到了昔日的大明江山“再不来了”,从此也就成了真正的“四空门人”,只好潜心修道,并以琴棋书画为生活寄托,直至终老一生。尽管其后半生潜心悟道,脱胎换骨,但仍“不甘寂寞身后事”,不给后人留下一些自己的信息,总觉心有不甘,于是便找来一块石碑,经过反复推敲,再三揣摩,为了不让当时的人看清自己的真实身份,抓住把柄,又能让后人通过对碑文的解读了解自己,便在石碑上反复刻了又磨,磨了又刻,如此这般,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历经数年,终告完成,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奇特神秘的扯淡碑。
  众说纷纭,博君一览,耐人寻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