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孙南馨:怎样才能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440次阅读 2次回复
秘籍
2014-12-17 20:40:38
本文所披露的太极拳架锻炼方法,均是已故太极拳家陆恒昌老师所授。陆老师是田兆麟老师的高足,而田兆麟老师是少侯和杨澄甫的高足。近代著名太极拳高手中的佼佼者。本人于1980年至1985年在上海工作期间,认识陆老师,承陆老师将太极拳架的正确锻炼方法倾囊相授,本人得此法后功夫大进。但陆老师不幸于 1985年间得病去世。为纪念陆老师,特将其所授太极拳架的锻炼方法撰写成文,以传于世。至于文中分五个阶段的练习,以及推手的体会,乃是本人多年来练习和授徒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如果是为了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业余娱乐而去学练太极拳,那么这样的太极拳是并不困难就可学得的,只要姿势正确,动作协调优美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那就不那么容易了。已故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曾说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明师的指导,2、刻苦的锻炼,3、较高的悟性。”所谓的“明师”者,并非“名师”,因为“名师”中确有一些是靠自己吹牛和别人捧出来的,功夫平平却好吹牛,理论上道听途说,自己亦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自欺欺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怎么成呢。“明师”是指对太极拳理论有精深的研究和具有较高功夫的太极拳家。
      已故太极拳名家李香远,据说一天练拳一百遍,陈发科一天练拳四十遍。他们可称刻苦锻炼的典范。已故太极拳名家许禹生曾说过“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练二遍只能熟练而已,一天至少练三遍才能有所长进”。
      所谓“悟性”,就是指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太极拳有十分高的哲学和科学道理,没有过人的智力是不易理解的。除了有过人的智力能领悟太极拳的拳理以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模仿能力。没有以上三个条件,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那是十分困难的。
      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主要的锻炼内容是走拳架和推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走拳架是练习推手的基本功,只是在拳架达到一定功夫之后才能开始练习推手。否则,就走不上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路。推手是拳架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推手,才能加深对拳架的理解和鉴别拳架的正确与否,拳架愈练愈精,推手功夫则愈练愈高,最后则功夫日臻上乘。
(      二)要正确掌握太极拳架的锻炼方法,必须分阶段进行,根据笔者的体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会拳架,并正确掌握姿势和动作。正确的姿势,无论是定势或运动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虚领顶劲,下颚微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敛臀松胯。肩胯相合和中正安舒。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住无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必须以两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来带动整个上身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决不能扭腰扭肩,以致上身扭曲歪斜,肩胯不合,甚至耸肩缩项,肩背僵硬。身体前进和后退时,必须臀部微下沉,水平前进好后退,决不允许身体往上升高。迈步时必须身体重心完全落实于一腿,另一腿由胯根轻轻提起,往外迈出后轻轻落地,脚掌踏实,然后身体重心方能往迈出腿方向移动,决不允许迈出腿尚未落地而身体已向迈出腿方向移动。
       这一阶段的练习,除以上这些要点以外,还必须要做到两手愈练愈轻,动作缓慢均匀,两脚漫步稳而轻灵,上下相随,动作协调。
      第二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将劲沉至脚底,拳论讲:“其根在脚”。具体的练法是,凡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均必须用脚底的蹬劲和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转的反作用力来带动。这样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由两胯带动全身动作。练习愈久,全身则愈来愈放松而轻灵,所有的力,均由脚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所谓 “劲起于脚”,“主宰于腰”。腰实指两胯。这一阶段的练习,至少在一年以上。
      在两手的轻和松以及上下相随,动作协调,劲起于脚有了相当功夫之后,才能进入第三阶段的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发劲,发劲都在定势将完成之时,所谓“柔行气,刚落点”。每当定势将完成之时,两脚蹬劲,头顶百会穴微微上顶,尾闾前送,腰脊命门穴处往后鼓劲,肩关节前后拉开,肘往下沉,掌则前送,身体有后坐之势,全身关节韧带似乎都有对拉拔长之意。目光向前方极远之处前视,似手将劲放至天边。“意远则劲长”。这就是发劲的练习。拳势中每一有发劲的定势都应如此。
      第四阶段是试劲。当第三阶段练有相当时日之后则必须由具有相当功夫,熟悉内劲运用和发劲的老师对每一动作进行试劲,看运劲是否劲起于脚,周身一家,发劲是否劲起于脚,劲由尾闾腰脊命门而臂而手,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使跳起。
      试劲是练习太极拳架能否真正入门的阶梯,试劲的成功,说明已能正确掌握太极拳内劲的运用和发放,太极拳的功夫亦就可以日益精进,但是试劲是十分艰难复杂的,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全凭老师丰富的经验和细心体察以及自身的悟性。有时,一个起势的发劲,往往试上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成功。
      第五阶段是求虚静。即实中求虚的练习。以上几个阶段所练习的劲起于脚,发劲运劲等本来是实实在在的用劲,但这阶段均是用意念来完成。拳论讲:“凡此皆是意”。用逐步加强意念的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蹬脚、拧脚、运劲、发劲。最后则全部用意念,一片神行。这就是实中求虚。在运动中,要细心体验空气对手、对脚、对全身的阻力,好似空气的气流如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而且运动中所运行的路线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的点连接而成,即动、止、动、止······ 直到终点。这样专心一致的练习,自然心不外驰,而达到十分宁静的境界。这就是动中求静。
      太极拳架到此阶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再配以推手的实践,自然就可达上乘。
(      三)推手同样需要分阶段进行,当太极拳架练习至第二阶段以后,此时正确的姿势已经形成,已能做到劲起于脚,坐身松胯,两臂放松,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单推手,单推手看似简单,实则同样包含有粘沾连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劲落空等太极拳推手的主要功夫在内。两人单手手腕处相搭,要求轻轻相接触,即要有粘着之力,又不能用力。一方用按劲弓步轻轻随对方之劲前推,另一方则用捋劲虚步坐身轻轻随对方之劲回捋化开,无论前推或回捋,要求接触处之粘着力始终不变,粘沾连随,不丢不顶。劲起于脚,以脚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身手,与拳架的姿势和运劲要求完全一致。
      单推手练得有粘沾连随,不丢不顶的功夫并熟练以后,就练双推手,双推手熟练以后,就练四正推手,四正推手必须认真,掤、捋、挤、按四劲分明,从单推手至四正推手,主要是练习粘沾连随,不丢不顶的功夫。粘沾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技艺越高接触之处越轻,但仍是粘沾不脱,并能使接触处的粘着力保持不变,虚实不露,使对方感到深不可测,达到人不知我,我独之人。因此通过四正推手练习粘沾连随的功夫,时间应该长一些,尤其是“随”的功夫是将来实战推手时决定胜负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练习,至少应在一年以上。
      无论单推、双推和四正推手,都必须左右手互换,左脚右脚的位置互换。
      四正推手的粘沾连随功夫练至有相当水平以后,结合拳架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就可练习听、化、拿、发四劲,以及各种手法,自由推手。同时并研习活步、大捋。吴式推手中的推手十三发等,进入竞技性的实战推手阶段。
      竞技性的实战推手,其胜负取决于我顺人背,只要我顺,对方必然是背,对方顺,则我必处于背。顺就是顺势、优势,亦即所谓得机得势。背就是背势,亦即所谓不得机不得势。拳论讲:“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腿之病主要表现在:
      1.不知将手、臂和上身松开,将劲沉至脚底,利用脚底的蹬劲和拧劲来带动腰胯,用腰胯来带动上身和上肢。以致力出于肩背,力浮于上,成为无根之木。
      2.当对方进攻时,不知松胯坐身转胯,使来劲落空,而是挺腰挺胯,以致身仰歪斜被对方打出。
      拳论讲:“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所谓双重之病,实指不知阴阳。阴阳就是虚实,自身用劲中实则全实,虚则全虚,这就违背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原则,当然成了为人所制,被动挨打的局面了。与人相推中,对方实我亦实,这就成了顶抗之病。对方虚我亦虚,这就成了离、丢之病,对方就可乘我顶、抗和离、丢之时,将我打出。
      太极推手必须谨记“舍己从人”,亦即“随”劲。但更应该懂得“从人还是由己”,“从中有不从”,亦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太极推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高深的技艺,只有在明师的指点下和自身长期的实践以及悉心的研究,才能登堂入室而达“阶及神明”之境。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这一年啥事没干,光研究楼主的帖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这一年啥事没干,光研究楼主的帖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