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太极“十三硬架”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5356次阅读 3次回复

太极“十三硬架”是杨班侯所传。当年杨班候将其传与李瑞东的长子李伯英、三子李季英、弟子项润田和承安和尚。郑炳章老师先后曾向这四位前辈学艺,时间最长的是承安和尚和李季英。李季英对此拳多有心得,并在十三趟硬架后面又加上一趟“捍卫心气抖心随”,成为现在的十四趟。
  太极十三硬架的式名如下:
  搬拦一捶怀中抱,
  双插立掌上下飞。
  立插指地分上下,
  灵猿换背如裆随。
  左右使开拦腰掌,
  探马一掌扭身随。
  云手尽在听风到,
  青龙仰面裂云飞。
  伏虎只用呼吸气,
  降龙一势挫肩捶。
  高祖斩蛇拦腰砍,
  霸王举鼎力神威。
  怀抱琵琶金刚势,
  捍卫心气抖身随。
  李式门人大多喜欢此拳,后来便成了体用并重的李派太极拳法基础套路之一。其它套路还有太极八大式、老三推、四门拳、八式大架、八式小架等。
  习练太极十三硬架要分三个程序。对于初学者来说,就要从基础学起。下面谈一下具体要求:太极十三硬架易学易懂,短小精悍,既可单操单练,也可连成套路一气呵成去练。从表面的练法和打法上看,似乎极重技击,实则是养生与技击并重。其总的要求是以定势八法为依据、为基础(请参照笔者以前所写的犹龙太极之定势八法一节),圆满中撑,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藏身形步法火候),柔化与发劲并重,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互为其根。发力放劲后不可有丝毫间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静待动(制动),一触即发。凡发手放劲要有崩炸之力。初学此拳要分三个程序练,然后再精益求精。三个程序如下:
  一、必须按照规矩要求去练。先慢后快,先柔后刚,先划道后归整,周身上下合乎法度,内外合一把劲走整。
  二、勤习苦练。待套路纯熟后,不但动作内外合一,要使内气内外合一,继而刚柔相济并重,快慢相间,有闪有进,有顾有打,发落点正(一起一落),注重闪进、顾打、柔化刚发。发落点正即是真。
  三、着细操演,注重身形步法的训练,必要时须两人对练。忌取囿成套,此是假手,长时间下去,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要真使真打,把套路程序拆散丢掉,要随心所欲地使用。此时的功夫应在身上,力求实战应用时沾身就走,一触即发,应手即扑。以第一势为例,“千变万化不离此一抱”方为真打法。
  桩法也称桩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拳无桩法如房无基,内气就不能内外贯通。任何拳术无内气不行,无纵横交错的横力也不行,更谈不上养生与技击。习练十三硬架也是如此,必须有桩法相配合。一般来讲只要调好定势八法,就是一个完整的养生桩。桩法要求:气须下沉,挑好四梢,摆好角度、位置,将展未展,似松非松,自然呼吸,意念勿强(勿忘勿助),即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十三硬架在练法上亦是如此,要求慢而柔,要把柔软功夫放在第一位。欲要增长功力,加强技击性,则须变换角度,调整姿势,从内到外都要强化,这一步应由老师亲自指导去练。
  太极十三硬架具体练法
  起势:李派太极是道教手起势,两手两臂由身体两侧慢慢上升至头顶百会处,双手变成一横(左手)一竖(右手)的道教手。由右手的大指领气由百会下拉到鼻准、前胸,仍是道教手(气入丹田),这叫开天辟地,分出阴阳,千变万化由此而生。一阴一阳万法之王。起势和收势虽是个形式,但关键的是调气。待功夫纯熟后,可不用起势收势。一切赖于自己调气,又能培养出有动必应、应手即扑的素质来。
  第一势:搬拦一捶怀中抱
  由道教手演变成跨步侧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同时左腿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脚右腿顺势跟上,双手双臂捋的同时全身带有螺旋之力,左右双腿成叠步,蓄势待发,有前拥之势(如图1)。紧接着右腿向前,双手同时变拳成“搬拦一捶”势(如图2)。要手脚齐到,步到身拥,出手放劲,要有崩炸之力。为了助力,在功法纯熟后,可加喊声。
  此是右势,左势相反,动作相同。十三硬架皆是左右练法。
  要点:第一势的叠步侧捋(图1),内藏搬、拿、镇、扣及刚化、柔化,要打出极似牛筋劲的内力来,势同硬打硬进无遮拦。
  叠步可变成撤步、跨步、偷步、拗步等配合身形的步法。
  全部动作不可停顿,要一气呵成。
  第二势:双插立掌上下飞
  形同双手侧捋,左脚同时向左横跨一步,右脚右腿随着跟进(可参考第一势,图1),双手划弧到胸、右脚,右身在侧身将进而未进时,“立插双掌”有预动之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见图3);紧接着上步前冲,前撑双掌向前分出上下插之势(有一定距离法度的上下翻飞掌法)(见图4)。
  要点:此势较前一势在步法上幅度较大些,横跨步实际是一横,双插立掌的进步实际是一竖,可称“走奇”“踏中”,也可理解为走“偏门”。身形步法与周身上下要灵活一致,虽然前去,但要有纵横交错的混元之力,即横力。
  第三势:指插立地分上下
  双手双臂环弧形交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成十字形,双手双臂在不同方位、方向各划一圈(太极拳要有纵横交错之力,所以所划的圈和弧形,都由多方位、多方向混合而成)。然后由掌变成剑指,是龙形掌(剑指是食指中指伸直,其余三指曲而相扣;龙形抓则不然,五指虚中,中指食指带有一定弯度的伸直,太直易折,太曲发死,略有弧形,气通而有劲力)上下分插,左手在上接近于腮边耳旁,右手在下屈肘转腕直插下盘,两脚为叠步,步法不要过老过死,否则难于变化。此是右势,左势相反,练法相同(图5)。
  要点:千变万化运用于心,想用劲时气便到,劲从心发。太极拳特定的练法使得纵横交错的混元之力相继而生。在身形步法上,变换要灵活,初练时可叠步而卧,但不要过于呆板;动作纯熟后,要变成侧身前冲,步法横撑,一前一后,前脚带后脚,如图五所示。在用法上可指上打下,也可指中打中,或低使高用,高使低用,在实战中相互参证灵活而用。
  第四势:灵猿换背扣裆随
  灵猿是灵巧机敏活泼之意。换背意指肩背相通双臂较长,指掌刁抓迅速。我在原先抓掐的手法上增加了掌、腕、小臂的直接使用。即截梢、斩中和闪斩劈砸。扣裆随的手法有崩豁相伴,闪退仍用斩法,以防敌取我裆。因为此势简单而难练,所以先把要点和说明写在前面。
  练法如下:上左脚抬右手(拗步),同时用下斩,然后换上右脚抬左手,同时下斩。所落之手脚用的是向前、向下的斩截之劲。再退步闪退,即扣裆随之法,两臂互换各一次,退步斩砸一次,共三次,要求三次动作连贯一致。此为右势,左势相反,练法相同(图6、图7)。

  第五势:左右使开拦腰掌
  练法:作左右穿云手动作,然后趁势左手上护头部,下用砍掌(要掌根着意),要有韧劲。云手要有起钻落翻之内力;步法是迈跃相结合,即有蹬跃之势,要与手法紧密配合。一二是左右云手,三是拦腰掌。打起拳来要一二三连贯一个劲(图8)。
  要点:左右使开拦腰掌是进招时吃手管步欺身之打法。正如拳诀所云:进在云手。只不过比一般云手快而猛些,要刚柔相济,落点发刚劲。拦腰掌是欺身打法,内有靠劲,打人如亲嘴,但也离不开步到身拥。初练时以迈步、手脚相合、内外相合为主,熟练后以迈跃、搓蹬相配合。
  第六势:探马一掌扭身随
  练法:左势、震脚(震右脚,抬左脚),同时提左腕位于额前,提左膝,右手位于胸前、肘下,此是翻蹄亮掌之势。身体虽带有后仰之意,但要保持身表的中正平稳(图9)。有上就有下,紧接着落脚扑按,双掌一前一后,松肩坠肘,掌心吐力,势往前扑,鼻尖不要超越脚尖(图10)。接下来是探马掌,如图10之右手顺势而出,实际是探刺。请清意“扑”和“探”的手型。探是四指并拢,大指贴食指并内扣,其余四指是紧闭向前探刺,直捅敌之咽喉(图11)。左右练法相同,姿势相反,一左一右循环进行。
  要点:震脚提膝要干脆利落,配合吊腕要有豁挑之力和弹劲,扑按探掌要准确迅速,与身形步法要连贯一致,动作要有尺度。不可过小,小则法度不到,大则失去平衡失掉火候,要有圆满绷撑的纵横之力。
  第七势:云手尽在听风到
  练法:面向正前方,先向左前方45度角走左云手,再向右前方45度角走右云手。此云手与一般太极拳的云手相似。与左右使开拦腰掌穿云手同,请参照进行,再起第三个云手时即变势。双臂交叉,双手由下小腹出向上起至头部,形同如封似闭之十字手,双手双臂沿着两臂方向同时下劈,不同的是左劈偏左,右劈偏右(图12),左右互练,要求同前。
  要点:左右云手时的划弧与划圈仍需要起钻落翻。要求松肩坠肘气贯于手。身形步法要协调一致。

  第八势:青龙仰面裂云飞
  练法:左手圈臂上扬,右手向左向下插。两手两臂交叉划圈、换花,从左向右,同时上左步,虽然是趟步,但要有奔腾之势(图13)。左脚踏实时,双手双臂可变成飞捋之姿势(图14),上动不停,上右脚形同拨腿(脚),双臂连同身体分上下两部分向不同方向发内外合一的巧劲,镇头领气,气势要大些,近乎仰面而不失中(图15),所以叫青龙仰面裂云飞。
  要点:此势主要是体现腰部的灵活与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周身上下要和谐一致。原腿法使用方法不变,其使用方法更妙,关键问题是看准火候,有的放矢,效果才好。
  第九势:伏虎只用呼吸气
  练法:如果打左势,右脚先向右跨一步,左脚跟随,身体和左臂成侧身反背之势,脚不要落地,要虚踏。然后左脚由右向左跨上一步,是斜角45度,要有跃踩踏实之势。同时左手左臂由左至右由下至上划一大弧,至左脸部时要大劈大甩,又似扑按而去,一劈到底。右手右臂相配合,要有相撑相合之劲,要高于左手(图16)。右势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要点:连环不断,气势要大。欲动先收,用吸;落点发劲,用呼。发劲要脆而猛,加喊声所用步法如蛇行∽,要运用自如,气势连贯,蓄发分明,刚柔相济。要调整好呼吸,所以叫“伏虎只用呼吸气”。
  第十势:降龙一势搓肩捶
  练法:上左脚,右手手指指向左脚尖,左手护在右腮耳边旁,伏身下势(图17),接上动,抢上右步,右手右臂连同全身由下而上突然发力(爆炸力),手往上崩,迈步要大,气势要大,势如山崩地裂(图18)。
  用法:若被敌所擒所捋,如对方使顺手牵羊,我则因势利导,顺势而去(下),趁敌不备突发猛力,敌自跌出。

  第十一势:高祖斩蛇拦腰砍
  练法:提左膝抬左脚,左手护膝,右脚右腿曲而站实,右手抬起护于耳腮之间(图19),接上动,左手往左用斩手,左脚向左拗出落实;同时右手右脚连同身体做180度转体,由右向左转,右手连臂由上往下连劈带砸,拦腰砍(斩)出(图20),故称“高祖斩蛇拦腰砍”。
  要点:要想使好手法,必须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还需掌握灵活机动的用手火候,以及使用方式。此是斩劲,但也要配合其它劲力。
  第十二势:霸王举鼎力神威
  练法:上右脚,同时以右手做引手,左手辅于后(图21),然后坐后步拉前步,再换桩,即左脚落实,将做引手的前手和辅于后的左手,敛至胸前,虽往回敛但要有内圆外崩之力,前脚虚踏,弓身蓄劲欲发之势(图22)。紧接着把双掌分开立起如推托物状,上步向前,拥身发力。由胸下腹上向上发放(图23)。
  要点:形同抱虎推山,但抱虎推山有一转身360度,霸王举鼎没有转身,是退闪而进,连顾带打,一同使用,关键是身形步法的巧妙运用和时机火候的掌握。

  第十三势:怀抱琵琶金刚势
  练法:左脚向左斜跨一大步,要有闪进之意;同时右脚跟随,右手手心向上向外转至还能看到小指,同时往下拉手和小臂向前向上欲发,左手手心朝下,下拉外撑,两臂于胸前要圆撑(图24)。继而一闪(一退)而进,向右前方发劲,势有将物掀起之力,并加以搓力成怀抱琵琶之势(图25)。
  要点:跨步闪退中藏有进法和打法。吃上手(或贴上手,一般是吃对方的肘弯部)就发劲,刻不容缓。怀抱琵琶传统说法是护己三绝(护眉心、中脘、裆部)的手法。有拦、切之劲。
  第十四势:捍卫心气抖身随
  练法:提膝抬手如抱物状,拿起来就用(图26),放劲时落腿落脚,周身发力,并发喊声以助内力。左右势相同(图27)。

  要点:太极只在一环之中,只是一“呼扇”,一呼一吸,一放一敛,如金鸡抖翎,骏马抖毛,无招无势,沾身即使,一触即发。但还要有其他功法相配合。如果碰上不如自己的,可以一触即发;碰上功夫比自己强的,你一触就被别人给发出去了。所以一触即发不是太极拳的全部功法,只是功法的一种。比如“离黏连随”就高于“粘黏连随”,如果连“粘黏连随”都练不出,练不好,根本就甭提“离黏连随”。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听人说出来的。
     (绘图/唐金柱)


[转载]太极拳八法精华



分类: 太极杂谈


原文地址:太极拳八法精华作者:求道理者
这篇文章是一位深圳的太极练习者的大作必须转发,喜欢的朋友共享。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此功法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诠释。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再较技,胜多败少,很有兴味。太极八法,任你自由运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强手、高手化中走开,美哉太极揉手。
“八法秘诀”有八八六十四句诀,演释出八八六十四手,这是圈内很多修炼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诠释有难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碍。
太极拳功成不是听你说了什么,也不是单单看盘一趟拳。可以这么说,太极拳是心灵和头脑的功夫,太极内功讲究身知、体悟。意思是身上明白,从身体反映出来的,验证太极拳理的功夫。练拳在初级要松,做不到全身放松,要将从脚到手的九大关节放松开,进而心、神、意、气松,骨与肉之间也要放松,到中极功夫,达到全体透空,进而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周身上下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没有力点,是一个空点。
二人较技周身内外放松,也称谓为规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释是不是“引导使之前”“力尽”可以解释为退去本力。前辈大师经常教育告诫后学者,“太极功夫在拳里”,经常练拳,本力渐渐退去,内功上身。修炼太极拳,人类是载体,载体不腾空,不清理干净,没有通道,内功怎么上身?如我们买房,空房我们才可以入住,身体内外松净,内功方可上身,就是这个理儿。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挤劲比较好理解,简单解直接往对方身上用劲,或者往对方身上推。
拳里挤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揽雀尾中第二动为右打挤,第四动左打挤。右打挤,右掌为实手,左掌为虚手,右掌掌心对左虚腕脉门用意通过左虚腕打对方的胸背;左打挤,左掌为实右掌为虚,左掌掌心对右虚腕的脉门用意,通过右虚腕,打在对方的胸背。
在揉手较技中,初学者还不习惯运用虚实,阴阳变化,不管单手还是双掌,接触到对方肢体,不讲内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这种动作也属于挤劲范畴之内的技艺。从太极拳习练解,太极拳套路均以弧线运动,没有直线和横线,也最忌走直线。太极拳技击也最忌直来直去直线推向对方。此动作属于危险动作,以直劲攻击对方,对方如果不俱备太极内功,硬碰硬,对方向左右转动上身,极可化掉来势转危为安,双方打一个平手。在直来直去的推手中,陈鑫大师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为病手。聪明的太极拳习练者,或资深拳家不会去以直劲攻击对方。如果被攻击方身上有内功,九大关节松,且节节贯串,你攻击对方身上,对方周身松空,又似弹簧,你打出直劲结果会“如球碰碰还”,没有别的出路。
初学揉手者不要上场就跟人家试手,除了失败没有别的出路。那么经常推,日久会不会提高技艺呢?不会。如何提高揉手技艺呢?一练拳二练拳三仍然去循规蹈矩练拳。有的朋友不练拳喜好推手,这是“全民健身计划”,找几位志同道合者,经常推手也有益健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手,与太极阴阳变化中的内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极八法是不是仅为掤、捋、挤、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对太极八法的运用有独到的惊人之处。他在教授我们推手时,每化解一次来手威胁时,要耐心解释,每一种不是单独运用的,如果使用不当,在对方威胁下难以解困。太极较技变化多端,虽然太极拳打法厉害出手见输赢,但技艺多变也是技击者在八法运用中也应随机应变,要有实战的应变能力。  拳式中的挤,右掌打挤,左臂虚,左掌打挤右臂虚,如果打挤左右掌同时有力,这是最忌的败着,此为双重。在打挤时,直去的效果不佳,如果右掌打挤,在挤中向右10~15o向对方左肩的方向攻击,对方就不舒服,这是挤中有采,请在实战或训练中研习。
太极揉手技击,内功修为是第一位的,肢体仅仅灵活不是太极拳人追求的目的。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按劲,从字面解下按之意,有句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在太极揉手运用中,按劲是阴动还是阳动呢?以太极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阳动。不弄明白“按”劲在太极拳和揉手运用中的阴阳虚实,很难在技击中有所突破。
从动作解析,从上往下按多为呼气,呼为阳,凡呼气的动作,多为主动进攻之意,按为主动下按故为阳。实战应用、生活中劳作也是如此。如你外出干活带着长把工具,如铁揪,习惯扛在肩上。到达目地的,将铁揪从肩上取下,此时放下揪的人,不知不觉或称为下意识在放下铁揪的瞬间是呼气动作,随呼气同时放下铁揪,或者这么说,随放下铁揪随呼气,这里生命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生理现象。
太极拳讲究呼吸但在内功尚未上身在修炼的过程中最佳选项不要管呼吸,管呼吸便不会呼吸。很多太极大师他们教授学生时,大多不教呼吸,因为大师们以脚呼吸,有“呼吸往来于踵”的提法,脚呼吸没法教学生,脚呼吸是多年修炼内功的自然法成。我过去从不在书文中解呼吸,在诠释按劲时,用多些笔墨将太极呼吸尽可能阐述明白。
太极拳修炼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我第一部在太极拳理论专著《太极解秘十三篇》开篇写道:“若想在太极拳领域中探求个深浅,用常人的思维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审视。想上几十年,看上几十载,什么也想不深,什么也看不透”。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用常人眼光看太极拳,用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构想太极拳,想来想去,看来看去,无法踏上习练太极拳的入门之路。
有人问,对方挤上来,是阳按还是阴按?我说,应以阴虚对付攻来的阳攻,太极拳人面对进攻,阳隐阴显,这是很自然的太极阴阳学说在实战中的应用。对方单掌进攻掌向胸部推来,或双掌向胸劲推,都称为挤。此时如果以力下按,按十次十次失败,因为你出力了,犯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劲”的道法,所以你无法解困。聪明的拳家此时可以用左右采挒技法。此文说的是按,暂不谈采、挒。在化解对方进攻的以按解困的拳法时,请注意手上去掉拙力,思想不可去想按对方进攻的手,以虚按,空按为最佳道法和拳法。
请注意,欲化解对方向胸部的正面进攻,任何动作都是多余的。只有自己遵照太极拳的特性,将自己周身内外,从脚到顶,松腰空腰上松至手梢,下松过到脚梢,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虚空身体,如果你内功修持层次高,成为松体人,那么任何进攻速度,不管进攻有多么大的力量,你比较有把握解困为安。我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这首歌诀,与古典哲学家传道不传艺不同,歌诀既传道又传艺,诀中告诉你,练太极拳,掤捋挤按是太极基本功,要认认真真习练和揣摩,在太极八法中要认真练好四正手的掤捋挤按。进而修炼:采、挒、肘、靠等四隅手。“上下相随”是关要内功。杨禹廷大师称谓为“手脚结合”,京城另一位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他提倡周身上下内外“一致”,上下相随是继承,手脚结合和一致是现代太极拳家的重要发展。太极拳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在技艺上还不全面,只有发展,才赋予传统太极拳的生机,使太极拳运动有可能与时俱进,不断前进。
凡太极拳爱好者,以传统练法,遇挤便按,按势没有错,一定要把准好阴阳,按式多为阳动。挤为阳,不能阳对阳,阳对阳顶牛,太极拳的阴阳学说是以阴隐对待阳攻,这是解困取胜的首要要素,否则将一败涂地。现将阴按式的动作道法,拳法介绍如下:
在二人较技双方接触之前,你要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规置好自己,虚位空松体以待。当对方功来时要四梢(手梢和脚梢)空接手。如此站位,安舒中正,对方已陷入你的空松陷阱,此时,进攻方不但不敢进攻,心里想着如何尽早逃离,以解危机。如果对方不察此危机仍进攻胸部以挽败局,双手似以劲力前推,这时我方是求之不得的。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劲推胸部的双掌,我取阴式以不挂力的双手,轻扶在进攻者的汗毛上,或轻扶在对方双臂的衣服上,对方当即六神无主,双脚发飘,只想着退出进攻早点逃走,其结果,对方逃不走,进不去,只等待着挨打。
请朋友们试验试验,一方双掌向胸部推来,接方千万双手不出力,按规范双掌扶在对方臂上,那惊人的结果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单从“采”的字面解,动词,阳动,以力采摘,采掘。采的动作有意有动,急动缓动结合的动作,总之是主动、主观的动作。
在太极拳各式中,采的动作是很多的,如果细心分析拳结构,任何一个拳式中都会找到。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循规蹈矩,遵循太极拳思想练太极拳,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习练,太极内功定会上身。所以,太极内功上身是重要条件,任何做法是多误舍近求远,实难以凑效。当代杨振基、杨禹廷二位都提到太极功夫在拳里,练拳取得太极功夫在几十年前已有定论。
在拳中得太极内功是唯一一条准确的途径。是不是我只要练传统太极就可以得到内功呢?不是!必须循规矩练拳,这个规矩是习练者遵从的太极拳心法和太极拳道法,还要循太极拳规律,而练太极拳离开了太极拳的规律甭谈内功上身。前面在“太极脚”和“太极手”文中都有详尽而具体的操作法,例如脚,习练者应该循太极脚的规范习练脚,循太极手的规范习练手。太极手的要求,手掌、手背、手指、腕、前膊等,五个部位都应放松,肘应自然下垂,肩应自然放松。如此训练结果,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自然肘的内功为松沉,托不起搬不动,极度松沉。前膊空松,腕关节开,松腕。手掌关节开,手掌松,手指小关节开,手指松且节节贯通。有了太极手再练采,手上有内功,采劲应用得以运用自如,应物自然。
有几个拳式中均有采手,在习练中要注意,战时的应用,揽雀尾第五、六二动,第五动阴,右掌在回捋、俯掌,视线视右掌食指梢,松左腿,松左脚,渐右腿由实渐变虚,虚净脚跟虚着地,脚尖上扬,左腿坐步,实足。此时,右掌为右后走向的采式。第六动(阳)右掌前掤,掌心向上,是反采,内功把握同第五动。左右掌的采式动作比较多,几乎式式有采。但采劲,在拳式中阴动采和阳动采都有特性表现,习练者一定要把握住阴阳动的操作。在操作中,不管是阴动或阳动,取采式手上不可挂力,一羽不能加,加一点点力也不可以,只有净净的空手,轻扶。这是向深层面修为的要求。
在练拳和实战运用中,采式绝对不可用力。用力难以达到“如权之引衡”和“权后知轻重”,即权衡轻重、虚实、阴阳,若掌有力难以达到阴阳平衡,如果有力轻重便显现,手掌有力便成为对方的拐棍,在用掌的较技中,很多老前辈经常告诫周围的从学者如二人较技,绝对不能出力给对方当拐棍。我认为练拳和较技“四梢空”状态,是太极拳真谛。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挒劲是周身的太极功夫表现在手上,正如拳经所说:“其根在脚……形于手指。” 挒和采同以手的动作为显示。这种采手和挒手均应把握在“形于手指”,手掌不得出力,出拙力,仅仅挂一点力也不可。手是形,仅仅是形,形于手指。拳诀:“太极无手”、“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妙手空空”等等。
采和挒劲都是手上的功夫,归根到底,是其根在脚的脚上内功。脚下内功是周身上下内外的综合功夫。我有一诀:“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灵转。”抹去前三句,仅留“双手空灵转”,手上是不出力的,请练家在实践中体味。在实战操作中手上出力是太极拳运用中的最大忌。实战手不出力,在练拳中手上也不应有力,从拳中训练自己空手轻扶拳术的套路路线,养成手上不着力,太极不用手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在体用结合上,手自然不挂力,不挂力便是退去手掌的本力,这是内功上手。我们都知道两个人掰手腕,力大者胜。太极拳功夫打破了这种千年不变的真理。前不久从黑龙江某市武校来了一位总教练,说到掰手腕,他说掰手腕,“我不动,对方掰累了,我再掰他,他便失败。”
我跟他掰手腕,对方比我小三十六岁,本力比我大,论手力我掰不过他,我以太极拳理他就掰不过我了。我以阴对付他的阳,静中待动,他想掰我的手腕,有动意,又主动进攻。动意,主动进攻是太极拳之大忌。我手空,他败下阵去,朋友们可试验。
圈内资深练家都明白在对手以挤式进攻,我挒其左右肘弯处,使对方向左或向右方、右后方翻出。在双方较技对决中,拳打两不知,不知道对方问什么(进攻手),对方不问,我不应答,对方单或双掌向胸部进攻,不管对方是直来还是垂肘进攻,我方多采取挒术将其打翻。在双方较技中,瞬息变化,不能预测对方是如何进攻。但被进攻方,要规置好自己,严阵以待,所谓规置好自己,凡练武人都明此理。我们太极拳,要以九松:放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肘劲的用法,若是理解透是很困难的。因为检验太极拳修炼的内功层次,是以身上的明白的感性知之,不是口头分析出来的理论。肘劲的“八法”是杨氏老谱承传下来,在运行肘功时的感受。从字面解是阴阳、五行、虚实变化的轻灵圆活。体用结合在练拳和实战应用,掤劲里有捋、挤、按、采、挒、肘等劲的灵活运用缺一不可。也可以解析为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上下手脚、内外相合的周身上下内外一致。
太极拳的肘仅有“肘底看捶”一个提到肘的拳式,式中肘还不是主角而是捶,看捶。还有一个式“弯弓射虎”,要掩肘,提到肘功,全套拳没再说肘。武术的肘法能叫上名字的有七八十种,各兄弟拳种及少数民族武术中的肘法之多难以统计。已故武术家王培生先生,曾向我介绍,他有八九七十二肘法的运用,而对方从上而下泰山压顶式的扑来,一个朝天肘对方很难接住化解,是十分十分历害的绝学险着。太极拳对肘的运用不专注提倡,而每式每动肘法又无所不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中写道:“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吃亏,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通、走顺。……肘在九大关节中地位重要,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肘以自然下垂为规范拳法,以意坠肘明显意大,没有自然垂肘显得轻灵松沉。在行拳时,肘并不单独行动,多以“松肩垂肘”相配合,在“外三合”功法中,肘与膝合,对“上下相随”拳法,起到十分重要之作用。”
太极拳深研家都很清楚,拳式的每一个动作不是运用哪个部位想那个部位,那是动意。而太极拳的肘法不是刻意去练,怎么去练呢?我多年修炼太极拳的体验,在每天的盘拳习练时,自然松肩自然垂肘就可以了。天长日久,自然松肩,自然垂肘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肩和肘自然放松、自然退力,内功上肩上肘,肘的松沉劲便上到层次,在二人较技中有较大的优势。多年来,我在论文和太极解秘书文中向读者拳友解秘,揭开松肘的妙法,是我的道德责任,练中可得。
在教学实践中,每天24小时,以三分之一计,8小时睡眠,一日三餐和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再8小时,工作8小时。在生活琐事挤出一小时,再少睡一小时,每天练拳2小时,不少了吧?每天二小时,一个月60小时,年720小时,确实也不少了。但人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妻儿累在房,心意难安,周身僵紧,还有工作的劳累,烦恼气不顺,这一切一切,还能练好拳吗?我在实践中认为每天靠挤出的2个小时练拳时间远远不够,我有一种练拳方法,向拳友推介。
“太要功夫在拳外”,意思是,你每天练拳后,离开拳场,是不是离开拳场,今天的练拳活动就结束了?不是!离开拳场,不等于今天练拳活动的结束。所以我称为“太极功夫在拳外”。你要继续练拳,但不是练套路,走路时,两脚平松落地,勿踩地将脚放在地面上走路,脚趾也要松开,上身自然松肩自然垂肘,平时走路、工作、休息、用餐将肘放在地上。如果你住在10层高楼请你将肘放在一层。在室内生活或练拳时将肘放在地面下。日久,你的功夫上身了,这是太极功夫在拳外的良好效果,请你试试。
肘劲诀中,有“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之句。打手歌中有“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语,以此语是技击、打手之精华。上下相随是自己的手脚结合,也就是诀中的“阴阳分上下”,这是“动之则分”的学问。秘诀有“虚实须辨清”。虚实是阴阳的另一技艺的称谓和把握。《太极拳论》有“阴阳为母,动静之机也”,动之则分阴阳,没有阴阳就不是太要拳(王培生语),请太极拳修炼者在运动中辨清阴阳,阴阳不可以松紧替代,要详辨。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靠劲的运用,除提到的“斜飞式为肩”一式外,在太极拳套路中,有“野马分鬃”式,运用的也是靠劲,一旦得机得势,对方难以承接,遭轰然失势的灭顶之灾。在较技推手技击中,一般的讲,不会从掤到靠经过八个回合方得见分晓。
太极技击从太极拳的特性和规律,双方较技有一没有二,双方接手瞬间分出高低,另一说,出手见输赢。太极的打法,一曰:“以静制动,以虚待实,后发先制”,亦称谓为四梢空接手,化中有打。如实战,对方攻来,对方若内功修为欠佳,手上带力进攻,攻到对手身上,从精气神,呼吸视线都贯到进攻的前沿,一旦遭遇空松高手,不可能及时变换战术,扑空了,下意识吸气想逃,结果,意念暴露,被攻方化中有打,攻者只有败下阵去。
在二人友情揉手研习中或实战应用难以进入靠势。如果接近靠势,在实践中靠势半边身子都僵紧,取靠势绝对是失势,一靠便一败涂地难以改变双方的态势。靠劲是“八法”的最后一个劲,在对阵较技中聪明的技击家是不会取靠势的。因为在太极技击中最高境界不是出击也不是主动进攻,而是“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在技击中还有一个实践记录,老前辈说,太极拳打人有一无二,出手见输赢,绝对没有大战多少回合鸣金收兵下次再战的说法。
如果拆解此靠劲并不难,在双方较技中很难用靠,多用掤和挤劲。掤和挤是阳攻,多为进攻方常用的战术,因为掤和挤二势,进攻势头强劲,一般功夫无松空功夫作为后盾难接住对方的进攻势头,用身体是挡不住的,只有失败。从太极拳特性剖析此时的弱势失败者如果聪明主动认输再战,也比以力硬顶高明。修为太极拳道者,是不采取硬顶的败着。
在太极拳套路中,靠势仅二个式,但靠势的使用肩为主要元素,靠肩的肩应自然松肩,放松后肩绝对不挂力,自然松肩,肩关节周围,骨肉之间也要放松,而对方找不到力点。把握松肩要贯串套路的始终。所谓“失中徒无功”,这句诀从自然松肩的内功中很好理解,肩出力,是失中徒无功。
太极拳的基本功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太极八法,叙述暂到此,不能称剖析,也不敢说诠释,仅阐明我对“八法”的学习体验,悟得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对八法的深层面的认知和理解的攀升。
杨氏老谱和吴公藻“吴家太极拳”均称此八法为“八法秘诀”,不是门里人不知门里之奥玄秘诀,待我们太极拳深研者共同努力去破译解秘。

勤奋灌水,天天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写得实在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嘐酬

2015-2-28 16:27:48

世界末日我都挺过去了,看到楼主我才知道为什么上帝留我到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勤奋灌水,天天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写得实在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嘐酬

2015-2-28 16:27:48

世界末日我都挺过去了,看到楼主我才知道为什么上帝留我到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