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太极拳缠法之前世今生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4302次阅读 5次回复
濩槁
2016-9-12 08:49:11
“缠法”之前世今生


有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于“缠法”一词,应该说是比较疏远。尤其学陈式者,更对“缠法”敬而畏之!什么意思?相见容易相近难,“缠法”好说“法”难“缠”。要想说明“缠法”一词,还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对于“缠法”的秘密,一般人不能告诉他!这倒不是由于学术保守,而是出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缠法”前世迷离,难以追溯;二是因为“缠法”今生诡秘,踪迹难觅。所以说,跟一般人讲“缠法”,人家怕你“纠缠”他,一时半会说不清啊!因此,本人本着长话短说之精神,尽量讲简单点。请“二班三班”(不是一般的)同学,都来帮个人场,且听我怎么个“缠法”。
说到“前世”和“今生”这两个词,不禁想起一句话来:昨日去如昨日死,今日来如今日生(原话记不太清,大体意思如此。我的文学水平不是特别非常高,而是一般······)。之所以用到“前世”一词,是因为“缠法”的过去确实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复存在了。干脆直说吧:过去曾有的“缠法”,现在已经“死”了。我为什么又要用到“今生”一词呢,就是希望“缠法”能够起死回生,重震江湖!
由于问题有些复杂,说起来还真有点麻烦;为了理清思路,咱还是分“前世”和“今生”两个方面来对“缠法”展开探讨吧。
要说到“前世”,就得首先说说“缠法”的来源。有人明说“缠法”一词是陈氏十六世陈鑫首先提出来的。在下认为,这一结论与正确答案相差太远。其实,我的结论与正确答案也有一定距离,只不过是比较接近答案。这么说吧:第一,不能肯定陈鑫之前没有“缠法”这一拳术概念。第二,可以肯定,“缠法”不是陈鑫一人独创。综合这两条,结论应该是:“缠法”起码出自陈鑫之前。
有人可能会说,作者上述结论,好像属于逻辑推理,没有事实依据。别慌,请听我往下说。话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身居山西洪洞县苏堡镇天官(吏部侍郎刘秉恬)府的通背拳宗师郭永福先生,荣获御赐“神拳郭永福”之称号。郭大师所习之“通背拳”,有《拳经总论》为其指导思想。其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纵防屈身人莫知,近靠缠绕我接依。”通背拳的第一大特点就是“缠绕”,故通背拳又称“通背缠拳”。咸丰年间即有《通背缠拳》(菊轩主人,通背第四代拳师)面世。其中称先师为“郭有福”。郭永福(有福)与陈氏第十四代拳师陈有孚(见《陈氏家谱》)是否为同一个人,其实并不太重要。上述史料已足以证明:通背宗师郭永福已经全面系统地承传了“缠法”。承传就意味着“承”和“传”,郭永福的“缠法”应是承自师传。因此说,“缠法”至晚形成于郭永福之前。
估计有人会问:你说的洪洞通背“缠拳”与陈式太极“缠法”有什么关系呢?问得好,我正要说这事。据专家型的学者和学者型的专家多方考证:陈氏祖传拳法,早期既有“通背”之称。(洪洞通背一门,从无“太极”之称。由此说明孰先孰后,谁出于谁?这是一个难题,本人不便明说)。陈氏第十九代传人陈立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带领助手到太原和洪洞探讨拳术流派。陈随身所携长拳图谱与通背师传老本几乎完全一致。我的结论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家”):通过对两者的仔细比较,可以看出陈氏长拳图谱出于通背师传老本。
既然说到“个人观点”,我就顺便多说几句,谨供“大家”批评指正。一,陈氏拳法肯定出自少林(否定出自武当)。二,陈氏拳法自成一家,始于陈氏第十二世(第九世陈王庭,既称陈氏拳手,犹未扬名立腕)。三,由陈长兴始得通背拳经拳谱(乾隆御赐“神拳郭永福”之年,长兴将近十岁)。从此陈氏拳法步入“内家”殿堂,为太极拳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太极拳”之名,起自杨露禅(由同光两代帝师翁同龢赞其拳势“手捧太极震寰宇”而得名)。
下面要说的,乃本文之重点,即:“缠法”的实质是什么。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我认为,这句话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加百分之百的重要!陈鑫先生的英明加伟大就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上。说到这里,就发现有两个问题必须彻底解决:一,究竟什么是“缠法”。二,“缠法”在太极拳中意味着什么。问题是,这两个问题还真不能分开说。因为一旦明白了什么是“缠法”,也就同时明白了“缠法”在太极拳中的重大意义。怎么说呢,这么着,咱就先换一个更大的话题吧。咱就直接说说太极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这还真是一个重大课题,看来得分内外两个方面来说明。先说说太极拳的内在特征,概括地说就是:走化黏发,刚柔相济。其中这个“走”字可是大有文章,这个“走”可不含文言文中“跑”的意思。《太极拳论》明确指出“人刚我柔谓之走”。什么意思?大家还记得“四两拨千斤”中那个“拨”字吗?连一般人都知道,“拨”是一股绕轴转动的劲,是一种弧形运动。当对方拳脚向我攻来时,我方不进不退、不顶不丢;而是以腰为轴,带动手臂,用拨转之势化解对方的进击。从而形成“我顺人背”之攻势。这就说明:太极拳的“走”就是“转”,“转”就是“化”。转化转化,无转不化。可见,太极拳的劲道是离不开一个“转”字的。这就是太极拳内劲运行的特征,也就是前面说的“内在特征”。说到这里,也就很自然地突显出了太极拳的“外在特征”,即形态特征。概括地说:太极拳的形态特征就是圆弧运动。用太极术语来说,就是“螺旋运动”。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内在特征(内劲运行)凸显一个“转”字;太极拳的外在特征(形态特征)凸显一个“圆”字。内外相合,圆转相成。这就是太极拳的基本特征。
上面好不容易说明白了太极拳的基本特征。这可不是随便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缠法”这个难缠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螺旋运动”的特征来说明“缠丝劲”和“缠法”的涵义。一说到“螺旋运动”,就想到列宁同志好像说过:“人类社会的前进轨迹,是呈螺旋形的”(大意如此)。“螺旋形”的运动特征,就是在向前的过程中伴随着或升或降的变化。伟大导师的这一英明论断,与太极拳中“螺旋运动”的概念不谋而合。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按照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说明,“螺旋运动”的形态特征就是在“三维空间”画弧。太极拳动作中的圆和弧,都是在或起或落、或进或退的复杂变化中形成的。陈鑫所言“所画之圈有正有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正是这个意思。我们再说说“缠丝劲”这个词。一说到“丝”,人们很快会想到铁丝甚至绳索,其实是舍近求远了。这里的“丝”指的就是“蚕丝”。再说“缠”,可分为蚕自缠和人工缠两种情况。蚕在变蛹之前,有一项缠丝作茧的工作。成语“作茧自缚”就是这么来的。凡亲眼见过的都知道,蚕们的缠丝轨迹都是呈螺旋形的。完全符合列宁的表述。工人们在抽丝纺线的生产过程中,将丝线缠在纺锤上时,“缠丝”的过程也是呈现为“螺旋运动”。上述说明:“缠丝劲”就是按照螺旋形轨迹运行的劲道。运用“缠丝劲”做出的动作,就叫做“缠法”。离开“缠丝劲”就形不成“缠法”。总之,就是拳诀所说的“运劲如缠丝”。足见“缠丝劲”之重要。然而,有人竟讹传“运劲如抽丝”。“抽缠”音近,由音误引起字误,导致严重的意思错误。“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语出《太极拳论》)。一般人都知道,“抽丝”的劲是直拉的,不符合“螺旋运动”的弧形轨迹。有人可能会辩解说“抽丝”表示运劲要慢要匀要轻要细。很无聊,甭理他!还是看看陈鑫老师是怎么说的吧:“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回到前面的问题上,现在应该明白什么是“缠法”了吧。“缠法”实质上就是“螺旋运动”。掌握了“缠法”就意味着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征。哇!这么重要啊?没错。因此我才呼吁大家充分重视“缠法”,希望大家正确掌握“缠法”,为传承太极精髓做出不懈努力。
不厌其烦地说了这么多,还担心有人不是特别明白。那咱就再来个不厌其详吧。我看,还是得在“螺旋运动”这个问题上多费点口水。我再重点从两个方面说一下:一,列宁所说的“螺旋运动”,主要是指的运动中的“点”的轨迹;而太极拳中的“螺旋运动”,既包含外在的“圆转”(手臂的公转),又包含内在的“潜转”(以腰为轴的躯干自转),故能体现出太极拳“内外相合,圆转相成”的基本特征。二,太极拳中的“螺旋运动”,并不是机械的、僵死的、整体的“螺旋运动”;而是解散“螺旋运动”形态,化整为零,形成圆转运动和弧线运动。应该这么看:“圆”是“螺旋”的一部分,“弧”是“圆”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把圆弧运动统称为“螺旋运动”。这就说明,弧形动作无论长短大小,都是“缠丝劲”,都叫作“缠法”,都属于“螺旋运动”。
下面这段内容,本人深感纠结。因为我很难说清这一内容是属于“缠法”的“前世”还是属于“缠法”的“今生”。这一内容就是:陈鑫留下的“缠法”。
如今的太极拳界有一个普遍现象:一提到“缠法”,就想到陈鑫。究其原因,似乎因为陈鑫是“缠法”的“开创者”,实则由于陈鑫是“缠法”的“终结者”。纵观太极各大名流,陈杨吴武李郝孙顾,多对“缠法”讳莫如深。真给人以学术保守,守口如瓶的感觉。让人感觉到好像只有陈鑫教授一人开设“缠法”讲座,并且好像学生不多。在下无幸亲耳聆听教诲,但对“缠法”的重大意义特别清楚,并对陈鑫先生的“缠法”理论略知一二。说是一二就是一二,多了没有,并且还只是“略知”。是不是很谦虚,不是,实在是没办法。有个成语叫做“抱残守缺”,正好可以表明我对此事的心情。对于陈鑫的“缠法”理论,我只能紧紧抱住其中的一小部分,并牢牢守住“缠法”真谛。也可以说是牢牢守住“缠法阵地”。
陈鑫“缠法”的理论精髓如下:“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里缠外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再往下可就好说了。因为往下的话全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派别。说对了有大家的功劳,说错了有自己的苦劳。当然我也不会乱说,主要就是说说我对“缠法”的理解和把握。所谓见仁见智,是非自有公论。认为说得对,是“大家”的智慧;认为说得错,是“小人”的愚昧。
我的“缠法”观如下所述。
“缠法”的实质和意义,如陈鑫老师所说,我完全拥护,故不再重复。
“缠法”的分类,一共有六对,依陈老师所说。
我主要详细说一说,六对“缠法”如何区分,它们的要领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正愁着不能用简短的篇幅说明“缠法”的复杂情况,猛然间想到了太极推手。“推手”和“缠法”是异父不同母的好兄弟。借“推手”之力,解“缠法”之困,应该是很给力。
四正推手“掤捋挤按”,双方搭手一来一往。设双方左足在前,合步双搭。右手搭腕,左手粘肘。双手前推即为“进缠”,双手后引即为“退缠”。
“进缠”时,两手同为“左缠”( 即陈鑫所言“有左手前,右手后;或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退缠”时,两手同为“右缠”(即陈鑫所言“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总之,凡手向左方运行即为“左缠”;凡手向右方运行即为“右缠”。
“进缠退缠”与“左缠右缠”合成平圆(平行于地面的圆弧)。若再加入或上或下的升降变化,就形成了立体(以垂直轴为轴心)的“螺旋运动”。
“螺旋运动”中,手臂走上升弧线时,即为“上缠”;手臂走下降弧线时,即为“下缠”。
“上缠下缠”与“左缠右缠”相结合,能够形成与额状面平行的立圆。若再加入“进缠退缠”,就形成了前后方向上(以矢状轴为轴心)的“螺旋运动”。
“上缠下缠”与“进缠退缠”相结合,能够形成与矢状面平行的立圆。若再加入“左缠右缠”,就形成了左右方向上(以额状轴为轴心)的“螺旋运动”。
可见,“上下、左右,进退”三对“缠法”同为“方位缠丝”。
亦可见,一条圆弧线至少由两对“方位缠法”合成。一条螺旋线(三维空间)必须由三对“方位缠法”合成。正可谓“三位一体”也。
下面要说的是重点中的重点,即“顺缠”和“逆缠”。
“顺缠逆缠”是对“螺旋运动”中手臂(腿脚)的“伸缩出入”加以表述。伸出者为“顺缠”,收缩者为“逆缠”。前面所说的四正推手中,“进缠”为左右双顺,“退缠”为左右双逆。亦有如“玉女穿梭”中“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陈鑫语录)者。据我了解曾有人说“顺缠逆缠”指的是手臂的自传。有悖陈鑫教导远矣!若仍争执不下,请看陈鑫原话:“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这还用我再讲解吗?
不难看出,所谓“出劲入劲”,实际即指“开合”。“开合”在太极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要到什么程度呢,请看陈鑫是怎么说的:“一开一合,拳术尽矣。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一虚一实耳。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我的理解是,阴阳两极的对立统一,乃太极拳立身之本。在“用”的方面,“攻守”是最基本的阴阳同盟;在“体”的方面,“开合”是最基本的阴阳同盟。因此说,“顺缠”(开)和“逆缠”(合)理应成为“基本缠法”。很重要哦!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开合”二字乍看会给人以“直来直去”的感觉,似与“缠法”的要求不太一致。甭担心,陈鑫老师早已为我们指明了这个问题的要点:“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即引即缠”即“边引边缠”,即在“引”的过程中要伴随着至少两对方位“缠法”。这就是“逆缠”的要点。“即进即缠”即“顺缠”,要点亦是如上所述。这种一手调动多种“缠法”的功能,更加坚定了“顺缠逆缠”作为“基本缠法”的重要地位。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顺缠逆缠”与“进缠退缠”容易混淆。其实也不难区分,“顺缠逆缠”只代表手臂的屈伸开合,不表示手臂的运行方位;而“进缠退缠”则只代表手臂的运行方位(前进后退),并不表示手臂的屈伸开合。如“单鞭”定势,“退缠”手臂即为“顺缠”(开)而非“逆缠”(合)。
最后要说的是:何为“大缠小缠”?“里缠外缠”怎样区分?
陈鑫老师常提到“大转”或“大转身法”。“大转”即指“身法”而言。陈老那里“缠、转”相通,可见“大转”即是“大缠”,亦即“身法”。“立体螺旋”的运动法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腰为轴”的躯干自转。“大缠”即指躯干自转。相应的,“小缠”即指手臂自转。可见,“大缠小缠”同为自转。
自转自然分为两个方向。当“大缠”时,向前腿一侧转动身体为“外缠”(陈鑫称之为“顺转”),向后腿一侧转动身体为“里缠”(陈鑫称之为“逆转”或“倒转”)。“小缠”也分为里外两个方向。掌心上翻是“外缠”,掌心下翻是“里缠”。
现代运动解析学明确规定:手臂自传时以“内外”二字表示其旋转方向。通常称为“内旋、外旋”。大小缠法中的“里缠、外缠”与其一致。陈鑫当时称谓与现代差异较大,故其以“顺逆”二字表示自转方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时下有人由此将手臂自转讹为“顺缠逆缠”就很不应该了。有人可能想固执己见,那我就提醒一句,陈老早已专门为“顺缠”下了定义。在此,我耐着性子重复一遍:“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明白了吧!
很显然,陈鑫是将手臂(腿脚)的伸(出劲)缩(入劲)定为“顺缠逆缠”,并且将其定为“基本缠法”。陈老大都是以“顺缠逆缠”为导向,详细讲解拳法动作,以便学者准确掌握动作要领,是为后生之幸也。
那么,有人以手臂自传(里缠外缠)作为“基本缠法”,并以此为导向,详细讲解拳法动作,是不是也可以呢?这得先看看陈老的意思。看陈老的意思,并没有将手臂的自传(里缠外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陈老虽然在六队缠法中列出了“大缠小缠”,但在细节讲述中几乎没有提到“小缠”,也很少说到手臂的自传。这是为什么,请去问陈鑫。不过,我可没勇气陪着一起去,请多包涵。
老朋友再见吧!

之前我曾在另帖提過,纏絲勁有三大特性,圓弧性(螺旋)、整體性(六合),對稱性(通臂)。篇幅不多,謹供參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沾法、缠法都是过去武术里面的名词,只是没有上升到这么高的高度。
到了陈鑫这儿,加了一个丝,变成了缠丝,并且更加强调了这点,更加突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陳鑫先生於《陳氏太極拳圖說》云纏絲勁為「百般纏繞,環環相扣,端端互生。」,闡明了纏絲勁的三大特性,一是圓弧性、二是整體性、三是對稱性。
一般所謂的螺旋勁,通常是指其圓弧性,因圓弧運動以線狀方式呈現時,即成螺旋勁;而螺旋勁有時候可能是局部性的,就整體出力來說效果較小,若以整體運動方式呈現,其整體出力效果則會倍增,此與六合勁之理相通;而整體運動雖然出力效果顯著,卻因速度與方向等限制導致靈活度不足,容易形成所謂的斷續凹凸,因此才需要有對稱性輔之,自古拳有通臂之說即是對稱之法,《太極拳論》統合「剛柔順背」之矛盾,提出「黏即是走,走即是黏」的解決之道,而陳鑫先生則提出「陰陽無偏,一引一進」之法,其名雖異,其理相同。《太極拳論》的陰陽之理其實就是指對稱之理。


楊譜有云:「力在驚彈走螺旋」,符合纏絲勁的圓弧性。
武譜有云:「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符合纏絲勁的整體性。
王譜有云:「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符合纏絲勁的對稱性。


觀世間太極法門,皆不離於纏絲勁法,言各派太極拳皆存在纏絲勁,何錯之有?
楊家五虎將田兆麟先生之子田穎嘉先生認同纏絲勁並支持陳鑫觀點,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吳鑒泉先生次子吳公藻先生及長婿馬岳梁先生也於《太極拳講義》中談論纏絲勁要旨,可見太極拳理與纏絲勁法兩者並行不悖,毫無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猜羡

2016-9-12 08:49:48

我不喜欢天天纠缠在理论上,练到了比天天在这里纠结理论强不知道多少倍!我有个师兄天天给别人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唾沫星子乱飞,让他示范一下动作,就卡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猜羡

2016-9-12 08:49:55

楼主是在黑陈家沟人。陈家沟那么多的人怎么就不会缠丝劲,倒是让一个外人成为了“无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景,同样是都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5

之前我曾在另帖提過,纏絲勁有三大特性,圓弧性(螺旋)、整體性(六合),對稱性(通臂)。篇幅不多,謹供參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沾法、缠法都是过去武术里面的名词,只是没有上升到这么高的高度。
到了陈鑫这儿,加了一个丝,变成了缠丝,并且更加强调了这点,更加突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陳鑫先生於《陳氏太極拳圖說》云纏絲勁為「百般纏繞,環環相扣,端端互生。」,闡明了纏絲勁的三大特性,一是圓弧性、二是整體性、三是對稱性。
一般所謂的螺旋勁,通常是指其圓弧性,因圓弧運動以線狀方式呈現時,即成螺旋勁;而螺旋勁有時候可能是局部性的,就整體出力來說效果較小,若以整體運動方式呈現,其整體出力效果則會倍增,此與六合勁之理相通;而整體運動雖然出力效果顯著,卻因速度與方向等限制導致靈活度不足,容易形成所謂的斷續凹凸,因此才需要有對稱性輔之,自古拳有通臂之說即是對稱之法,《太極拳論》統合「剛柔順背」之矛盾,提出「黏即是走,走即是黏」的解決之道,而陳鑫先生則提出「陰陽無偏,一引一進」之法,其名雖異,其理相同。《太極拳論》的陰陽之理其實就是指對稱之理。


楊譜有云:「力在驚彈走螺旋」,符合纏絲勁的圓弧性。
武譜有云:「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符合纏絲勁的整體性。
王譜有云:「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符合纏絲勁的對稱性。


觀世間太極法門,皆不離於纏絲勁法,言各派太極拳皆存在纏絲勁,何錯之有?
楊家五虎將田兆麟先生之子田穎嘉先生認同纏絲勁並支持陳鑫觀點,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吳鑒泉先生次子吳公藻先生及長婿馬岳梁先生也於《太極拳講義》中談論纏絲勁要旨,可見太極拳理與纏絲勁法兩者並行不悖,毫無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猜羡

2016-9-12 08:49:48

我不喜欢天天纠缠在理论上,练到了比天天在这里纠结理论强不知道多少倍!我有个师兄天天给别人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唾沫星子乱飞,让他示范一下动作,就卡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猜羡

2016-9-12 08:49:55

楼主是在黑陈家沟人。陈家沟那么多的人怎么就不会缠丝劲,倒是让一个外人成为了“无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景,同样是都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