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br> <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3"><tr>
<td width="46%"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作者</span>:</strong>王立早
</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出版社</span>:</strong>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书籍分类</span>:</strong>中医针灸</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文件大小</span>:</strong>16.2 MB</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文件格式</span>:</strong>pdf</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trong></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上传时间</span>:</strong>2015-08-21</td>
</tr>
<br><table>
<tr>
<td>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针灸处方的源流、形成、基本规律、<br />
针刺手法、特别配穴法和各种配穴法,如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循经取穴法、辨<br />
证取穴法、脏腑经穴配穴法、六经辨证取穴法等均作了扼要论述,并附有经络穴<br />
性;各论重点论述了内外妇儿等科150多种病证的针灸辨证处方。在编写中,以<br />
病为纲,每种病证中分针灸处方的组成、操作方义、穴性、辨证施治、文献摘要、<br />
功用、主治、临床应用等项论述,内容较全面,医者在临床中可根据同病异治和<br />
异病同治的原则灵活运用。<br />
本书是针灸处方中内容较全面前专著,适用于针灸临床、教学、及自学针灸<br />
人员参考。总论<br />
第一章 概论<br />
第一节 针灸处方学的源流及形成<br />
第二节 配穴的意义<br />
第三节 配穴处方法则<br />
一、针灸的准则<br />
二、治分标本缓急<br />
三、配穴原则<br />
四、其他配穴法<br />
第四节 配穴处方禁忌及注意事项<br />
一、针灸配穴处方应注意事项<br />
二、针刺禁忌<br />
三、禁针部位及腧穴<br />
四、灸疗适应证及禁忌证<br />
第二章 运针配穴大法与纲要<br />
第一节 辨证取穴法<br />
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br />
二、“损有余,益不足”协调阴阳平衡<br />
三、辨证审因<br />
四、配穴处方重在辨病位<br />
五、配穴处方重在辨别疾病的性质<br />
六、腧穴的“双相性”与专方专用<br />
七、针刺麻醉处方<br />
第二节 循经取穴法<br />
一、本经取穴法<br />
二、异经取穴法<br />
三、多经取穴法<br />
四、十五络穴<br />
五、取门、海穴<br />
六、并荣俞配穴法<br />
七、母子补泻法<br />
八、三阴三阳开阖枢<br />
九、标本、气街、四海、根结、溜注入穴的内容及配穴法<br />
第三节 脏腑经络辨证配方取穴法<br />
一、肺与大肠<br />
二、脾与胃<br />
三、心与小肠<br />
四、肾与膀胱<br />
五、心包与三焦<br />
六、肝与胆<br />
第四节 六经辨证配方取穴法<br />
一、六经辨证概要与针灸配穴<br />
二、《伤寒论》六经辨证配方取穴<br />
第五节 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br />
一、子午流注学说与人体生物钟<br />
二、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br />
三、纳甲法<br />
四、纳子法<br />
五、养子时刻注穴法<br />
六、灵龟八法源流、组合及临床应用(河图、洛书、文王八卦浅释)<br />
七、飞腾八法的组合及临床应用<br />
第三章 经穴主治功能及特异性<br />
第一节 经络的作用<br />
一、经络在生理方面的作用<br />
二、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br />
三、经络在诊断疾病方面的作用<br />
四、经络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br />
第二节 经穴主治功能<br />
一、十二经循行及阴阳表里关系<br />
二、十四经经穴的主治功能<br />
三、奇经八脉在循行、病候、功能和主治上的特点<br />
四、常用经外奇穴的部位及主治功能<br />
第三节 脑穴的相对特异性作用<br />
一、经穴主治的普遍性(共性)<br />
二、经穴主治的特异性(个性)<br />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br />
一、五腧穴(即五行穴,六十六穴)<br />
二、俞募配穴法<br />
三、原络配穴法<br />
四、十六郄穴<br />
五、合穴<br />
六、八会穴<br />
七、八脉交会穴<br />
八、六总穴<br />
九、马丹阳十二穴<br />
第四章 针刺手法<br />
第一节《灵枢・官针》九刺、五刺、十二刺浅释<br />
第二节 针刺必须候气而有效<br />
第三节 补泻手法<br />
一、单式手法<br />
二、复式手法<br />
各论<br />
第一章 内科病证<br />
一、痢特灵针方<br />
二、胃下垂上提针方<br />
三、流感速效针方<br />
四、休克苏醒针方<br />
五、回阳救逆,厥证复苏针方<br />
六、理气止痛,治胃脘痛针方<br />
七、止便血针方<br />
八、膈肌痉挛(呢逆)速止针方<br />
九、急性胃肠炎速效针方<br />
十、审因施治腹痛针方<br />
十一、中暑针方<br />
十二、宽肠通腑气,治便秘针方<br />
十三、定痫针方<br />
十四、头痛安定针方<br />
十五、三叉神经痛速效针方<br />
十六、面瘫牵正针方<br />
十七、行气法治疗面肌痉挛针方<br />
十八、疏肝活血,止胁痛针方<br />
十九、金锁固精针灸方<br />
二十、温肾壮阳治阳痿针方<br />
二十一、水肿速消针方<br />
二十二、淋症(尿路感染)康乐针方<br />
二十三、清热利湿治黄疸针方<br />
二十四、追风活络治痹症针方<br />
二十五、肾虚腰痛辨证施洽针方<br />
二十六、肺结核(肺痨)康复针灸方<br />
二十七、疟疾灵针方<br />
二十八、痿症喜康针方<br />
二十九、定喘(支气管哮喘)针方<br />
三十、清热解毒治肺炎针方<br />
三十一、消咳灵(支气管炎)针方<br />
三十二、速效救冠心病针方<br />
三十三、调节心律失常针方<br />
三十四、审因施治眩晕(附高血压)针方<br />
三十五、病毒性肝炎针方<br />
三十六、胆道蛔虫(蛔厥)逆行退出针方<br />
三十七、辨证施治慢性胃炎针方<br />
三十八、消渴(糖尿病)玉泉针方<br />
三十九、神经衰弱安定针方<br />
四十、祛风活络治肌肉风湿痛针方<br />
四十一、泌尿系结石、胆结石排出针方<br />
四十二、脑卒中(脑血管意外)醒脑开窍针方<br />
四十三、风湿性心脏病辨治针方<br />
四十四、神经性尿频针方<br />
四十五、定癫狂(精神分裂症)针方<br />
四十六、镇瘤病针方<br />
四十七、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针方<br />
四十八、消瘿(单纯性甲状腺肿)针方<br />
四十九、甲亢太乐针方<br />
五十、止尿血针方<br />
五十一、开胸顺气治噎膈针方<br />
第二章 外科病证<br />
一、消肩周炎(漏肩风)针方<br />
二、瘰疬(淋巴腺结核)消散针方<br />
三、散瘀消肿治阑尾炎针方<br />
四、分经施治急性腰扭伤针方<br />
五、喜见斑秃长新发针方<br />
六、陷者举之,治脱肛针方<br />
七、驱风镇痉洽破伤风针方<br />
八、缪刺络穴治疗软组织损伤<br />
九、疏风利湿清热,治荨麻疹针方<br />
十、治传染性软疣、青年扁平疣奇效针方<br />
十一、疏络活血、补肾壮腰,治腰肌劳损针方<br />
十二、疝气上提针方<br />
十三、鸡眼艾灸针方<br />
十四、麦粒灸治疗腱鞘炎和扬刺治疗腱鞘囊肿针方<br />
十五、落枕奇效针方<br />
十六、消肿止痛疗痔核针方<br />
十七、头癣得效针方<br />
十八、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疗丹毒针方<br />
十九、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治疗疮针方<br />
二十、面部色素斑和痤疮之刺血、挑治针方<br />
二十一、活血通络,治疗神经性皮炎针方<br />
附:带状泡疹、黧黑病、银屑病及其他皮肤病针临床应用<br />
二十二、癃闭(附前列腺炎)排尿针方<br />
二十三、疏肝郁,清胃热,消炎止痛,治急性乳腺炎针方<br />
二十四、乳腺增生病(乳癖)康复针方<br />
二十五、健骨舒筋、通经活络、止痛,除骨痹(骨质增生,颈椎病)<br />
针方<br />
第三章 妇产科病证<br />
一、乳出如泉针方<br />
二、子宫脱垂上举针方<br />
三、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速止针方<br />
四、产后血晕固脱省神针灸方<br />
五、热入血室之针方<br />
六、治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针灸方<br />
七、痛经之针效方<br />
八、经闭之针灸施治方<br />
九、白带(带下)特灵针方<br />
十、灸至阴穴矫正胎位异常<br />
十一、月经不调针方<br />
十二、电针引产与针灸催产方<br />
十三、舒肝和胃、降逆止呕,治妊娠呕吐针方<br />
十四、胎盘不下针方<br />
十五、恶露不下,祛瘀导滞针方<br />
十六、恶露不绝速止针方<br />
十七、产后腹痛特灵针方<br />
十八、盆腔炎喜康针方<br />
附:女阴营养不良,女阴白色病变,习惯性流产针临床应用<br />
第四章 儿科病证<br />
一、消疳积针方<br />
二、小儿麻痹康乐针方(附:小儿脑瘫临床观察)<br />
三、消化不良性腹泻针方<br />
四、补肾缩泉治遗尿针方<br />
五、定急惊风针方<br />
六、镇慢惊风针方<br />
七、小儿舞蹈病安定针方<br />
八、灸法治疗发热病及针刺退热灵针方<br />
九、祛风镇癌治脐风针方<br />
十、宣肺止咳解痉,治百日咳针方<br />
十一、流行性腮腺炎(痄腮)速效针方<br />
第五章 五官科病证<br />
一、电梅花针辨证分型治疗远近视眼针方<br />
二、针臂�,挑耳尖治急性结膜炎(暴发火眼)针方<br />
三、麦粒肿(针眼)速消针方<br />
四、打开聋哑禁区针方<br />
五、色盲(视赤如白)得效针方<br />
六、滋水养目治暴盲(视神经炎)针方<br />
七、青风内障(青光眼)康乐针方<br />
八、五奇穴治疗视神经萎缩(青盲)针方<br />
九、奇穴向阳治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针方<br />
十、内障(视网膜病变)针方<br />
十一、眼肌麻痹康复针方<br />
十二、补益肝肾养血治夜盲症(雀目)针方<br />
十三、电光性眼炎安定针方<br />
十四、消白内障(云雾移睛)祛翳明目针方<br />
十五、泪囊炎(毗漏)速消针方<br />
十六、耳鸣得安针方<br />
十七、化脓性中耳炎针方<br />
十八、牙痛特灵针方<br />
十九、急性扁桃体炎(乳 蛾)速效针方<br />
二十、消鼻炎、副鼻窦炎(鼻渊)针方<br />
二十一、止鼻衄(鼻出血)针方<br />
第六章 保健针灸及其他<br />
一、人迎洞刺的临床观察<br />
二、割治疗法<br />
三、戒烟甜美针方<br />
四、保健养生灸方<br />
五、诸虚百损,延年益寿之灸方<br />
六、中气法针灸方<br />
七、减肥针灸方<br />
八、阿是穴(压痛点)的临床应用<br />
―兼论敏感点在耳针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br />
附录 针灸歌赋选释<br />
一、标幽赋(摘自《针灸聚英》)<br />
二、玉龙歌<br />
三、百症赋(摘自《针灸聚英》)<br />
四、通玄指要赋(摘自《针灸聚英》)<br />
五、禁针穴歌(摘自《针灸聚英》)<br />
六、禁灸穴歌(摘自《针灸聚英》)<br />
七、回阳九针歌(摘自《针灸聚英》)<br />
八、行针指要歌(摘自《针灸大成》)<br />
九、孙思邈十三穴歌<br />
十、十四经经穴分寸歌<br />
十一、十二经脉歌<br />
主要参考文献</td>
</tr>
</table>
<br>【下载地址】<br>
**** Hidden Message ***** 6666666666666666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bilaoziyidu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