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
<span></span>
<span></span>
<span></span>
<span></span>
<span></span>
<span></span><p>此《农政全书》为明徐光启所著。全书共六十卷,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并包括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此为明崇祯时期陈子龙平露堂刊本。<br>
<span id="more-10708"></span><br>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br>
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介绍参考)</p>
<p>《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前代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 祯的《农书》,虽然也都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介绍参考)</p>
<div class="divider"><h5><span>大致目录</span></h5></div>
<p>序(张国维撰)、序( 张溥撰)、序(方岳贵撰)、凡例、总目</p>
<p><strong>农本</strong><br>
卷一:经史典故、诸家杂论上<br>
卷二:诸家杂论下<br>
卷三:国朝重农考</p>
<p><strong>田制</strong><br>
卷四:井田考<br>
卷五:田制篇</p>
<p><strong>农事</strong><br>
卷六:、营治上<br>
卷七:营治下<br>
卷八:开垦<br>
卷九:开垦<br>
卷十:授时<br>
卷十一:占候</p>
<p><strong>水利</strong><br>
卷十二:总论、西北水利<br>
卷十三:东南水利上<br>
卷十四:东南水利中<br>
卷十五:东南水利下<br>
卷十六:浙江水利附修筑海塘、滇南水利<br>
卷十七:灌溉图谱<br>
卷十八:利用图谱<br>
卷十九:泰西水法上<br>
卷二十:泰西水法下</p>
<p><strong>农器</strong><br>
卷二十一:图谱一<br>
卷二十二:图谱二<br>
卷二十三:图谱三<br>
卷二十四:图谱四</p>
<p><strong>树艺</strong><br>
卷二十五:谷部上<br>
卷二十六:谷部下<br>
卷二十七:瓜部<br>
卷二十八:蔬部<br>
卷二十九:果部上<br>
卷三十:果部下</p>
<p><strong>蚕桑</strong><br>
卷三十一:总论、养蚕法<br>
卷三十二:栽桑法<br>
卷三十三:蚕事图谱<br>
卷三十四:桑事图谱、织维图谱<br>
卷三十五:蚕桑广类、木棉<br>
卷三十六:蚕桑广类、麻</p>
<p><strong>种植</strong><br>
卷三十七:种法<br>
卷三十八:木部<br>
卷三十九:杂种上<br>
卷四十:杂种下</p>
<p><strong>牧养</strong><br>
卷四十一:六畜</p>
<p><strong>制造</strong><br>
卷四十二:食物、营室</p>
<p><strong>荒政</strong><br>
卷四十三:备荒总论、备荒考上<br>
卷四十四:备荒考中<br>
卷四十五:备荒考下、救荒本草总目<br>
卷四十六:草部(叶可食)<br>
卷四十七:草部(叶可食)<br>
卷四十八:草部(叶可食)<br>
卷四十九:草部(叶可食)<br>
卷五十:草部(叶可食)<br>
卷五十一:草部(根可食)<br>
卷五十二:草部(实可食)<br>
卷五十三:草部(根叶可食)<br>
卷五十四:木部(叶可食)<br>
卷五十五:木部(实可食)<br>
卷五十六:木部(叶及实皆可食)<br>
卷五十七:米谷部(实可食)<br>
卷五十八:果部(实可食)<br>
卷五十九:菜部(叶可食)<br>
卷六十:野菜谱</p>
<p><strong>牌记:云间徐文定公纂輯、農政全書、平露堂藏板</strong><br>
</p>
<p>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p>
<p>“平露堂”是陈子龙的堂号,陈子龙是徐光启的弟子。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骈文家、编辑。陈子龙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初名介,后改名子龙;初字人中,后改字卧子,又字懋中;晚号大樽、海士、轶符、於陵孟公等。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继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国。陈子龙不仅是明末著名烈士与英雄,也是是明末重要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陈子龙还是明末著名的编辑,曾主编巨著《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这两部巨著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p>
<p>注:此套PDF文件包含分卷目录书签。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版心下方刻有“平露堂”字样,所以叫做“平露堂本”,现存牌记有平露堂藏板的印本不止一种,说明平露堂刊本印刷过不止一次。不敢确定此书的具体刊印时间。<br>
—<br>
<strong>文件夹:农政全书.总六十卷.明徐光启撰.明崇祯时期陈子龙平露堂刊本<br>
文件格式:PDF高清<br>
文件大小:1.5G</strong></p><br>【下载地址】<br>
此资料的网盘链接已失效,请去打包资料中下载:
点击查看
{:2_96:} 现在研究植物,需要这个作为参考。 学习使我无处不在 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