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拳理
螳螂拳生化之理是以無極生太極、化兩儀、論三元、定四象、練五行、達六合、分七巧、走八卦、說九官、達十成。太極梅花螳螂拳根據生化之理,乙太極陰陽學說為基礎,突出變化,尋求平衡。陰陽是大綱、剛柔、虛實、長短、快慢、動靜等是表現,相生相剋,變化無窮。故此螳螂拳的八剛十二柔 、七長八短、十二字訣等技擊理論正是由此而產生。剛柔
拳論中講:“夫拳者,剛柔合作也,純剛則妙失,純柔則力弱。剛能勝柔,如鋼刀斷肉,筋骨齊開;柔能剋剛,小可勝大”。所以運用剛勁的時候,要有泰山壓頂的氣勢,急如閃電,利如鋒芒。運用柔勁之時,又如蝴蝶穿花蜂飄舞。拳論所講:“柔似風吹揚柳,剛如鐵錘擊石”,就是對剛柔的形象描述。剛勁並非是拙力的表現。而是全身協調放鬆,“周身聚功而助”,突然爆發於攻擊點,故能產生極大殺傷力而令對方一擊即倒。柔勁亦不是放輀柔弱,而是似鬆非鬆,含有內勁。如水性屬柔,所謂:“柔情似水”,而當產生海浪、漩渦或潮汐、海嘯的時候,其威力是非常強大;又如風也屬柔,輕風拂面何等寫意,但當發生強烈風暴之時,其後果亦難以形容,因此可以看到柔勁的威力。當然,無論是剛勁或柔勁,都是要經過長期不懈的鍛鍊才能領悟。太極梅花螳螂拳的每個招式都包含剛柔,沒有純剛或純柔的動作,剛和柔是隨著動作軌道與力量變化而交替轉換,這就是“剛柔相濟”。
勁路
拳論講:“四面旋繞,上下環轉”,就是指動作的軌道路線,也就是對勁路的概括。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動作要求以孤形、圓形為主,其原理與太極拳相同。動作旋轉纏繞而發滾勁、立圓、平圓交替、整圓、半圓互用。即使是直拳,其勁路也與長拳不同,形直而勁旋,直而復曲,通過步法帶動腰胯旋轉,配合手臂做扭、擰、纏、旋等複雜動作,整體一動全動,勁力節節貫通,順達於力點。太極梅花螳螂拳正是吸取了太極拳的勁路,揉合梅花螳螂拳之中,使其貝有非常獨特的風格。
虛實
兵法有謂:“兵不厭詐,法不厭奇”,武術在搏擊格鬥中亦非獨然。智誘閃恍謂之詐,變幻莫測。拳論講:“實發於外,虛存於內也,然實者非固定,虛亦非怯也,彼以為實則虛,彼以為虛則實”。由此可見虛實的辨証關係。故太極梅花螳螂拳在技法中要求打下而翻上,指上而打下,左出而右取,欲前則先後,虛恍假借,聲東擊西等。這些虛實變化的技法運用,必須持之恆,才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形法精要
太極梅花螳螂拳是以“螳螂體、太極手、寒雞步”為基本形法。
“螳螂體”不是模擬螳螂形態,而是取其螳螂對敵實戰和體用之要意。所謂“重意不重形”,這是傳統螳螂拳所特別強調的。太極梅花螳螂拳對身法的要求最重要是“腰要活”,其身法變化主要表現為閃讓、擰轉、含收、俯仰,折彎、展放等。而要完成這些身法變化的關鍵就在於腰胯的密切配合,要點是“腰扭胯轉,腰旋胯隨”。只要掌握正確方法,身形就能靈活自如,曲折多變。
“太極手”主要是指手部形法總論,凡手法招式均要走孤入弦,攻防互為表裏,四面旋繞,上下環轉。形成攻中有防,防中寓攻,動靜相兼,快慢結合。太極手的真實含義是將螳螂拳手法揉合太極原理之中。所以即使是其他螳螂拳的相同手法,其內涵卻有很大區別。
“寒雞步”則是:“前腿欲直而非直,後腿似曲而非曲”。這是太極梅花螳螂拳對整體步法的一種慨括,與猿猴步法大意相同,這種“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的步法,便於起動進退,攻擊與防守,主要體現為“蹦竄跳躍,閃轉騰挪”。這種步法的特點是快速輕巧,穩健有力,進退轉換,左沖右撞,腳似生根,收放自如。而步法的運用,必須與手法、身法密切配合,做到身、手、步合一。
太極梅花螳螂拳對形法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形似貓撲鼠”。這種形態體現了蓄勢待發的高度意念集中,將身體達致極鬆狀態,有效地發揮良好的柔韌性和反彈勁,去完成左旋右轉四面環繞等復雜動作,最後集中力量爆發,務求一擊即中。這就是“形似貓撲鼠”的意念。
螳螂拳還有許多仿生形態,如“猿形、猴身、寒雞步、貓竄'、狗閃、燕子飛、兔滾、鷹翻、松鼠靈、龍躍、虎躍、螳螂刀”。這就是著名的“螳螂拳之形”。
楼主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