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3
知母三钱薄荷钱二分栀子三钱莲子心五分川郁金钱青连翘三钱
青竹茹三钱藕两
苏合香丸一粒(分六角,每次一角)
3颜女幼,二月二十九日
疹已透达,咳嗽颇甚,肤燥口渴,舌紫。辛凉之品不效,兼有燥结,气滞阻痛,当清宁凉化,以畅表里之气。
鲜苇根两桃仁泥钱生石膏四钱(研先煎)
杏仁泥三钱连翘三钱通草钱半
瓜蒌仁六钱地骨皮三钱苏子霜钱半
薄荷叶钱知母三钱乌药钱
莲子心钱鲜九菖蒲根三钱(和凉开水捣汁兑服)
紫雪丹四分(分冲)
按:疹已透达,不可过用辛散。并有唇燥口渴伤津之象,故用清凉除热,热除肺得清肃,则咳嗽自止。此用鲜九菖蒲根捣汁兑服,可畅达气机。
4何男童,六月初三日
疹后余邪将尽,气体尚弱,法当善后。脉濡而少神,舌苔灰微干,治宜养阴。
南沙参四钱麦冬三钱干地黄四钱
盐元参三钱川贝母三钱炒扁豆三钱
钗石斛三钱板蓝根三钱鲜荷梗五寸
天水散五钱(布包)
按:天水散即六一散。
5王男幼,四月十二日
湿疹解之未当,闭于肺络,遂致喘促,胸骨凸起,肺胀可知,口渴肌热,手纹紫长,亟宜辛凉芳化,豁痰以消息之。
代赭石钱五分桑白皮三钱生石膏六钱(麻黄三厘同煎)
鲜芦根两鲜茅根两白僵蚕三钱
桃仁泥钱半杏仁泥三钱旋覆花钱五分(布包)
薄荷叶钱五分龙胆草钱五分瓜蒌四钱
知母三钱金银花四钱地骨皮三钱
胆南星二钱甜葶苈二钱五分
安宫牛黄丸一粒(分四角,每次服一角)
二诊:四月十六日。连晋前方药,症象渐转,喘息未止,但较前已缓,胸膺凸起尚未平复,肺部仍属肿胀,口苦糜痛,再依前方加减。
生石膏六钱甜葶苈三钱桑白皮三钱
鲜芦根两鲜茅根两旋覆花二钱半
代赭石二钱半桃仁泥钱半黛蛤粉六钱(布包)
杏仁泥三钱地骨皮三钱蒲公英四钱
金银花三钱川牛膝三钱莲子心钱半
天竺黄二钱通草钱益元散四钱(布包)
知母三钱荷叶一个淮小麦两
小川连钱五分板蓝根三钱
鲜九菖蒲根三钱(和凉开水捣汁兑入)
安宫牛黄丸一粒(分四角,每次服一角)
三诊:四月二十六日。险象已除,喘促虽止而胸骨未平,音哑气促,口渴唇烂,汗出血滑,虚而有热,再为变通前方。
生石膏五钱蒲公英三钱旋覆花钱
甜葶苈钱五分小川连二钱生赭石钱
生牡蛎三钱黛蛤粉五钱盐橘核五钱
天竺黄钱五分知母三钱莲子心二钱
竹茹四钱板蓝根三钱车前子三钱
谷芽三钱稻芽三钱浮小麦两
太极丸一粒(研化)
按:此病童曾出疹,经日医注射后,疹退而热不清,因而构成本病,喘促声达户外,证情颇险。
6袁男童,三月十六日
疹后热邪不清,肝胆并盛,风生自里,时作抽搐,脉大而数,亟宜辛凉芳通为法。
生石膏五钱(研先煎)石决明五钱双钩藤三钱
桃仁泥钱五分杏仁泥三钱桑寄生五钱
青竹茹六钱代赭石二钱旋覆花钱五分
鲜苇根两知母三钱川黄柏二钱
莲子心钱五分薄荷钱二分天竺黄钱五分
安宫牛黄丸一粒(分二次和入)
7吴女幼,九月二十八日
春令发温疹后,血分迄未清楚,湿热素盛,肝家亦热,时或发热,近兼发粟疮作痒,脉来滑数而大,治从血分清化之。
生鳖甲五钱冬桑叶三钱金银花三钱
生侧柏叶三钱焦栀子三钱生石膏五钱(研先煎)
薄荷叶钱半知母三钱青蒿梗钱半
地骨皮三钱龙胆草钱川黄柏三钱
鲜茅根三钱藕两
太极丸一粒(打碎分和)
8王男童,九月初八日
热实于里,外感时邪,已发赤疹,口渴,寒热目赤,喉痛胸满,脉数大,当辛凉疏化,佐以芳通。
生石膏两僵蚕三钱板蓝根四钱
鲜芦根两鲜茅根两蝉衣三钱
知母三钱龙胆草二钱金银花五钱
桃仁泥钱半杏仁泥三钱枯黄芩三钱
瓜蒌八钱薄荷钱五分甘中黄二钱
桑叶三钱
紫雪丹四分(分冲)
七、惊风抽搐
1韩男童,九月十五日
肝家热邪素盛,每为邪袭,或闭实热,即易动风,脉数而实,当凉降兼通表里以防之。
生石膏五钱钩藤三钱生石决明六钱
枳实钱半杏仁泥三钱桃仁泥钱半
薄荷叶一钱焦栀子三钱瓜蒌六钱
桑寄生三钱莲子心钱青竹茹六钱
甘草钱磁朱丸三钱
太极丸一粒
按:此例素体肝热,每感邪袭或热闭于中,即引动肝风,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以石决明、磁石等镇肝熄风,并配合薄荷等辛凉解热之品。
2赵男童,二月十九日
肝热极盛,兼为风袭,遂致身烧颇甚,口渴喜饮,惊悸不宁,手、头青,脉弦数,亟宜辛凉清解,兼用镇惊之品。
生石膏五钱连翘三钱竹茹三钱
地骨皮三钱薄荷叶钱半旋覆花二钱(布包)
龙胆草钱半金银花三钱车前子三钱(布包)
莲子心钱半代赭石二钱盐橘核三钱
双钩藤三钱鲜苇根五钱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藕两石决明四钱
紫雪丹四分(分冲)
3王男童,十月二十日
热伏于里,肝胃并盛,迁延较久,有热极生风之势,右手纹聚于关前,青大如豆,亟宜辛凉芳化,重剂治之。
生石膏五钱薄荷五分竹茹三钱
通草钱鲜芦根五钱莲子心钱
知母三钱栀子二钱桃仁泥钱半
杏仁泥三钱胆南星五分桑叶三钱
甘草三分大青叶二钱地骨皮三钱
鲜九菖蒲根三钱(和凉开水捣汁兑入)
安宫牛黄丸一粒(分四角)
4王男幼,十月二十日
食过于量,积而化热,肝胃并盛,遂发惊悸,呕逆,便多水下绿矢,即乳多生热之明证也。手纹紫长,当凉化导滞。
鲜石斛三钱炒大腹绒五分朱莲心五分
车前子二钱青竹茹三钱盐橘核钱半
胆南星三分龙胆草五分小川连五分
炒麦芽钱半天竺黄钱甘草二分
薄荷五分
金衣至宝锭一枚(和化分服)
5王男童,十一月二十八月
停滞化热,外为邪袭,服药未当,热势沸腾,目赤口渴,身热惊悸,舌赤苔垢,脉洪数,亟宜辛凉芳解。
莲子心钱五分鲜苇根两生石膏五钱(研先煎)
冬桑叶三钱全瓜蒌五钱大青叶三钱
龙胆草钱五分连翘三钱僵蚕二钱
知母二钱薄荷钱五分竹茹四钱
郁李仁二钱羚羊角分半
太极丸二粒(研分和)
按:此例用太极丸清滞热、通腑气。
6陈男幼,五月六日
肝家热盛,曾受惊悸,以致抽搐,症延月余,屡就于医,治未得效,手纹紫而伏,亟宜镇惊抑化。
石决明八钱代赭石二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辛夷二钱稻芽三钱桑寄生八钱
双钩藤三钱龙胆草钱半全蝎二枚
辰砂五分磁石粉二钱莲子心二钱
竹茹二钱薄荷钱鲜菖蒲三钱
杏仁泥二钱
牛黄抱龙丸一丸(和入)
按:此例因受惊抽搐,用石决明、磁石、全蝎、钩藤,镇肝熄风。
7包女幼,四月二十六日
内热极盛,啼哭不止,项强,角弓反张,将发刚痉,便结四五日,指纹紫伏,亟宜镇肝熄风。
金银花五钱代赭石三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辛夷二钱全蝎二枚旋覆花三钱(布包)
桑寄生六钱全瓜蒌五钱白芷钱
天竺黄三钱僵蚕二钱威灵仙三钱
蝉衣三钱知母三钱双钩藤三钱(后下)
乌药三钱石决明六钱荷叶一个
杏仁三钱黄柏三钱
紫雪丹五分
二诊:四月二十九日。症已较前轻,痉挛已舒而尚呻吟,手纹紫长,便秘。加酒川军四分、莱菔子三钱、元明粉六分。
8陈男童,闰月二十二日
惊邪动肝,热入经络,脾家亦为热困,周身四肢抽掣不安,延日较久,脉大而弦硬,亟宜镇肝达络。
生石决明两竹茹两旋覆花钱半(布包)
络石藤三钱生鳖甲钱半代赭石二钱
莲子心二钱威灵仙两梧桑寄生两
龙胆草二钱胆南星二钱地骨皮四钱
忍冬藤两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
山甲钱首乌藤四钱鲜荷叶筋一具
磁朱丸四钱羚羊角片分半
牛黄抱龙丸一粒(分吞)
二诊:闰月二十五日。惊邪伤肝,热入经络,四肢抽掣,日无宁时,服药渐安,过食动热,病即复甚,再依前议兼为平胃降滞。
石决明两桑寄生两龙胆草三钱
茯神木三钱生鳖甲钱半旋覆花二钱(布包)
竹茹两宣木瓜三钱生石膏两
代赭石二钱枳实钱半滴乳香钱
忍冬藤两知母二钱川黄柏三钱
夜交藤五钱酒川军五分磁朱丸四钱
元明粉五分羚羊分半
局方至宝丹一粒(分四角,每服一角)
9孙男童,二月二十五日
初患热因邪袭,体气素虚,中风初起,半身抽掣,中西医治,误为热风,抽脊髓后,虚虚之祸实难补救,补药入虽可支持,然痰涎与肝邪并盛,下虚上实,殊难望治,姑予滋补达络,清其上而摄其下。
生牡蛎四钱生龙齿三钱云茯苓三钱
桑寄生五钱桂枝尖五分盐炒芡实米三钱
怀山药三钱清半夏二钱磁朱丸二钱(布包)
土白术一钱沙苑子三钱大熟地三钱(砂仁拌)
杏仁泥三钱盐陈皮六分全毛狗脊三钱
盐炒杜仲钱猪脊髓两
八、瘰疬
1蒋女童,九月十四日
肝气挟痰,入于经络,项发结核,停经数月,脉滑而数大,左关较盛,当咸软内消之。
玄参心三钱夏枯草三钱生牡蛎三钱(先煎)
桑寄生五钱川贝母三钱旋覆花钱
鲜竹茹五钱枯黄芩二钱代赭石钱
鲜茅根两知母三钱杜牛膝钱
藕两(切片)
2吕女童,九月十七日
项间结核,业经消尽,第肺胃湿痰过盛,仍不免犯,前方药服后,觉有凉意,邪已退不能胜药矣,再为清通和化,以畅经络。
桑寄生六钱旋覆花钱夏枯草三钱
炒秫米四钱代赭石钱半川贝母二钱
黛蛤粉五钱板蓝根三钱玄参心二钱
法半夏钱半陈皮钱半生牡蛎二钱(先煎)
西黄丸五分(分和)
3陈女童,六月初九日
症转后,已渐有生长象,体质亦较丰,第近日肝热较盛,项间旧有结核因之而发肿痛,脉大而数,当降肝热,兼内消之。
生石决明八钱蒲公英五钱栀子炭三钱
板蓝根四钱制乳香五分酒龙胆草三钱
制没药五分地骨皮四钱川黄柏三钱
金银花五钱薄荷叶钱杜牛膝三钱
全瓜蒌八钱鲜荷叶一个忍冬藤五钱
六神丸三十粒(分吞)
九、疳积
1王男童,十月二十五日
疳积兼有虫蚀,脘腹胀痛,心神迷离,兼作呕逆,脉大而弦数,治以攻荡抑肝杀虫化积之品。
生牡蛎四钱枳实二钱三棱钱半
煨使君子三钱生鳖甲钱半厚朴七分
莪术钱半煨榧子肉三钱莲子心钱半
雷丸三钱六曲三钱生甘草三钱
大腹绒钱半醋军炭五分橘核三钱
元明粉五分
紫雪丹三分(分冲)
2李男童,七月十三日
水食相凝,积而成痞,腹部坚硬如石,脾脏运化失常,面色黄瘦,便溏,脉弦滑,宜消积化痞。
荆三棱二钱蓬莪术二钱莱菔子四钱
炒黑丑钱炒白丑钱煨木香二钱
生橘核四钱川楝子二钱陈皮二钱
大腹绒二钱台乌药三钱旋覆花四钱
焦内金三钱生赭石三钱生知母三钱
生黄柏三钱云苓皮四钱焦谷芽三钱
焦稻芽三钱鲜藕两鲜荷叶一个
二诊:七月十六日。晋前方药后,一般情况好,惟午后低烧,大便秘结,再依原方加生鳖甲三钱、全瓜蒌两(元明粉钱拌)。
三诊:七月二十日。连服前方药,低烧已退,大便近畅,腹中结痞渐消且软,继服前方药。
3田男童,十一月二十三日
疳积已久,上攻牙龈及目睛,齿已自脱,目生白翳,延日较久,正不胜邪,脉弦数而大,拟咸软退翳。
三棱二钱全蝉衣二钱生牡蛎三钱(布包先煎)
莪术二钱雷丸二钱生鳖甲三钱(先煎)
龙胆草钱枳实二钱川黄连钱
大腹绒二钱净蛇蜕二钱生决明六钱(研先煎)
煨榧子肉三钱槟榔五分青黛三钱(布包)
密蒙花三钱
黄土汤煎
犀黄丸三分(分化)
化痞膏一帖,加麝香一分外贴。
二诊:十二月十四日。疳积久而上攻,目生云翳,服前方药尚未退,右目亦渐及,究其实仍属积痞不化所致也,再前方增减。
雷丸三钱木贼草三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三棱钱莪术钱生石决明六钱(研先煎)
蝉衣三钱蛇蜕三钱金银花三钱
谷精草三钱龙胆草钱密蒙花三钱
辛夷二钱生枳实钱知母三钱
荷叶一个车前子三钱(布包)
黄土汤煎
烂积丸六分(分和)
按:用黄土煎者,多用生黄土,放陶罐或地上挖坑,用水调匀,放白矾沉淀一夜,早起用其水煮药,其意土为脾之本气,健脾化湿,并治肠风,便血。
4张男童,七月初五日
肝脾并病,痞积左胁及中脘,坚硬而胀满,潮热颇甚,脉大而数,面色黧黑而滞,亟宜咸软芳通。
生牡蛎三钱小青皮钱旋覆花钱五分
川黄连钱生鳖甲钱代赭石钱
生枳实钱竹茹四钱石决明六钱
台乌药三钱地骨皮三钱甘草五分
川牛膝二钱三棱三分莪术三分
稻芽三钱元明粉四分(冲)
烂积丸二分(二次化)
十、虫证
从孔伯华先生学期间,仅就虫证治法,归纳一方歌:柴胡清夏与黄芩,甘草雷丸并使君,川柏川连川椒楝,乌梅乌药榧川军。随症变通为用,效果很好。治吐蚘时,除竹茹、藿梗外,必用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立意在于柔肝和中以安蚘而驱之。
又见治蛲,嘱以浓煎苦参汁浸棉絮,沾以川黄连面塞入肛门内,每晚一次,连用数日,收效甚佳。
1陈男童,六月二十四日
饮食失调,脾家被困,气机横逆,胸膺刺痛,面部见有虫斑,脉滑实而数大,亟宜调中化滞,佐以杀虫,以消息之。
云苓皮三钱使君子三钱雷丸三钱
生甘草三钱炒秫米三钱槟榔炭钱
枳实钱榧子肉三钱元明粉五分(二次冲)
乌梅肉一枚乌药二钱酒川军六分(后煎)
紫雪丹三分(分冲)
2渠女童,十二月初八日
肝热脾郁,兼有虫蚀象,饥则脘痛,脘痞不欲食,气机不畅,时或潮热,脉象弦滑而数,拟以和化杀虫。
川郁金二钱地骨皮钱生石决明六钱(研先煎)
代赭石二钱生甘草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乌药三钱枳实二钱雷丸三钱
六神曲三钱栀子炭三钱大腹绒钱五分
全瓜蒌六钱大青叶三钱榧子肉三钱
藕两元明粉钱(冲)
3李男童,九月二十八日
湿涎上犯,时作吐涎,旧有腹痛虫蚀,饮食不为肌肤,盖多吐伤津所致也,面色黄滞,脉象弦滑。治以杀虫化湿,育液调中之法。
连皮苓四钱雷丸三钱炒秫米三钱
炒橘核三钱乌药二钱铁皮石斛二钱
炒枳实钱半肥玉竹三钱川牛膝三钱
醋竹茹五钱槟榔钱青黛五钱(布包先煎)
肥知母三钱甘草三钱酒川军四分(开水泡兑)
风化硝五分
二诊:十月十八日。连晋前方药,症象已转,第脾湿郁久,不能即化,腹中虫积不能即清,痛楚已减,再以前方加减。
连皮苓四钱炒枳实钱半雷丸三粒(打)
清半夏三钱甜葶苈二钱鲜石斛四钱(劈先煎)
盐橘核四钱炒秫米四钱青黛五钱(布包)
槟榔炭钱乌梅一枚风化硝六分(冲)
生甘草三钱杏仁泥三钱生川牛膝三钱
大青叶三钱台乌药二钱车前子三钱(布包)
十一、停滞
停滞一症,顾名思义,乃有滞内停,必须消导。于所存案观之,除莱、枳、槟榔之外,尚配以郁李仁、瓜蒌,甚则投以硝、黄,旨在推而下之。
1徐男童,九月十二日
外邪渐退,停滞伤中,脘痞拒按,疲倦不欲食,舌苔黄垢,脉数而有力,再以宣导泻滞治之。
杏仁泥三钱莱菔子三钱山楂炭钱半
炒甜葶苈钱半炒枳实钱半槟榔五分
全瓜蒌六钱青连翘三钱元明粉四分(分冲)
炒大腹绒钱知母三钱酒川军四分(开水泡兑)
焦六曲三钱郁李仁钱半乌药钱(盐橘核二钱同炒)
2袁女幼,十月十五日
停滞化热,右手关纹青,按右手有伏象,腹中尚痛楚不适,治当宣导清化。
炒莱菔子钱全瓜蒌三钱石决明四钱(生研先煎)
冬桑叶三钱大青叶三钱炒六曲二钱
炒枳实钱杭菊花三钱小川连线
郁李仁二钱
太极丸一粒(分化)
二诊:十月十八日。服前方药后,滞热已降,手关纹已退,第舌苔色尚紫,血分阳明犹有余热,再拟前方加减。
大青叶三钱瓜蒌四钱鲜石斛三钱(劈先煎)
炒莱菔子三钱生枳实钱二分生石决明三钱(研先煎)
川黄连钱半六曲二钱
太极丸一粒(分化)
3关男童,六月二十日
痘滞在中,兼因热重,以致脘次作痛,大便不匀,脉弦滑,亟宜清和宣化。
云苓皮四钱代赭石三钱旋覆花三钱(布包)
台乌药三钱滑石块四钱莱菔子五钱
槟榔片钱半生橘核四钱生知母三钱
生黄柏三钱生枳实三钱清半夏二钱
川牛膝三钱莲子心二钱厚朴花三钱
荷叶二钱小川连钱
紫雪丹四分(分冲)
4付女童,十一月二十三日
湿滞于大肠,肝家逆气上冲,腹痛呕吐,甚则及于两胁,晨夜腹空时较甚,脉象弦实而数,宜清宣化滞。
土炒当归三钱土炒杭芍三钱竹茹五钱
炒莱菔子三钱台乌药三钱炒枳实二钱
代赭石二钱川郁金二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大腹绒二钱盐橘核四钱生甘草二钱
雷丸三钱瓜蒌仁四钱元明粉五分
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
十二、呕吐
临证所见病儿呕吐,多热、多滞、多兼风邪、时邪。“热则寒之,实则泻之”,挟表邪者必疏解之,以下存录之七例,皆属此类。孔伯华先生善以竹茹止吐、以“左金”法之川黄连、吴萸清胃安中,唯妙在吴萸用量极当,盖因吴萸本为配伍佐黄连而设,过则不及耳。
又常见先生治病儿之虚证、寒证之呕叶,以姜汁拌竹茹、半夏,佐以黄芪皮、水炙甘草,效果颇佳。
1张女童,三月二十日
客岁曾患痰咳,愈后肺络未净,春令风袭,逆致复发,肌热呕吐,表里不畅,脉大而数兼滑实,舌赤紫,热象较炽,仿前方加减,略重疏化。
竹茹四钱甜葶苈钱五分生石膏五钱(研先煎)
知母二钱麻黄梢二厘连翘三钱
桑白皮二钱瓜蒌三钱杏仁泥三钱
苏子钱五分地骨皮三钱莲子心五分
羚羊角分(另煎兑入)鲜九菖蒲根三钱(和凉开水捣汁兑)
太极丸一粒(分二次化入)
2周男童,六月二十日
肝热表炽,外为邪袭,头晕时作,近兼呕吐,脉大而数,左关独盛,亟宜平肝清胃,兼解暑邪。
厚朴七分竹茹两石决明八钱(生研先煎)
薄荷钱五分炒枳壳二钱广藿梗三钱
鲜芦根两大腹绒钱五分知母三钱
鲜荷叶一个鲜茅根两益元散四钱(布包)
条黄芩三钱小川连钱五分(吴萸五分泡水炒)
3刘女童,十一月初八日
肝胃实热,兼感时邪,寒热头晕,呕逆,舌赤滑而无苔,寒热相激之征也,脉伏滑而数,当芳通疏化。
鲜苇根两青竹茹四钱冬桑叶三钱
知母三钱青连翘三钱薄荷钱半
龙胆草钱半鲜荷叶一个益元散三钱(布包)
地骨皮三钱杏仁泥三钱杭菊花三钱
小川连钱半(吴萸三分泡水炒)
紫雪丹三分(分冲)
十三、泄泻
小儿泄泻,宜清宜和,尤重消导。黄连清热以涤胃肠,为小儿泄泻之第一要药,食乳者,通草、焦麦芽佐之,收效甚捷。三岁以上者,炒枳壳、焦槟榔可速收功。孔伯华先生常用乌药、橘核、煨广木香(少许)、大腹绒等味以消胀安痛。惟体气虚、脾肠弱所致之久患腹泻者,又常用茯苓、生牡蛎以实之。先生曾再三叮嘱:于参芪之味,投之必慎。
1黄女幼,七月初七日
湿热滑泻,心络亦为热郁,肌热喜睡,小溲短少,手关纹伏,当清疏分化。
莲子心六分栀子炭钱五分盐橘核钱五分
广藿梗二钱炒麦芽钱炒稻芽钱
小川连六分地骨皮钱五分益元散二钱(布包)
薄荷六分肥知母钱
太极丸一粒(分化)
益元散三钱
2林男幼,五月十二日
湿热泻泄,兼有停乳伤中,食过于量之弊,右关纹紫大而长,滞已化热,其势非轻,当凉化之。
知母二钱小川连钱五分(吴萸一分泡水炒)
盐橘核三钱广藿梗钱五分焦麦芽三钱
通草钱青竹茹三钱益元散三钱(布包)
栀子炭二钱生川牛膝钱川黄柏二钱
太极丸一粒(分吞)
3马男幼,十月十三日
先天不足,又服牛乳,后天消化之力亦弱,右手关纹紫大而长,矢下系绿色,且作泻,更兼外邪伤风,尚无大烧,姑予疏化缓中,内外并治。
竹茹二钱滑石块二钱鲜石斛三钱(劈先煎)
莲子心五分冬桑叶钱川黄连钱
盐橘核钱知母钱杏仁泥二钱
通草钱焦麦芽钱半薄荷五分
山楂炭钱益元散二钱(包)
4曾男童,六月二十四日
饮食不调,伤及中土,大便泻下不畅,脾家运化较差,脉象滑实,亟宜清宣导滞,以和中焦。
云苓皮四钱土当归二钱煨鸡内金三钱
知母三钱炒秫米三钱土杭芍三钱
广木香五分川黄连钱(吴萸三分炒)
炒枳实钱五分川厚朴钱炒莱菔子四钱
盐橘核四钱益元散四钱(布包)
二诊:六月二十五日。滞热泄泻未止,又以外感袭络,项筋作痛,周身疲乏无力,脉来滑大,右寸关较盛,当先疏化从标治之。
鲜苇根两茵陈钱栀子炭三钱
知母三钱广藿梗三钱桑枝五钱
忍冬藤六钱莲子心钱五分冬桑叶三钱
薄荷钱五分青竹茹五钱鲜荷叶一个
益元散四钱(布包)
5陆男童,九月二十一日
水蓄伤脾,渐失运化,面色黄滞,大便滑下,不欲食,腹胀,脉滑数,舌苔白腻,当渗醒和中。
云苓皮五钱栀子炭三钱泽泻三钱
炒谷芽三钱炒秫米五钱猪苓三钱
嫩茵陈二钱生川牛膝三钱厚朴花钱
陈皮钱半盐橘核五钱大腹绒钱半
6李女童,十一月二十四日
两晋前方药,神形略转,而泻仍未减,湿热蒸腾,口疮痛楚,脉尚滑数,是证脾虚胃强,纳而不化,大肉尽脱,仍属险要,再予清滋和化,以醒中焦。
鲜石斛四钱生牡蛎四钱黛蛤粉六钱(包)
云苓皮二钱炒秫米三钱小川连钱
鸡内金三钱台乌药三钱炒莱菔子三钱
陈皮钱五分橘核三钱朱莲心一钱
焦枣仁三钱炒远志钱玉竹三钱
甘草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三钱
黄土汤煎
7徐女童,三月二十二日
连晋前方药,症象已转,但寒湿伤中,脾家尚未尽复,脉较前已增神力,但左关尚差,右脉滑象尚盛,依前议变通之。
云苓皮四钱白芥子八分炒稻芽三钱
炒谷芽三钱炒秫米四钱土于术钱五分
鸡内金三钱法半夏三钱煨广木香八分
台乌药二钱炒橘核二钱炒川连五分
炒吴萸五分泽泻二钱甘草五分
厚朴七分大枣二枚土炒杭白芍二钱
十四、痢疾
1谷女幼,六月二十日
外感束缚,滞热在中,发热腹痛,势将化痢,脉伏滑,手关纹伏,亟宜清疏攻导,表里两解之。
鲜苇根六钱连翘三钱小川连钱五分
枯黄芩二钱枳实钱通草钱
地骨皮二钱知母三钱炒栀子二钱
乌药钱五分杏仁泥二钱薄荷叶钱
藿梗钱全瓜蒌六钱(元明粉五分拌)
紫雪丹三分(分冲)
2史女童,九月初十日
肠胃积滞,势将化痢,兼有外邪袭闭,寒热,腹中不适,舌苔腻而糙,脉大而实,治当清疏导滞。
竹茹四钱槟榔炭钱鲜石斛四钱(劈先煎)
广藿梗二钱炒枳实二钱滑石块三钱
炒莱菔子三钱炒山楂钱半川黄连钱
杏仁泥三钱瓜蒌皮三钱知母二钱
薄荷钱瓜蒌仁三钱
太极丸一粒(分三次化服)
3李女童,八月初二日
暑湿滞热,治之未当,渐转滞下而为赤痢,面色黄滞,手纹伏,脉滑数,亟宜清疏宣化导滞。
鲜苇根五钱金银花二钱乌药钱五分
炒六曲二钱广藿梗三钱莱菔子二钱
知母二钱莲子心钱薄荷钱
益元散三钱(布包)
太极丸一粒(分化)
按:因有暑湿,故用益元散。
4袁男幼,六月初八日
湿滞化痢,里急后重,发热微咳,大肠与肺并为湿热所困也,手纹伏,亟宜疏化宣导。
炒莱菔子三钱全瓜蒌五钱生石膏五钱(研先煎)
杏仁泥三钱广藿梗二钱滑石块四钱
苏子霜钱五分生枳实钱台乌药钱五分
莲子心钱知母二钱厚朴七分
薄荷钱栀子三钱车前子三钱(包)
紫雪丹三分(分冲)
5曹女童,七月二十三日
肠胃湿滞,旧患便血,近以气滞便脓血,里急后重,转后肠胃湿邪不除,腹胀颇甚,脉滑弦而数,治宜清疏宣化利湿。
橘核三钱炒莱菔子三钱生牡蛎四钱(布包先煎)
云苓皮三钱陈皮钱五分赤小豆四钱
中厚朴七分炒秫米三钱乌药三钱
大腹绒钱五分炒丹皮钱益元散四钱(布包)
藕两(切片)
西黄丸四分(分吞)
槐角丸二钱(布包煎)
二诊:八月初一日。大便脓血已止,小溲尚短少,晨间作泻,腹胀痛,交阴分为甚,脉尚弦滑而数大,再依前方变通之。
土炒当归钱五分云苓皮四钱中厚朴五分
炒莱菔子四钱陈皮钱五分炒秫米四钱
土炒杭芍三钱山楂炭三钱土乌药三钱
大腹绒二钱盐橘核四钱泽泻二钱
焦六曲三钱盐知母三钱益元散四钱(布包)
西瓜皮两盐黄柏三钱石决明五钱(生研先煎)
川雅连钱五分(诃子肉一钱同炒焦)
三诊:八月初八日。加生牡蛎四钱、芡实米三钱(盐水炒),外贴十香暖膈膏,去诃子肉炒川黄连、石决明。
四诊:八月初十日。下脓血已止,第晨间仍泻,脾家湿痞胀满,津液被阻,咽物作噎,口渴泛稀涎,脉弦滑而实大,再以渗化增液兼调气机。
鲜苇根六钱铁石斛三钱大腹绒三钱
冬桑叶三钱云苓皮三钱厚朴钱
川黄连钱鸡内金三钱杏仁泥三钱
炒秫米三钱苏子二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代赭石二钱盐橘核四钱车前子三钱(包)
川郁金三钱(生白矾水浸)藕两(切片)
6穆男幼,六月初九日
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兼作呕逆,须防噤口,手纹紫滞,热滞颇甚,亟宜通宣导滞。
藿梗三钱川黄连二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地骨皮三钱杏仁泥三钱竹茹五钱
生枳实钱五分石莲肉三钱炒莱菔子四钱
知母三钱莲子心钱炒谷芽三钱
炒稻芽三钱薄荷钱乌药二钱
滑石块四钱车前子三钱(布包)
鲜九菖蒲根三钱(和凉开水捣汁兑)
太极丸一粒(研分吞)
按:石莲肉、鲜九菖蒲为清达开噤之品。
7陈男童,闰月初六日
旧患较减,暑湿停滞,遂致下痢,里急后重,脉象滑实而数,亟宜宣导疏化。
炒莱菔子四钱山楂炭三钱生牡蛎三钱(布包先煎)
川黄柏三钱土炒当归钱焦谷芽三钱
焦稻芽三钱鸡内金三钱竹茹五钱
土炒杭芍三钱焦六曲三钱台乌药三钱
雅连二钱橘核四钱益元散四钱(布包)
广藿梗三钱西瓜皮两车前子三钱(布包)
二诊:闰月初八日。痢已较减,泄泻太多,精力当见弱,俟痢清楚,脾运得转,精力自复矣。脉较和缓,症已转,再为宣导。
生左牡蛎三钱炒六曲三钱土炒焦当归钱
山楂炭三钱炒莱菔子五钱土炒焦杭芍三钱
盐橘核三钱乌药三钱大腹绒二钱
酒炒雅连二钱枳实钱五分焦谷芽三钱
炒稻芽三钱金银花三钱白头翁三钱
广藿梗三钱知母三钱益元散四钱(布包)
西瓜皮二两
太极丸二粒(分二次化)
8马男幼,六月二十五日
滞蓄于中,兼为暑袭,发热化痢,遂下五色滞物,口渴呕逆,手纹紫伏,势将噤口,亟宜辛凉宣导,佐以芳通。
川黄连二钱枳实二钱生石膏四钱(研先煎)
大腹绒钱鲜竹茹六钱生知母三钱
橘核三钱炒莱菔子三钱益元散三钱(布包)
土炒当归钱土炒杭芍三钱莲子心钱
乌药二钱广藿梗二钱厚朴七分
川牛膝二钱郁李仁钱五分
十五、头痛
1王男童,九月初八日
肝热胃实,时发晕楚,治之未合,阳明与肝热合化,呕吐不食,烦急欲悲,舌苔厚腻,脉象滑实而大,亟宜清通和化,以平肝胃。
石决明八钱知母三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川郁金二钱清半夏三钱代赭石二钱
青竹茹八钱莲子心二钱瓜蒌八钱
牛膝三钱川黄柏三钱大腹绒钱半
荷叶一个
紫雪丹四分(分冲)
2程女童,五月初九日
肝热过盛,上犯头痛甚剧,曾经抽脊髓,抽搐,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而左关盛,宜镇肝散风,以止头痛。
黄柏三钱代赭石五钱石决明两(生研先煎)
龙胆草钱半知母三钱旋覆花五钱(布包)
桑寄生八钱川厚朴钱半莲子心二钱
橘核四钱白芷钱蝉衣三钱
竹茹六钱乌药三钱牛膝三钱
薄荷钱辛夷三钱钩藤四钱(后下)
生石膏两
安宫牛黄丸一粒(和入)
十六、眼病
1童男童,九月二十七日
心肝热邪上灼,目生赤翳,牵及额角作痛,口渴,便燥,脉大而数,宜降热退翳。
生石膏八钱木贼草三钱连翘三钱
知母三钱莲子心二钱全蝉衣三钱
白芷钱龙胆草二钱薄荷叶钱半
净蛇蜕三钱辛夷钱半桑叶二钱
杭菊花三钱郁李仁三钱石决明六钱
荷叶一个犀角分半(另煎兑)
按:木贼草、蝉衣、蛇蜕退翳,白芷、辛夷引药上行而止头痛。
2刘男童,三月二十二日
大肠与肺相表里,并为湿邪所郁,肝家心包络并热,外为风袭,目生赤翳,暴作痛楚,脉大而数,下患脱肛,宜疏化凉降。
龙胆草二钱木贼草三钱生石膏八钱(研先煎)
知母三钱莲子心二钱金银花四钱
净蛇蜕三钱僵蚕三钱青竹茹四钱
全蝉衣三钱薄荷叶钱半杭菊花三钱
脏连丸三钱川黄柏二钱桃仁泥钱半
杏仁泥三钱
六神丸三十粒(布包煎二次化入)
二诊:三月二十五日。晋前方药,目疾已转,惟赤翳尚未尽退,脱肛亦稍有好转,六脉仍数,热象尚炽,再以前方略为增减。
龙胆草二钱蛇蜕三钱生石膏八钱(研先煎)
地榆钱半杭菊花三钱石决明六钱(生研先煎)
青竹茹四钱蝉衣三钱僵蚕三钱
薄荷钱半莲子心二钱木贼草三钱
槐实钱半知母三钱桃仁泥钱半
杏仁泥三钱荷叶一个脏连丸三钱(布包)
犀角分半(另煎分兑)
3王女童,闰月二十二日
暑湿化热,蒸腾于上,目生赤翳,脉大而数,右寸两关并盛,亟宜清化退翳。
蝉衣三钱木贼草三钱生石膏八钱(研先煎)
知母三钱冬桑叶三钱蛇蜕三钱
龙胆草二钱枯黄芩三钱青连翘三钱
莲子心三钱金银花四钱川黄柏三钱
辛夷二钱鲜荷叶一个
紫雪丹三分(分冲)
按:辛夷花通上窍,辛温散风通窍,不仅能治疗鼻塞、鼻渊,凡诸清窍不利之症,孔伯华先生皆用之,如外感内伤之头痛、眩晕,温病热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中风窍闭神昏者等悉皆用之。
4李女童,七月初八日
右眼蒙蔽,不能远视,视则发花,肝虚水不能涵之故,脉弦滑不匀,治宜养肝肾,从本主治。
草决明五钱石决明五钱木贼草二钱
白芍药五钱生地黄四钱蚕矢三钱(布包)
玄参三钱甘草钱白蒺藜三钱(去刺)
甘枸杞四钱夜明砂三钱连翘心三分
十七、耳病
谢男童,三月十八日
肝胃实热太盛,耳底溃烂不敛,两颧赤色极重,易怒喜食,脉数实,治当清泻。
生石膏五钱地骨皮三钱金银花二钱
龙胆草钱石决明六钱竹茹四钱
甘草五分生枳实钱薄荷钱
栀子二钱瓜蒌三钱知母二钱
太极丸一粒(分二次和)
十八、口齿咽喉病
口齿咽喉痛,多因燥所从生。秋令燥气化火,清窍不利,应治其外。胃者禀阳明之气,胃家湿热或兼胃燥,亦多现口齿咽喉之病,总皆宜清燥润化。
1姚女童,闰月初七日
久咳未止,湿热尚盛,上蒸而为牙龈作痛,脉象滑大而数,右寸关较盛,亟宜清化降热。
鲜苇根两地骨皮三钱生石膏四钱(研先煎)
知母三钱苏子霜钱五分黛蛤粉五钱(布包先煎)
龙胆草钱五分川黄柏三钱杏仁泥三钱
川牛膝三钱板蓝根三钱竹茹五钱
鲜杷叶四钱(去毛)
紫雪丹三分(分冲)
2杜女幼,十一月二十一日
心胃热邪上灼,脾湿亦盛,口疮渐愈,生白糜痛楚颇甚,左手关纹伏,右紫大,当清化内消。
生石膏三钱知母钱半青黛五钱(布包)
黄柏钱半地骨皮钱半竹叶卷心钱
桑白皮钱半莲子心五分川黄连钱
滑石块二钱薄荷六分犀角一分(另煎兑)
六神丸十三粒
3王男幼,九月十三日
停乳化热上灼,口生白糜,大便自利,腹痛,惊悸,手关纹伏而不现,热滞在里也,当宣化和中。
炒焦麦芽钱半川雅连五分陈皮五分
益元散钱半二青竹茹三钱栀子炭钱
法半夏五分藿梗钱白通草五分
炒大腹绒五分莲子心四分知母钱
青黛五分(布包)
苏合香丸一粒(每次服大米大小一粒)
4金女童,九月十九日
肝肺热郁上灼,咽喉肿痛,已有溃意,幸外邪不重,微有寒热,但便秘思凉,脉大而数,当凉化之。
鲜石斛八钱龙胆草钱半条黄芩三钱
杜牛膝三钱冬桑叶三钱板蓝根四饯
知母三钱郁李仁二钱鲜薄荷钱半
焦栀子三钱瓜蒌八钱川黄柏二钱
六神丸三十粒(分吞)
十九、衄血便血
1孔女童,十月二十三日
鼻衄时发,头部晕楚,此肝肺并热,兼以脾湿所致也,脉弦滑,舌红苔白,治以潜阳降热,兼清湿邪。
生石膏四钱川牛膝三钱赤小豆三钱
忍冬藤三钱金银花三钱鲜茅根两
石决明六钱湖丹皮钱辛夷钱半
生侧柏叶三钱血余炭钱桑白皮三钱
知母三钱荷叶一个
西黄丸四分(分吞)
2高男幼,十一月初六日
肠胃热实,大便燥秘甚则下血,手关纹色紫暗大,亟宜调中润化以清实邪。
全瓜蒌三钱桑白皮二钱旋覆花五分(布包)
地榆钱半鸡内金二钱焦麦芽二钱
代赭石五分知母二钱风化硝五分
生白蜜一小勺(和入)
二诊:十一月十三日。加小川连钱、血余炭二钱、橘核三钱、槐实二钱、莱菔子钱半、小郁李仁二钱。
二十、尿频遗尿茎肿
膀胱不约而易尿频,遗溲。肝络阴器,肝阴湿热往往茎肿。幼儿患之者多,或清肝经湿热,或固下以约之。至于久患遗尿,固摄同时兼清相火,乃其妙法也。
1陈男童,九月十七日
治遗尿方:
生龙齿三钱生牡蛎四钱芡实米三钱
龙胆草炭钱半山萸肉三钱覆盆子三钱
盐黄柏三钱盐知母三钱远志二钱
朱茯神三钱菟丝子二钱九菖蒲三钱
玄参心三钱酸枣仁三钱甘草梢二钱
以上诸药,装猪脬内,蒸透阴干,炼蜜为丸,盐汤每晚送下一钱。
2蒋男童,九月十八日
旧有硬伤,脊骨曲弓已久,膀胱湿浊自当郁阻,近下注茎中,先为结块,渐至肿大,脉象弦滑而数,亟宜从血分清化之,兼通膀胱。
云茯苓二钱川牛膝二钱白芷五分
知母三钱泽泻二钱甘草梢钱半
防风五分川黄柏三钱蒲公英四钱
莲子心五分车前子三钱(布包)
西黄丸五分(分吞)
第三节妇科病症孔伯华先生认为今人阴虚内热脾湿者多,妇人为病亦然,常为阴虚肝旺及血分湿热,而为气血不调之证。故其论治妇人诸病,不似常医动则四物,而以辨证为主,临证常用加减如下:如阴虚肝热者,生石决明、生赭石、旋复花、白蒺藜、炒知柏以滋潜柔肝;脾湿盛者云苓皮、车前子、川萆薢、猪苓、泽泻、滑石块、生蛤粉化湿分利;带重加鸡冠花、莲房;血分湿热以赤小豆、湖丹皮清利化瘀;肝血不足者以土炒焦当归、土炒焦杭芍健中养血;气滞腹痛台乌药、橘子核、元胡、煨广木香、荔枝核以理气止痛;肝气不疏者加香附、郁金疏肝理气;血瘀者鸡血藤、桃仁、川牛膝、泽兰叶、乳香、没药、红花、山甲珠以活血化瘀;瘀血痛经甚者常加醒消丸或西黄丸散瘀止痛;经闭干血痨者大黄虫丸缓中补虚;癓瘕积聚者加生鳖甲、三棱、莪术以软坚散结;血热妄行血余炭、生侧柏、鲜茅根藕节、荷叶凉血止血;肾虚不摄加芡实米、生龙齿、生牡蛎、菟丝饼等以滋摄;寒湿困于下焦或宫寒不孕以川椒目、北细辛温化通利等。
妇人妊娠诸病,如恶阻、胎嗽、子淋、子痫等,一般有是证用是药,《内经》有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如半夏、西黄丸、安宫、承气汤等所谓妊娠禁忌之品先生并不避之,皆能取效而不伤胎,全在识病知药,此其论治妇人病之大概。
一、痛经
1金妇,八月二十八日
肝家热郁,脾湿亦盛,临经腹痛,牵及肋际,舌苔白腻,不喜饮水,脉象弦滑,左关较盛,亟宜渗化柔肝兼事调经。
云苓皮三钱赤小豆五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盐橘核四钱石决明六钱
湖丹皮钱半肥知母三钱白蒺藜三钱
元胡钱半台乌药三钱川黄柏三钱
川牛膝三钱藕两车前子三钱(布包)
按:方用赤小豆、湖丹皮以清血分湿热,配合盐橘核、川黄柏、车前子,其清利湿热作用更强,云苓皮运脾利湿。
2刘妇,七月二十三日
血分为湿热所郁,经行不畅,腹痛,口渴喜饮,纳物不香,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化湿调和经络。
鸡血藤五钱知母三钱土炒焦当归二钱
杏仁钱半桃仁钱半煨广木香钱
川萆薢四钱云苓皮四钱土炒焦杭芍三钱
元胡三钱台乌药三钱盐橘核四钱
川黄柏四钱赤小豆四钱炒丹皮钱半
滑石块四钱真川芎五分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炒香稻芽三钱炒香谷芽三钱
藕两
按:土炒焦当归、土炒焦杭芍二药,专能调肝养血,土炒焦,取其入脾经以资运化,孔伯华先生善用之。川萆薢、滑石块分清利湿,且能涤热。
3金妇,七月十六日
血分虚为湿所乘,二年余不能受孕,经来递减,腹痛,血黑而少,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亟宜清滋渗化。
赤小豆两炒湖丹皮钱半陈皮钱半
台乌药三钱鸡血藤四钱延胡索四钱
泽泻三钱泽兰叶三钱淡吴萸七分(川黄连三分同炒)
土当归三钱川萆薢四钱川黄柏三钱
北细辛五分川椒目八分生滑石块四钱
按:此方淡吴萸量重于川连,配合北细辛、川椒目,取其温化利湿,以治腹痛。川椒目、北细辛配伍且能温经促孕。
4高女,十月初四日
肝家气郁,血分瘀阻,经行腹痛,甚则晕厥,脉象弦数,连晋前方药,症象较减,未致晕厥,再为增减前方。
石决明八钱桑寄生八钱元胡三钱
盐橘核五钱煨广木香七分赤小豆两
白蒺藜三钱藕两左金丸二钱(布包同煎)
川牛膝三钱炒香谷芽三钱炒香稻芽三钱
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湖丹皮钱半
制香附三钱台乌药三钱知母三钱
川郁金三钱川萆薢四钱车前子三钱(布包)
醒消丸八分(分吞)
按:醒消丸治痈肿疮疡,具消肿止痛之效,孔伯华先生用治血瘀导致的痛经,取其温通化瘀活络,效果颇佳。
5高女,九月二十九日
肝气郁逆,血分瘀阻,遂致经行腹痛,甚则晕厥,周身不适,六脉皆弦,舌白,亟宜和抑清血。
石决明八钱赤小豆两旋覆花三钱
川牛膝三钱桑寄生六钱炒湖丹皮钱半
代赭石三钱盐橘核四钱白蒺藜三钱
川郁金钱半元胡三钱台乌药三钱(盐水炒)
藕两荔枝核三钱左金丸钱半(布包)
车前子三钱(布包)
醒消丸五分(分吞)
二诊:十月初二日。加制香附三钱,改左金丸二钱、改川郁金三钱。
按:盐橘核,荔枝核、台乌药、元胡配合使用,理气活血,治痛经颇佳,荔枝核同橘核合用为治少腹痛之常用药。乌药是孔伯华先生治疗气滞脘腹疼痛及妇科气滞经血不调的主药,常与橘核、木香、荔枝核等理气药相须为用。
6白妇,七月二十二日
湿热瘀于血分,气机亦滞,临经腹痛,血色浅,湿困较久,尚不能育,脉象弦滑,亟宜清化血分。
赤小豆两湖丹皮二钱北细辛七分
全当归三钱赤芍药钱盐橘核四钱
泽泻三钱乌药三钱陈皮钱半(盐水炒)
川牛膝三钱川萆薢四钱滑石块四钱
川椒目五分广木香七分
按:陈皮用盐水炒,取其入下焦肝肾,以理气止痛。
7梁女,十一月初六日
气血不和而患痛经,经前后无定期,第痛发颇剧,按脉左关力盛大而弦,右微滑,舌苔白腻,宜柔肝和化达络。
川芎钱旋覆花三钱赤小豆八钱(布包)
湖丹皮钱半代赭石三钱丝瓜络钱(炒)
土炒乌药三钱川牛膝三钱全当归三钱
香橼三钱大腹皮钱半盐橘核三钱
生牡蛎四钱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
元胡三钱川萆薢四钱沙苑子二钱(盐水炒)
白蒺藜二钱(盐水炒)
按:盐水炒沙苑子、白蒺藜入下焦滋养肝肾,以调冲任。
8张妇,六月二十日
湿热注于带脉,白带颇多,冲入子室,经候不匀,挟有瘀血而色紫,腹腰皆痛,手足作烧,二便秘结,脉滑大,宜清渗通络。
元胡三钱当归三钱萆薢五钱
香附三钱瞿麦三钱鳖甲二钱
云茯苓四钱丹皮二钱瓜蒌两
萹蓄三钱牡蛎四钱鸡冠花三钱
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杜仲三钱
滑石块四钱鸡血藤三钱木瓜三钱
乌药三钱夜交藤五钱荷叶一个
藕两
西黄丸钱半(分吞)
按:湿热注于带脉,又迫血室而致血瘀白带,兼经痛者,用西黄丸以清化消瘀定痛,鸡冠花功能止带。
9李妇,六月十四日
素有痛经之症,已八年之久,经每来必痛,少腹竞冷,又无定时,系为湿郁气滞,脉两关尺滑大,宜渗湿达络。
元胡三钱云苓皮四钱制香附三钱
当归三钱大腹绒三钱鸡血藤四钱
生知母三钱生黄柏三钱台乌药三钱
牛膝三钱杜仲炭三钱宣木瓜三钱
丝瓜络三钱滑石块三钱制乳香钱半
制没药钱半藕两红花五分(另煎先服)
按:宣木瓜、丝瓜络暖肝通络,配合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
10吕妇,七月二十一日
三焦蓄水,经无定期,兼患痛经,带下亦盛,上月服活血之剂,痛经略减而湿象仍盛,依前方变通,略重化湿调气之品。
连皮苓四钱鸡血藤五钱赤小豆五钱
炒秫米四钱土炒乌药三钱川牛膝三钱
湖丹皮钱煨广木香钱元胡三钱
泽泻二钱盐橘核四钱知母三钱
川黄柏三钱莲房一个砂仁米二钱(盐水炒)
萆薢三钱
按:炒秫米功能运脾利湿,常与云苓皮合用,莲房益脾止带。
11福妇,九月二十六日
连晋前方药,不觉补力太过,第小便尚不止,此次经行腹痛尚轻,癸水亦不甚多,脉息左关寸较数大,再以滋补柔肝法增减之。
生龙齿二钱土炒当归二钱土炒杭芍三钱
朱莲心二钱半知母二钱生牡蛎八钱(同布包)
血余炭二钱桑寄生五钱米炒党参四钱
山萸三钱生芪皮五钱穞豆衣五钱(盐水炒)
焦白术二钱生侧柏叶三钱台党参三钱(盐水炒)
生地四钱熟地三钱生珍珠母两(先煎)
代赭石钱炒六曲三钱旋覆花钱(布包)
甘草五钱蒲公英三钱地骨皮三钱
炒麦芽三钱炒稻芽三钱炒红鸡冠花二钱(布包)
藕两
二诊:改方。
台党参五钱生龙齿四钱山萸肉三钱
旋覆花一钱生箭芪五钱生牡蛎八钱
焦白术二钱枳实钱代赭石钱
大熟地四钱血余炭三钱西枸杞二钱
蒲公英三钱穞豆衣三钱酒黄芩二钱
炒麦芽三钱炒稻芽三钱土炒杭芍五钱
磁石三钱炒枳壳钱半盐知母二钱
桑寄生五钱白蒺藜三钱干藕节五节
盐黄柏二钱
二、闭经
1王妇,九月十三日
湿热郁阻,经为之闭,四十余日始下,进而腰腹痠痛,带下亦多,脉滑伏而缓,亟宜由血中清化湿邪。
赤小豆六钱云苓皮四钱鸡血藤五钱
川萆薢四钱湖丹皮二钱川牛膝三钱
方通草钱生鳖甲钱半杜仲炭三钱(盐水炒)
山萸肉三钱元胡三钱制香附三钱
盐川柏三钱益母草三钱
二诊:九月十六日。加北细辛五分、川椒目五分、炒台乌药三钱。
三诊:九月二十三日。经下腹胀,左半腹痛,加大腹绒钱半、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按:赤小豆、丹皮、云苓皮、萆薢、通草、细辛、椒目从血分中清化湿邪,鸡血藤、元胡、益母草、制香附、牛膝顺气活血通络。
2刘女,八月二十二日
肝热脾湿,经停不行,兼作呃逆,饮纳不易消化,面色白滞,脉滑数,宜清通化湿,兼事柔肝。此女素好用心,在校读书每考第一名,至中学亦然。
生鳖甲钱半鸡血藤五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川牛膝三钱云苓皮三钱
益母草五钱桃仁钱半大腹绒钱半
炒湖丹皮钱半川朴花钱半赤小豆八钱(布包)
炒谷芽三钱杜仲炭三钱炒稻芽三钱
桑寄生六钱滑石块四钱生山甲钱半
知母三钱盐橘核四钱(乌药钱半同炒)
按:生鳖甲、生山甲同用,取软坚散结以通血络,配合赤小豆、丹皮、益母草等以活血利湿通经,对室女气血郁结而致经闭者,疗效颇佳。
3庄女,九月二十七日
经闭四月,服温通剂无效,肌肤渐消,颧亦发赤,脉则细数无力,继则脘腹作胀,有血水交损之势,迁延较久,经道枯涩,血干而不得下,肝家逆气亦盛,治以通经渗化,调气缓中。
连皮苓三钱炒稻芽二钱生鳖甲五钱(先煎)
酒制广木香钱半当归身三钱紫油厚朴七钱
炒丹皮钱半炒麦芽二钱土炒焦杭芍四钱
大腹绒钱五分茵陈二钱川牛膝三钱
炮姜炭三钱鸡血藤膏三钱(蒸化去滓黄酒一小盅兑服)
大黄虫丸一粒(分四次吞服)
活络丹一粒(分八角,每晚随汤吞一角)
外用:麝香一分、化痞膏一张(贴脐上)
二诊:去姜炭,加橘核三钱、知母二钱。
按:水血交损,经道枯涩,肌肤羸消,血干不下,类室女干血痨症。大黄虫丸缓中补虚,化瘀通经。活络丹温通疏络舒肝,以助大黄虫丸缓通化瘀主力。黄酒活血,配鸡血藤膏冲服,其活血通经之效更著。
4肖妇,八月二十五日
经停六月,由少而闭,带下极多,腹中偏右有块,忽上忽下,此瘕结也,夜不安眠,大便时溏,胃纳不化,脉息沉涩,两尺尤虚,治当和肝固肾通经以消息之。
桑寄生五钱当归尾四钱川芎二钱
制香附三钱炒五灵脂三钱桃仁泥三钱
杏仁泥三钱赤芍药三钱酒炒元胡二钱
干地黄四钱首乌藤六钱六曲三钱
甘草钱干藕节三钱生蒲黄三钱
按:五灵脂、生蒲黄为失笑散,是治儿枕痛之效方,此则取其活血散瘀,更合桃仁、赤芍药、当归、川芎等味,则破瘀化结通经之力更强。
5黄女,四月二十日
素有肠风下血之疾,肝气亦旺,近又发心跳,肋胀腰痠,脊背皆痛,此肝气四串之故。经水六月未见,脉见弦洪,法当清肝通经。
桑寄生四钱炒黑栀子三钱仙鹤草三钱
赤芍药三钱大蓟炭二钱酒川军钱(开水泡兑)
小蓟炭二钱白通草二钱当归尾三钱
川芎二钱鲜茅根两酒黄芩四钱
细生地三钱血余炭三钱甘草钱
按:四物汤养肝血以平肝气,合凉血止血之品以止肠风下血。
6吴女,七月十八日
情怀悒郁已久,冲任两脉不相和,汛事愆期,近又数月不至,形体渐瘦,腹中满胀,食少,两颧较赤,足肢微有浮肿,周行之气血不通已久,络脉阻塞,血海渐涸,干血之象已露,幸未延误,脉沉弦而细,姑拟逐瘀生新之法以图之。
地骨皮三钱生麦芽四钱生鳖甲三钱(先煎)
炒黑丑七分炒白丑七分川郁金四钱
鸡血藤五钱生川牛膝四钱大腹绒二钱
桃仁泥三钱炒粉丹皮三钱焦栀子三钱
醋制香附二钱代赭石二钱生海蛤两(先煎)
汉防己四钱元胡三钱生珍珠母两半(研先煎)
煨广木香七分旋覆花钱五分(布包)
落水沉香五分(研细粉分两次随汤药冲服)
大黄虫丸一粒(煎入药内)
二剂
二诊:七月二十二日。前方药服后,瘀象较为松动,但经遣未通,天癸尚不能复,日来腹中微有潮热,体惫之象较前好转,脉象较数,再以前方稍加清润之品。原方去防己、桃仁,加酒当归四钱、真川芎钱、粉甘草钱、冬葵子三钱。二剂。
三诊:七月二十五日。太冲脉渐充,络脉闭塞之象骤通,是以经水畅至,腹中顿畅,谷化之机亦渐开,纳食颇香,腹胀仍未消除,阴液正气被伤日久,再进滋养之品。
金毛狗脊三钱杭芍药三钱生鳖甲三钱(先煎)
山萸肉二钱杜仲炭二钱生左牡蛎五钱(布包先煎)
天冬二钱麦冬二钱大熟地四钱
桑寄生六钱全当归三钱云茯苓三钱
地骨皮三钱炒粉丹皮二钱大腹绒二钱
甘草钱白术钱五分桃仁泥三钱
大枣三枚
三剂
7邱女,八月十八日
阴分不足,肝家失养,湿乘虚入,夜不能寐,经水四月未下,周身麻痹,气机也为湿郁而胸脘阻痛,脉弦滑而数,当滋阴化湿,以交心肾,兼调气机。
桑寄生五钱莲子心钱旋覆花钱五分(布包)
代赭石钱五分大腹绒钱五分生牡蛎四钱(布包先煎)
杭芍药三钱台乌药三钱竹茹四钱
首乌藤两丝瓜络钱磁朱丸三钱(布包先煎)
玫瑰花二钱鲜藕两车前子三钱(布包煎)
合欢花四钱穞豆衣六钱(布包煎)
二剂
二诊:八月二十一日。晋服前方药,症象略转,第阴分久亏,肝家失养,故气逆阻痛尚不能止,周身麻痹较轻,气血虚滞尚未畅调,闭经无动意,再依前方稍事增减。
鸡血藤五钱大腹绒钱五分生牡蛎五钱(布包先煎)
杭芍药四钱台乌药三钱生鳖甲三钱(先煎)
威灵仙三钱川楝子四钱磁朱丸三钱(布包)
血余炭钱五分杜仲炭二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代赭石二钱六曲三钱煨肉豆蔻钱五分
厚朴七分生甘草五分炒枳壳二钱
桑寄生八钱鲜藕两二剂
按:今人阴虚者多,首见者肝肾阴虚,其次胃阴虚。可以理解为一为先天之阴,一为后天之阴,温病学中常以养胃阴、护肾液为要亦是此理。孔伯华先生作为温病大家,故对此二处尤为重视。不仅在外感温病中重视之,内伤杂病中亦非常重视。凡肝肾阴虚者,喜用咸寒介类之品,既取其滋阴之功,又取其潜阳之力,如生石决明、生牡蛎、生鳖甲、败龟板、明玳瑁等;又常用炒知母、炒黄柏以滋阴降火。知母、黄柏一润一燥互相监制,用盐水炒引入肾经,并稍减其寒凉之性。胃阴虚常用鲜石斛、天花粉、肥玉竹等。
8李女,三月二十三日
经闭十四月未通,服药未效,近有臌胀意,口渴喜饮,兼有鼻衄,又不似逆行势,腰腿痛楚颇剧,脉弦涩而实,姑予重剂通经。
石决明两(生研先煎)生鳖甲五钱(先煎)
元胡四钱川牛膝四钱旋覆花四钱(布包)
生赭石五钱大腹绒二钱北细辛钱五分
川郁金四钱桑寄生两威灵仙四钱
制乳香二钱制没药二钱杏仁泥三钱
桃仁泥三钱鸡内金四钱生黄柏三钱
生知母三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水煎兑无灰黄酒一杯
落水沉香五分(研细末分二次冲)
大黄虫虫丸一粒(分二次化)
二诊:三月二十五日。一剂药后,血遂攻破而潮,腹中骤爽,据云血色淡,黑块壅下,伴白色黏质,脉候实象已退,尺位仍弦,予丸方调治。按原方量加一倍,去黄酒,虫丸改为五粒,同研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二钱,以穞豆五钱煎汤分送。
9辛女,五月十三日
肝家气血瘀痞,结于左季肋下痛楚,初曾拒按,经不能以时下,短气骨蒸,脉象弦滑而实,治以咸软攻化。
鳖甲三钱三棱二钱牡蛎五钱(布包先煎)生
莪术二钱枳实二钱莲子心钱五分
鸡血藤五钱首乌藤两赤小豆五钱
炒丹皮一钱元胡三钱川楝子三钱
台乌药三钱桃仁泥二钱杏仁泥二钱
山甲珠五分代赭石钱半旋覆花钱半(布包)
川军炭五分
醒消丸钱(分吞)
三、经水先期
1丁妇,十月十二日
阴虚血燥,肝家阳盛,经事先期,行不自已,脉弦数兼滑,左关较盛,宜滋柔摄化。
生牡蛎八钱血余炭三钱川萆薢四钱
知母三钱石决明六钱生侧柏叶三钱
莲子心二钱川黄柏三钱赤小豆六钱
炒丹皮钱半元胡三钱橘核三钱
生滑石块四钱旋覆花钱半生赭石钱半
藕两(切片)
按:生牡蛎咸寒,滋摄直入血室,偕血余炭、生侧柏叶、丹皮等以凉肝止血调经。川黄柏清下焦湿热,经先期量多之由于血热引起者,佐用之每多奏效。
2许女,十月十三日
血热妄行,经来即频,复作咳血,脉大而数,两关尤盛,当清热凉血以安之,兼肃肺络。
鲜茅根钱生地四钱生桑白皮二钱
生侧柏叶三钱川贝母二钱地骨皮三钱
杏仁泥三钱黛蛤粉六钱芡实米三钱
栀子炭三钱知母三钱川黄柏二钱
血余炭五钱藕节五枚犀角分(先煎兑入)
羚羊角分(先煎兑入)
按:鲜生地、鲜茅根,清热凉血,且具生发之气;盐炒芡实米、血余炭、栀子炭、生侧柏叶、藕节,清血热以固下;犀角、羚羊角,清心肝肺三经蕴热,则妄行之血安于络脉矣。
四、经水后期
1董妇,五月二十日
血分湿热郁阻,经来愆期色晦,腰际痠楚,脉弦滑而数,亟宜清渗调经。
生石决明八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知母三钱黄柏三钱元胡三钱
川萆薢四钱乌药三钱滑石块四钱
制香附三钱杜仲炭三钱莲子心二钱
牛膝二钱桑寄生六钱青皮三钱
鸡血藤三钱制没药钱半制乳香钱半
藕两荷叶一个
按:愆期由于湿热者,则用莲子心;知母、黄柏、滑石、萆薢清渗兼施。青皮调气疏肝,配香附、元胡、鸡血藤、制乳香、没药,以理气化瘀,活血调经。
2张妇,九月二十五日
痛经已久,针后渐至轻缓,而癸水愆期,色黑而少,气血失调,复有湿邪之象,脉弦数兼滑,治宜调经渗化、兼柔肝经。
连皮苓三钱血藤膏三钱(黄酒蒸化去渣兑服)
生石决明二钱川芎钱半炒苡仁钱
川郁金二钱桃仁钱半炒丝瓜络钱
旋覆花钱代赭石钱陈皮钱半
制穞豆衣三钱乌药二钱酒丹皮二钱
当归三钱
按:丝瓜络泻热凉血、宣通经络,穞豆衣入肾以清滋,二药配合当归、川芎、桃仁、丹皮、鸡血藤膏以活血散瘀,泻热调经、茯苓皮、炒苡米运脾利湿。
五、经水不调
月信不准,其因多矣。四物汤医家咸知,甚或未与经候相关,而归、地、芎、芍必投方中,故必不能除患,或可反生他变。望读此案者,从“治病必求于本”入手,更勿忘“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训。
1石女,四月初四日
劳损伤湿,经无定期,时或并月而下,兼有瘀块,周身经络亦为湿郁,渐有周身关节痛楚之患,脉弦滑不和,亟宜渗化达络,兼事和血为法。
川牛膝三钱桑寄生六钱生海蛤八钱(布包先煎)
威灵仙三钱生滑石块四钱牡蛎四钱(布包先煎)
代赭石三钱元胡三钱旋覆花三钱(布包)
杜仲炭三钱焦麦芽三钱土炒台乌药三钱
生知母三钱生黄柏三钱生橘核四钱
赤小豆五钱(布包)
西黄丸八分(分二次冲服)
二剂
2刘妇,十二月十三日
湿热郁阻,经水失调,带下黄而多,经色黑,少腹痠痛,舌苔黄腻,呕逆泛酸,脾家湿象较盛,脉滑弦而数,宜调经化湿郁。
石决明六钱炒秫米三钱元胡三钱
桑寄生五钱白蒺藜二钱土炒乌药三钱
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炒丹皮钱半
云苓皮四钱川萆解三钱赤小豆四钱(布包)
川黄柏三钱益元散四钱盐橘核三钱
川牛膝三钱藕两
六、倒经
倒经又名逆经。大都属于血热上犯,此则湿热并盛,治在从血分中清渗柔降,用旋覆花、代赭石取其镇降,佐牛膝引血归经,杏仁泥、苏子以降肺气,使木火得以清降,则逆经之血,顺势归其常道矣。
1李女,九月十五日
湿热过盛,经络被阻,上犯肺络,经停两月,渐致逆经呕血,舌苔白腻,脉象滑数兼弦,宜柔肝降逆,导血归经法。
鲜茅根两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炒湖丹皮二钱知母三钱鸡血藤五钱
方通草钱橘核三钱桃仁二钱
杏仁二钱赤小豆五钱川牛膝三钱
苏子二钱生滑石块四钱血余炭三钱
藕两
2孙女,七月二十六日
脾湿肝热久郁,血不归经而为逆行,经治后,潮至一行,然又数月不至,腹痛烦躁,腿部痛楚,鼻衄,腹胀,似欲行经而极不畅,湿热郁阻太盛,脉属弦实,宜导经下行。
鸡血藤五钱元胡三钱生川牛膝三钱
桃仁泥二钱当归尾三钱血余炭钱五分
湖丹皮钱生滑石块四钱真川芎钱
金铃子二钱赤小豆四钱台乌药二钱
通草三钱鲜藕两
七、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淋漓不断者,以阴虚血燥,肝热挟湿下迫血室者居多,初起纯属肝热下迫,湿热下迫者亦复不少。但淋漓不绝,几成漏下,久则阴血虽伤,而湿热滋扰肆虐,治宜清通以净其源,滋摄以塞其流,且忌呆守壅补,辛燥助阳,例中施法,足资验证。
阴虚热迫者,则用生牡蛎、生龙齿、生鳖甲、盐炒芡实米。穞豆衣、阿胶珠以滋摄清补,佐盐炒知母、黄柏、莲心(或用朱拌)、炒栀子、生地、赤芍、龙胆草炭、鲜茅根、生侧柏叶、藕等以凉血止血调经;挟湿或湿热下迫者用赤小豆、湖丹皮、萆薢、生滑石块、橘核、云苓皮、泽泻、茵陈等以凉血清渗湿热;血多淋漓者,用血余炭、蒲黄炭、杜仲炭、藕节加强止血摄化之功;顺气止痛用乌药、檀香、香附、川厚朴、盐炒砂仁、盐炒橘核、杭芍等味(土炒乌药配杭芍、水炙甘草能于土中疏木,缓肝蠲痛;水炙甘草缓中止疼,清淡不腻;砂仁、橘核俱用盐炒者,取其入下焦肝肾以行气化湿止痛);西黄丸化瘀止痛;用炒苡米、炒秫米煎汤送服,有运脾渗湿内消之效。
1卜妇,六月初六日
血虚肝旺,以致经水较多,脾湿亦重,经络失畅,腰腿痠疼,腹胀,脉盛两关,亟宜育阴渗化。
石决明八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威灵仙四钱知母三钱云苓皮四钱
桑寄生八钱炒乌药三钱杜仲炭三钱
橘核四钱宣木瓜三钱生牡蛎两
大腹绒三钱川牛膝四钱莲子心二钱
川萆薢四钱龙胆草炭二钱藕两
西黄丸八分
2侯妇,八月二十八日
肝热下迫,经行不能自已,腿部痠痛,而不喜饮,脉弦滑,宜柔肝摄化。
生石决明八钱蒲黄三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龙胆草炭二钱橘核四钱(乌药二钱同炒)
血余炭三钱侧柏炭三钱赤小豆五钱
炒丹皮钱生牡蛎五钱川黄柏三钱
鲜茅根四钱干藕节七枚嫩桑枝两
西黄丸四分(分吞)
按:西黄丸散血分瘀滞,引血归经。
3关妇,四月二十七日
经行过多,阴液迄未恢复,肝家之热仍盛,近复以痞气横阻胸胁,脉弦滑而数大,左关较盛,拟滋软中,兼交心肾。
杏仁泥三钱首乌藤两生牡蛎四钱(先煎)
瓜蒌六钱桑寄生五钱旋覆花钱
代赭石钱地骨皮三钱栀子三钱
青竹茹四钱莲子心钱半朱拌知母三钱
忍冬藤八钱威灵仙二钱藕两
4生女,六月二十日
血虚而燥,为湿所乘,经来前期而多,口干而不能饮,纳谷不香,精力疲乏,脾困热实,脉滑数而弦盛,当渗湿清滋并进。
川贝母三钱血余炭三钱生牡蛎三钱(布包先煎)
云苓皮三钱炒桑枝六钱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川黄柏三钱青竹茹五钱谷芽三钱
稻芽三钱合欢花三钱炒秫米三钱
知母三钱川萆薢三钱生侧柏叶三钱
5周妇,五月初三日
客岁行经过多,服补止之品,经止而血瘀于中,左半少腹痞痛,拒按,经无定期,每次需半月方止,脉象左关尺大而较涩,是以先为化瘀调理。
生鳖甲钱五分鸡血藤四钱生牡蛎三钱(布包先煎)
湖丹皮一钱赤小豆三钱盐橘核三钱
土炒乌药二钱生枳实钱青皮钱
炒丝瓜络钱元胡三钱血余炭钱五分
藕节五枚
醒消丸四分(分吞)
6乐妇,五月二十四日
湿热下迫血室,以致经水淋漓不已,业经十余日,阴分虚燥,舌苔白腻,脉弦滑,亟宜清滋渗湿。
生牡蛎四钱血余炭三钱莲子心钱半
知母三钱赤小豆六钱鲜茅根两半
蒲黄炭三钱川黄柏三钱炒丹皮钱半
川萆薢四钱盐橘核三钱藕两(带节七枚)
龙胆草炭二钱炒栀子三钱芡实米三钱(鼓永炒)
地肤子三钱
西黄丸钱半(分吞)
7张妇,九月二十六日
年逾五旬,经水未净,阴虚肝盛,不能滋摄,遂致血行颇多,脉以左关为弦盛,亟宜滋柔摄化。
生龙齿四钱生牡蛎六钱桑寄生六钱
炒湖丹皮钱半莲蕊心二钱石决明两
血余炭三钱地骨皮三钱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白蒺藜三钱赤小豆六钱
川萆薢四钱焦栀子三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生滑石块四钱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干藕节七枚盐橘核四钱(砂仁钱半同炒)
西黄丸六分(分吞)
8齐妇,九月十三日
阴虚血燥,经行颇多,止而后下,腰痠痛,口渴喜饮,脉象细数,亟宜滋育摄化。
生龙齿六钱生牡蛎八钱生鳖甲三钱
桑寄生两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
地骨皮四钱盐橘核四钱杜仲炭三钱(盐水炒)
赤小豆六钱炒湖丹皮钱半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川萆薢四钱珍珠母两血余炭三钱
干藕节七枚台乌药三钱
二诊:九月十六日。临经腹痛,加石决明六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荷叶一个、清半夏钱半。
三诊:九月二十三日。血下又多,色晦味臭,于前方加西黄丸六分(分吞)。
9高女,八月十七日
血分为湿热所迫,经来太频,阑门外粟疮侵蚀而致臂肤无完,痒痛相兼,不能作卧,二便俱少,脉弦大而数,亟宜化湿清浊,兼事滋摄。
血余炭三钱云苓皮四钱生牡蛎六钱(布包先煎)
赤小豆四钱芡实米三钱炒粉丹皮钱五分
瓦楞子六钱白茅根两炒秫米四钱
生川牛膝二钱知母二钱黛蛤粉四钱(布包先煎)
川黄柏二钱生侧柏叶三钱脏连丸三钱(布包)
台乌药三钱紫花地丁四钱黄花地丁四钱
酒龙胆草二钱生川萆薢三钱郁李仁二钱
藕一两
小金丹二粒(每次随汤药吞一粒)
二剂
二诊:八月十九日,前方药服第一剂后,热毒之势已渐杀,白带颇多,下部疮疖代生,但较前易肿易溃。再晋药后,血已减少,痒痛渐止,然腰腿部痠疼,再依前方增减。
生槐实三钱川黄柏三钱赤小豆四钱(布包)
生地榆三钱生萆薢三钱黛蛤粉八钱(布包)
湖丹皮二钱知母三钱白鸡冠花二钱(炒黄)
台乌药三钱川黄连二钱珍珠母两(生研先煎)
生川牛膝三钱龙胆草二钱红鸡冠花二钱(炒黄)
紫花地丁三钱黄花地丁三钱鲜茅根两
生甘草梢五分郁李仁钱五分鲜藕两
八、崩漏
血崩亦称崩中,多由阴虚肝阳,湿热下迫血室,冲任不固所致。孔伯华先生擅用生龙齿、生牡蛎以咸寒固涩入下焦冲任以敛摄,用升麻一分、柴胡三至五分轻清以升提之,藕节须、莲肉、莲房、芡实以清凉散瘀兼有固涩之功,西黄丸之用于崩下,盖以离经之血每挟阻瘀,此丸能内清散瘀以净其源也。
1杨妇,十月十四日
经血淋漓,三月不已,遂致崩下,血块颇多,脉数大尚不甚弦,盖湿热素重,乘血分而迫之下行也,当清滋摄止之。
生龙齿四钱血余炭三钱生牡蛎五钱(布包先煎)
醋柴胡三钱龙胆草炭三钱鲜石斛五钱(劈先煎)
蒲黄炭三钱白茅根两炙升麻二钱
侧柏炭三钱煨广木香钱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泽兰叶三钱莲房一个
二诊:十月十八日。崩已较止,带下尚多,近两日又为邪袭而发寒热,脉大而伏数,当先以标解之。
薄荷钱二分地骨皮三钱鲜石斛四钱(劈先煎)
冬桑叶三钱白茅根两杏仁三钱(去皮尖)
杭菊花三钱枯黄芩三钱生侧柏叶三钱
苏梗钱栀子炭三钱知母三钱
干藕节五枚
2胡妇,九月三十日
血崩之后,阴气虽复,不能如旧,尚不耐劳乏,脾运尚弱,食物多不克消化,幸而生化之机尚好,脉息较前已渐增神力,第□□尚不免,仍依原议增减。
生牡蛎两血余炭钱半旋覆花二钱(布包)
代赭石三钱龙齿五钱首乌藤两
石决明两白茅根八钱焦六曲三钱
盐知母二钱盐黄柏二钱磁朱丸五钱(先煎)
芡实米三钱大腹绒钱半鲜石斛六钱(先煎)
桂圆肉五枚莲子心钱半柏子霜三钱
土炒杭芍八钱藕节五枚炒谷芽三锅
炒稻芽三钱郁李仁二钱半
十香返魂丹一粒(分八角)
按:此为崩后调理法,用十香返魂丹者,盖此有伤神志,以其香开解郁也。
3梁妇,八月初五日
血分湿热,肝家阳盛,迫血下行,不能自已,晋前方药后尚未能止,脉仍弦滑,再依法加减之。
生龙齿四钱生牡蛎六钱血余炭三钱
生石决明两川柴胡三分赤小豆六钱
川萆薢四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
炒湖丹皮钱台乌药三钱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鲜茅根两蒲黄炭三钱
芡实米三钱藕两(带节须)
西黄丸四分(分吞)
4薛妇,九月十六日
阴虚血燥,肝热脾湿,迫血下行,淋漓不绝,杂有血块,曾服补涩之品,津液较伤,口干,脉细数而伏,宜滋摄育阴。
生牡蛎六钱赤小豆六钱石斛四钱
桑寄生六钱石决明八钱炒湖丹皮三钱
天花粉三钱盐黄柏三钱盐知母三钱
白蒺藜三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
血余炭三钱芡实米三钱地骨皮三钱
干藕节七枚川萆薢四钱莲子心二钱
耳环石斛二钱(另煎兑)
二诊:九月二十二日。症象渐转,加减前方。
生牡蛎八钱石决明两血余炭四钱
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桑寄生八钱
川萆薢四钱蒲公英三钱赤小豆两(布包)
湖丹皮钱半白蒺藜三钱干藕节七枚(带须)
盐橘核三钱莲子心二钱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炒谷芽三钱炒稻芽三钱钗石斛四钱(先煎)
天花粉三钱耳环石斛二钱(另煎兑)
西黄丸六分(分吞)
5何女,三月十九日
据述经水不常,往往一二月淋漓不断,胁痛气短,腰胀且痠,体倦怠,胃纳板顿,食后发恶,脉弦不匀,法当调理脾经,兼和肝气。
当归身四钱川芎二钱桑寄生五钱
炒五灵脂三钱血余炭三钱炒栀子三钱
赤芍药二钱细生地四钱元胡二钱
阿胶珠三钱艾炭二钱甘草钱
生藕节三钱
二诊:三月二十三日。服前方药两剂,经水已止,停药后又淋漓如故,而头痛心烦,胁痛腹胀,肢体痠软,此乃肝脾两虚,肾精又亏,不易治也,脉见弦虚,依前方加减再进。
桑寄生五钱当归须五钱川芎二钱
赤芍药四钱细生地四钱炒灵脂三钱
木瓜三钱云苓块四钱盐泽泻三钱
炒栀子三钱四制香附二钱甘草钱
生藕节三枚
6樊女,七月十六日
肝空太甚,漏血经年,每因动怒而血即下行,近日经行不多,盖届汛期矣。脉弦滑而数,舌苔黄垢,宜清抑凉化,兼摄肝肾。
生侧柏叶三钱生牡蛎六钱(布包先煎)
杜仲炭二钱珍珠母两(生研先煎)
怀山药三钱盐炒菟丝饼钱五分
鲜茅根两穞豆衣一两(盐水炒布包)
血余炭三钱芡实米三钱(盐炒)
盐知母三钱炒红鸡冠花三钱
莲房一具益元散四钱(布包)
盐黄柏三钱犀角二分(另煎兑入)
炒白鸡冠花三钱
二剂
二诊:七月十九日。症象已好转,但漏经之象未已,第肝空易怒,血液尚不易守,上焦热邪又与湿合,肺气开合不得畅,遂易致外感,宜变通前方。
金银花五血余炭三钱生牡蛎六钱(布包先煎)
杜牛膝钱五分生侧柏叶三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桑白皮三钱鲜茅根两穞豆衣两(盐炒布包)
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钱磁石四钱(先煎)
小蓟三钱莲房一具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龙胆草一钱五分炒红鸡冠花三钱
炙升麻分炒白鸡冠花三钱
犀角二分(另煎兑入)
7诸葛妇,八月二十二日
阴分虚燥,肝阳素盛,下迫血室,经下淋漓,每不能自已,旧有少腹右半作痛,近则更剧,脉象弦滑而数,亟宜清柔滋摄。
生牡蛎五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盐橘核四钱竹茹六钱赤小豆两
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清半夏三钱
炒湖丹皮三钱台乌药三钱首乌藤两
莲子心二钱干藕节七枚血余炭三钱
元胡三钱川萆薢四钱地骨皮三钱
西黄丸六分(分吞)
二诊:九月十六日。阴虚肝盛,经下淋漓,服前方药已渐痊,今又值经至,尚无腹痛之象,惟瘀块尚多,左腰部疼引腿足,脉仍弦数,再以前方增减。
石决明六钱湖丹皮钱半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
生牡蛎五钱川厚朴钱半白檀香三钱
台乌药三钱赤小豆二两砂仁钱半
首乌藤两杜仲炭三钱橘核三钱(盐水炒)
川楝子二钱晚蚕砂四钱莲子心二钱
竹茹六钱萆薢四钱
西黄丸八分(分吞)
三诊:九月十九日。加血余炭三钱、藕节七枚、鲜荷叶一个、水炙甘草五分、稻芽三钱、谷芽三钱。
8诸葛妇,八月三十日
阴分虚燥,肝阳下迫,经下淋漓,右腿作痛,西医注射血止后,腹部时作痛。晋前方药腿痛已减,经已得下,时作烦急,腹痛,舌苔白,脉弦数,再依前方加减之。
生牡蛎五钱旋覆花三钱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莲子心二钱川萆薢四钱
赤小豆二两盐橘核三钱清半夏三钱
血余炭三钱湖丹皮三钱台乌药三钱
首乌藤两竹茹八钱元胡三钱
藕节七枚
二诊:九月初二日。加滑石块四钱、苦参子二钱、水炙淡甘草钱、白檀香三钱、石决明六钱、焦杭芍三钱,西黄丸钱(分吞)
三诊:九月初五日。上方去元胡、苦参子、滑石、焦杭芍;加盐炒砂仁米钱半、炒谷芽三钱、炒稻芽三钱、广藿梗二钱。
四诊:九月初八日。上方加晚蚕砂五钱、川楝子二钱。
9刘女,五月初二日
湿热过重,下冲于血室,是以经淋漓不能自已,时觉腰痠,身觉乏力,取脉弦数,宜以清渗摄化。
云苓皮四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蒲黄炭三钱滑石块四钱生牡蛎四钱
鸡血藤四钱生知母三钱生黄柏三钱
血余炭三钱杜仲炭三钱川萆薢四钱
橘核三钱藕两
西黄丸七分
二诊:五月初四日,加桑寄生六钱、百合四钱。
10丁妇,六月十四日
湿热颇重,阴分不足,近则经水妄行。淋漓不已,腰腹作痛,周身倦怠无力,脉象缓滑,亟宜清滋渗湿。
生牡蛎五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桑寄生六钱盐黄柏三钱盐知母三钱
生鳖甲二钱生龙齿四钱红鸡冠花三钱
白鸡冠花三钱滑石块四钱血余炭三钱
土炒乌药三钱石决明八钱川萆薢四钱
杜仲炭三钱朱莲心二钱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侧柏炭三钱阿胶珠三钱桂圆肉二枚
西黄丸一钱(分吞)
二诊:六月十七日。加莲子肉六钱、穞豆衣四钱;生牡蛎改八钱、生龙齿改为六钱;去莲子心加蒲黄炭五钱;石决明改为两。
11刘妇,九月十二日
流产伤阴,肝失凭依,脾湿偶以血合,经淋漓不能自已,兼肝邪过盛,易怒而迫肾水,漏下虽止之,亦不能有效,近复以外邪束闭内热,当先从标治之。
杏仁泥三钱川贝母三钱鲜石斛五钱(劈先煎)
冬桑叶三钱薄荷叶五分龙胆草钱半
生侧柏叶三钱地骨皮三钱焦栀子三钱
知母三钱条黄芩三钱藕两
板蓝根三钱
二诊:九月十五日。服前方药后,标热之患尚未尽解,咽喉痛未愈,经漏尚不能制止,脉息仍以右寸关为盛,再以前方加减。
生侧柏叶三钱地骨皮三钱鲜石斛五钱(劈先煎)
冬桑叶三钱薄荷叶钱板蓝根三钱
鲜茅根两川贝母三钱龙胆草钱半
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藕两
羚羊角一分
12陈女,六月二十二日
湿热过盛,易为邪袭,咳嗽形冷,血分亦被湿热所迫而经水不能导,血下淋漓十数日之久,小腹坠痛,周身痠楚无力,脉象滑数,右寸关较盛,治宜清疏凉化兼安血分。
苏梗钱五分鲜苇根八钱黛蛤粉六钱(布包煎)
肥知母三钱鲜石斛四钱薄荷叶钱五分(后煎)
地骨皮四钱生侧柏叶三钱冬桑叶三钱
酒黄芩三钱竹茹五钱橘核三钱
橘络钱五分藕节七枚鲜茅根两
杏仁泥三钱血余炭三钱甜葶苈子钱五分
二诊:六月二十五日。感邪已解,咳嗽渐止,腹痛、身痠皆减,然血分湿热尚未得清肃,经漓之象虽属减少,但仍有瘀块下行,脉滑盛,再清血分之湿热。
血余炭三钱鲜茅根两川萆薢四钱
煨广木香七分红鸡冠花三钱白鸡冠花三钱
台乌药三钱桃仁二钱炒粉丹皮钱五分
侧柏炭四钱橘核四钱桑寄生八钱
炒焦栀子三钱全紫苏钱滑石块五钱
忍冬藤四钱藕节五枚大腹绒钱半
二剂
13秦妇,九月十三日
血尿月经不除,汗多,昏睡,多方医治不效。近由昨日滴水不咽,一息奄奄,血迹沾染床褥,汗腥交秽,六脉欲绝,但趺阳未断,足上冰冷,少腹却温。膀胱气化失司,心与小肠皆热,阳不得伸,里难外达,第尚有一线生机,岂能坐视,拟以黄土汤变法以观之。
台乌药二钱炒橘核钱半西洋参三钱(另煎兑入)
淡豆豉钱半鲜藕节两阿胶四钱(烊化)
生甘草两润玄参两鲜生地两
南山楂钱中肥知母三钱净青黛八钱(包)
侧柏炭钱半花蕊石四钱耳环石斛四钱(另煎兑)
黄土汤煎药
九、带下
1谷妇,十二月十二日
高年脾湿下注,带下极多,少腹作痛,湿气相郁结,脉滑实而数,左关较盛,拟清滋渗化,兼祛湿邪。
云苓皮四钱盐橘核五钱川萆薢四钱
泽泻钱炒秫米四钱山楂核三钱
土炒乌药三钱猪苓三钱生牡蛎五钱
荔枝核五钱莲肉三钱陈皮二钱
川黄柏三钱焦白术二钱茵陈二钱
制香附三钱干藕节五个
二诊:十二月二十四日。脾湿下注,带下极多,腹内先痛,状如崩中。连晋前方药,症尚未转,湿热太久,右尺脉大而数,再为变通前方。
云苓皮四钱川萆薢四钱土炒乌药三钱
炒秫米四钱生于术三钱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橘核五钱菟丝饼二钱生海蛤两(布包)
川黄柏三钱盐炒陈皮二钱广木香钱
益元散四钱大腹绒钱知母三钱
干藕节五枚银杏三枚(带皮)
黄土汤煎
按:高年带下如崩,脾肾两虚,湿邪相乘,以生海蛤、菟丝饼、盐炒芡实米以固肾滋摄;银杏以收敛止带;生于术益脾祛湿;余药理脾利湿,顺气以分利之。以黄土汤煎者,盖黄土功专入脾,脾统血,带脉统于脾,土援稼穑具生化升举之性,用其汤以煎诸药,共奏补肾健脾渗湿固带之功。
2张妇,八月初四日
脾湿肝热,带下颇多,色黄,头目不清爽,纳物不香,脉象滑数,宜清化滋摄。
生牡蛎两生海蛤两云苓皮五钱
炒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芡实米四钱
旋覆花三钱川萆薢四钱滑石块四钱
石决明八钱代赭石三钱炒秫米四钱
福泽泻四钱炒豆芽三钱炒稻芽三钱
盐橘核四钱藕两车前子四钱(布包)
红鸡冠花三钱白鸡冠花三钱
二诊:加赤小豆两、炒湖丹皮钱半、血余炭三钱。
按:高年带下重在滋摄,生牡蛎、生海蛤、生石决明、盐炒芡实米是也,红白鸡冠花治黄白带下颇佳。
3周妇,九月二十三日
脾湿肝热,经络失畅,腿膝时痛,粉带淋漓,头部作痛,时发浮肿,脉象滑数,宜分利渗化兼摄血分。
生龙齿四钱生牡蛎六钱威灵仙三钱
云苓皮四钱知母三钱生海蛤八钱(布包)
粉萆薢四钱生桑皮三钱川黄柏三钱
桑寄生六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盐橘核四钱滑石块四钱藕节七枚(带须)
红鸡冠花四钱白鸡冠花四钱车前子三钱(布包)
按:带下多属湿热下注,初病体实者,用清热利湿,从血分中以分利之多效。久则阴血肾气必伤,须佐清滋固摄,如生牡蛎、生龙齿、生海蛤、生鳖甲、盐炒芡实米、桑寄生、藕须之类,鸡冠花有红、黄、白三种,均俱止带之功。
4曹妇,六月十七日
湿热注于带脉,血带过多,以致影响血室,经候半月一至,面色萎黄,觉有浮肿,胁下作痛楚,多劳则腰疼,四肢倦怠,精神不振,脉沉细而滑,宜渗湿调经。
川萆薢三钱全当归三钱鲜茅根六钱
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白鸡冠花三钱
杜仲炭三钱生牡蛎五钱石决明六钱
云苓皮四钱乌药三钱滑石块四钱
桑寄生六钱全瓜蒌八钱生知母三钱
生黄柏三钱鲜荷叶一个藕两
按:血带过多属于经漏。经候一月两潮,血室为湿热冲扰,治用生牡蛎、桑寄生、鲜茅根、川黄柏、鲜藕以清滋凉摄,白鸡冠花止带下,余药清肝渗湿,顺气调经。
十、恶阻
1徐妇,七月二十七日
经停四月余,已呈恶阻,近兼停滞下痢,里急后重,呕吐亦较剧,舌苔垢腻,脉象弦实,亟宜清宜滋化。
生牡蛎四钱莱菔子三钱川厚朴钱
大腹绒二钱青竹茹八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炒枳实钱二分盐橘核四钱
广藿梗二钱乌药三钱滑石块四钱
车前子三钱山楂炭三钱知母三钱
鲜冬瓜皮两
二诊:八月初一日。加盐泽泻八钱、嫩桑枝八钱、杜仲炭二钱、煨广木香钱。
三诊:八月初五日。加黛蛤粉六钱、上川连钱半、炒丝瓜络钱。
2吕妇,六月十三日
据述经血前期已久,近二月未下,按脉滑实,已成孕象,湿热索盛,头晕呕逆脘闷,宜清滋和中。
生牡蛎三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大腹绒钱半知母三钱半夏钱半
石决明六钱炒枳壳六钱川厚朴钱半
川黄柏三钱广陈皮钱半桑寄生六钱
川萆薢四钱盐橘核四钱乌药二钱
竹茹六钱杜仲炭三钱广藿梗三钱
藕两
3杨妇,闰月初八日
经停三月余,六脉滑实而数,纳物不香而少,兼有恶阻象,第腰部痠楚,湿象较盛,当安胎和中。
桑寄生五钱代赭石二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川厚朴五分莲子心钱生牡蛎四钱(布包先煎)
炒枳壳钱金银花三钱青竹茹五钱
大腹绒钱五分炒丝瓜络钱杜仲炭钱五分(盐水炒)
藕两(切片)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4杨妇,八月初九日
经逾期未下,近以外感,发热呕吐,有引动恶阻象;中满便秘,脉滑大兼数,左关较盛,宜先从标清解。
鲜芦根八钱地骨皮三钱旋覆花二钱
代赭石二钱大腹绒钱冬桑叶三钱
杏仁泥三钱肥知母三钱青竹茹五钱
紫苏梗钱半莲子心二钱金银花五钱
鲜荷叶一个藕两薄荷钱半(后下)
二诊:八月十二日。加生牡蛎四钱、广藿梗三钱、川牛膝三钱、盐橘核三钱。
十一、胎嗽
1张妇,三月十六日
湿热痰咳,渐成胎嗽,甚至呕逆,喉间作痒,至夜尤甚,痰多不易出。脉弦滑数,舌苔白腻,亟宜清渗豁痰。
石决明六钱苦杏仁三钱天竺黄二钱
桑寄生五钱旋覆花钱半炒甜葶苈三钱
大腹绒钱半老苏梗钱半代赭石二钱
青竹茹六钱盐知母三钱板蓝根三钱
台乌药三钱全瓜蒌六钱薄荷叶一个
地榆炭三钱盐黄柏三钱
二诊:三月十九日。石决明改八钱、旋覆花改三钱,代赭石改三钱;加云茯苓三钱、黛蛤粉六钱(布包)、焦栀子三钱(茵陈钱同炒)。
2刘妇,九月十一日
孕已八月,血虚湿气痰涎过盛,咳嗽,气息喘促,脉大而滑,右寸关较盛,亟宜养阴豁痰。
竹茹五钱代赭石钱生牡蛎四钱(布包)
法半夏三钱黛蛤粉五钱旋覆花钱(布包)
陈皮钱半土炒乌药二钱川黄柏二钱
知母三钱大腹绒钱杏仁泥钱(苏子钱同研)
酒黄芩三钱炒丝瓜络钱竹沥二钱(分和)
盐橘核三钱羚羊角钱(研另煎兑入)
十二、子淋
《内经》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损,亦无损也。”妇人病之妊中恶阻、胎嗽、子淋、子痫种种,用药治病求其当也。随孔伯华先生侍诊时,每见其中有用半夏者,有用厚朴者;半夏、厚朴并用者,亦不鲜见。甚至有用西黄丸者,有用紫雪丹者,有用苏合香丸者,有用十香返魂丹者,以及安宫牛黄丸与承气汤兼服者,等等。患妇皆病去胎安,初见时皆大惑惊惧,俟患妇病愈而胎气反固时,又皆欣然、愕然而折服,始知用药之妙,全在于辨证之精,有胆有识,用当通神。先生尝谓:“孕中用药之宜忌,必须因人而异、因病而施,泛言某药某药孕妇忌服,反而误人,遂吾所不取也。”此论颇精辟。
胡妇,九月十五日
湿热结于膀胱,小便频数而作疼痛,兼以经停两月余,脉象滑大而弦盛于两关,似属孕征,须防发为子淋,当先清化利湿为法。
莲子心二钱瞿麦三钱川牛膝三钱
龙胆草二钱竹叶卷心三钱知母三钱
滑石块四钱甘草梢钱萹蓄二钱
川黄柏三钱焦栀子三钱车前子二钱(布包)
生石决明八钱生牡蛎三钱
西黄丸五分(分吞)
十三、胎漏
1尹妇,九月二十九日
已届产期,硬伤胎系,漏血而无临产象,心下悸颇甚,头晕,口干渴甚,常烦乱不适,脉弦数,拟凉化安摄。
生牡蛎四钱鸡血藤三钱莲子心二钱
旋覆花三钱生石膏五钱血余炭三钱
知母三钱代赭石三钱桑寄生五钱
川黄柏三钱炒山药三钱芡实米三钱(盐水炒)
生鳖甲钱半龙胆草二钱竹茹六钱
蒲公英三钱藕两荷叶一个
二诊:十月初二日。加地骨皮三钱、金银花四钱。
三诊:十月初五日。服上方药已愈,停药后复因外感而发寒热,血分复下,加鲜茅根两、鲜苇根两、羚羊角分半(另煎)。
2冯妇,七月十六日
经停二月,按脉滑实,已呈孕象,第阴分不足,突然漏血,血色黑,周身乏力,食后呕逆,谨防流产,亟宜和血滋摄。
生牡蛎五钱鲜芦根两莲子心二钱
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生龙齿三钱
盐芡实三钱竹茹四钱血余炭三钱
桑寄生八钱盐砂仁钱川萆薢四钱
丝瓜络钱蒲黄炭三钱菟丝饼二钱(盐水炒)
瓜蒌八钱火麻仁三钱藕两
按:生牡蛎、生龙齿、盐芡实、桑寄生、菟丝饼、丝瓜络用以滋肾安摄,以固胎元;血余炭、蒲黄炭、鲜藕凉血止血;盐知母、盐黄柏、盐砂仁、川萆薢清下焦湿热,祛邪以安正。
3刘妇,八月二十一日
经停三月余,昨忽漏血极少,第小腹腰际俱作痛,更以肝热上犯,耳底头顶均作痛,脉大而数,治拟清平滋化。
石决明八钱辛夷三钱旋覆花二钱
台乌药三钱白蒺藜三钱薄荷钱半
血余炭三钱龙胆草炭二钱莲子心二钱
九菖蒲钱半桑寄生五钱首乌藤两
盐黄柏二钱盐知母二钱鲜荷叶一个
藕两
按:妊娠漏血,腰腹痛伴耳底头顶疼痛,是阴虚肝热兼气郁所致,故在滋摄前提下,用石决明、白蒺藜、旋覆花、代赭石以柔肝清抑,乌药以止疼,用辛夷、薄荷,佐菖蒲取其芳化辛通也。
4梁妇,六月二十三日
曾患流产,近则孕经三月而下血,少腹作疼,腰际亦然,恐成胎漏。呃忑,脉象缓滑,宜清柔滋摄。
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四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莲子心二钱知母三钱
枳壳三钱荷梗尺许鲜芦根两
芡实米三钱乌药三钱杜仲炭三钱
醋青皮二钱荷蒂十枚桑寄生六钱
竹茹四钱鲜荷叶一个菟丝饼三钱(盐水炒)
藕两盐水炒砂仁三钱
二诊:六月二十五日。去荷蒂,加血余炭三钱;去荷梗,加大腹绒钱半。
按:此例用生龙牡以加强固摄之力,荷蒂、荷梗、荷叶同用,轻宣升散以治呃忑。
十四、流产
流产误服攻逐者,重用当归佐川芎、桃仁、鸡血藤、元胡调和气血以化瘀;扭闪所致者,用牡蛎、龙骨、杜仲、桑寄生、穞豆衣、丝瓜络滋养固肾以安摄,阿胶珠、当归、血余炭、藕节滋阴养血以止漏;湿热下迫,经行不已者,则在滋摄之下,伍云茯苓、秫米、萆薢、通草、橘核、滑石、知母渗湿清热以安血室。
1章妇,九月二十六日
孕已二月,误服攻逐药而流产,腰背胁际痛楚,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大,亟宜和血通瘀。
全当归六钱丝瓜络钱半杜仲炭三钱
滑石块四钱杭白芍三钱桃仁泥钱半
川牛膝三钱盐橘核四钱桑寄生两
鸡血藤五钱元胡三钱台乌药三钱
通草钱真川芎二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陈皮钱半荷梗尺许
藕两(切片)
2赵妇,五月十九日
孕近二月,不慎扭闪而流产,腰腹作痛,脉象沉缓,亟宜清和滋化。
生牡蛎四钱旋覆花四钱代赭石四钱
莲子心二钱知母三钱丝瓜络钱
生龙齿三钱血余炭三钱杜仲炭三钱
川楝子三钱全当归二钱珍珠母六钱
阿胶珠三钱桑寄生六钱乌药三钱
川芎钱藕两
3岳妇,九月十五日
流产后,经不自已,血分为湿热所迫,气分亦滞,腹痛,纳物不香。脉象弦滑,左关较大,治以调气化湿,兼滋肾经。
生牡蛎三钱芡实米三钱盐橘核三钱
血余炭三钱穞豆衣三钱怀山药三钱
土炒乌药钱半川萆薢三钱云苓皮三钱
炒秫米三钱莲子心三钱炒谷芽三钱
炒稻芽三钱炒广木香六钱干藕节三枚
4王妇,八月初七日
流产后,气血未和,兼有外感而恶寒潮热,腹中不和,大便自利,脉象弦滑而数,宜疏化和中。
鲜芦根两大腹绒二钱焦六曲三钱
芥穗炭五分紫苏梗钱炒谷芽三钱
炒稻芽三钱地骨皮三钱薄荷叶钱
杏仁泥三钱藕两(切片)橘核五钱(盐炒)
上川连钱半(酒炒)六一散四钱(布包)
5吴妇,五月十二日
阴虚血热,每患流产,服前方药尚无不合,但近烦劳动热,渐至上犯,右寸关两脉较前为数大,再以前方稍变通之。
地骨皮三钱青竹茹五钱鲜石斛四钱(劈先煎)
首乌藤两桑寄生五钱盐炒芡实米三钱
旋覆花七分代赭石七分盐水炒杜仲炭二钱
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石决明八钱(研先煎)
生侧柏叶三钱炒稻芽三钱生牡蛎四钱(研先煎)
朱莲心钱金银花四钱大腹绒钱
甘草五分陈皮钱藕两(切片)
十五、脘腹痛
妊娠脘腹疼痛,多属肝胃不和,气机郁阻失畅所致。治则一仍常法,并选用生牡蛎、桑寄生、杜仲炭、芡实米等以事安摄。
1苏妇,九月二十一日
经停三月余,已呈孕象,湿热素盛,经络气机为之郁阻,脘腹作痛,咳嗽振动皆不适,脉弦滑而数,宜清宣和化。
生牡蛎三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
丝瓜络钱杭白芍三钱台乌药三钱
苏子霜三钱龙胆草炭钱半桃仁三钱
杏仁三钱生知母三钱生黄柏三钱
桑寄生六钱厚朴钱炒枳壳钱
金银花五钱藕两
2马妇,十月初八日
妊娠三月余,肝家气逆,脘次痛楚,牵及腰部,不欲纳物,舌苔厚腻,头部不得清爽,脉滑实,宜柔肝和化。
桑寄生六钱台乌药三钱杜仲炭三钱
苏梗钱半川厚朴钱半大腹绒钱半
广陈皮钱半知母三钱川郁金二钱
芡实米二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
橘核四钱炒谷芽三钱炒稻芽三钱
鲜荷叶一个青竹茹五钱
3屠妇,八月二十四日
孕经九月,肝胃不和,脘次疼痛,舌苔厚腻,脉弦滑而实,两关并盛,宜清平摄化兼和中焦。
广藿梗三钱青竹茹四钱台乌药三钱
生牡蛎四钱旋覆花钱半代赭石钱半
大腹绒钱半川厚朴钱炒枳壳钱半
荷梗尺许知母三钱橘核三钱
炒香谷芽三钱炒香稻芽三钱
二诊:八月二十七日。加桑白皮二钱、鲜苇根两。
十六、滑泻
孕期滑泻,治用常法,但必佐以生牡蛎、盐水炒芡实以顾护胎元,庶保无虞。
萧妇,七月二十一日
孕将五月,滑泻月余未愈,口渴思凉,舌赤,脉象滑数,右关较盛,胃热颇盛,亟宜清滋渗化。
生牡蛎四钱地骨皮三钱上川连三钱
知母三钱云苓皮三钱肥玉竹三钱
车前子三钱乌药三钱鲜石斛四钱
建泽泻三钱炒秫米三钱川黄柏三钱
大腹绒钱厚朴钱芡实米四钱(盐水炒)
竹茹三钱生石膏五钱鲜西瓜皮两
十七、外感
妊娠时感,治在清解。
1张妇,九月二十八日
孕已三月,近兼外感束缚,遂发寒热,呕吐,胸胁气聚不通,腰腹痠痛,大肠湿滞,脉象弦滑而数大,治宜清疏调中并进。
鲜竹茹两鲜石斛五钱薄荷叶钱
知母三钱冬桑叶三钱枯黄芩三钱
小川连二钱藿梗三钱杏仁泥三拽
地骨皮三钱大腹绒钱炒丝瓜络钱
台乌药二钱藕两
2萧妇,九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近感邪袭,寒热头痛,周身不适,口渴喜饮,脉滑实而数,大便秘,宜清疏凉化。
生石膏八钱龙胆草二钱焦栀子三钱
桑枝四钱桑叶四钱鲜芦根两
竹茹五钱全瓜蒌八钱薄荷钱半
地骨皮三钱金银花四钱杭菊花三钱
苏叶钱知母三钱鲜荷叶一个
僵蚕二钱旋覆花钱半(布包)代赭石钱半
十八、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不绝,多由血热或挟湿下注所致;瘀血不尽者,则恶露色暗有块且伴腹痛:冲任失固者,则血下淋漓,面色淡黄。治以清渗收摄,调血脉固冲任,是其大法。生牡蛎、桑寄生、当归、川芎、鸡血藤、桃仁、莲子心、焦栀子、知母、血余炭、蒲黄炭、萆薢、橘核、乌药,例中恒多选用。如乳汁下少者,加山甲、王不留行以通之。头痛由于肝家风热者,用生石决明、杭滁菊、白芷、鲜荷叶。芥穗炭能清血分中风热,治产后头痛颇效。
1武妇,五月初九日
产后二十余日,重见恶露,兼因风束,以致头部作痛,乳汁下少,脉象沉缓,宜清疏达络。
生山甲三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莲子心钱半当归二钱王不留行三钱
鲜芦根两焦栀子二钱薄荷钱
川芎钱鸡血藤三钱白蒺藜四钱
桑寄生六钱菊花三钱知母三钱
鲜荷叶一个白芷钱藕两
2邓妇,八月初二日
产后四十余日,血液不止,时作头痛,脉象弦数兼滑,舌苔白腻,湿象亦盛,亟宜清化滋摄以肃中焦。
生牡蛎五钱芥穗炭三分蒲黄炭三钱
杭菊花三钱石决明八钱地骨皮四钱
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盐橘核三钱
川萆薢四钱干藕节七枚
二诊:八月初七日。加真川芎五分、鲜荷叶一个。
3贡妇,八月二十一日
产后气血未和,恶露淋漓不已,兼有外感寒热咳嗽,腹部隐痛,脉数大,宜先为疏化解表,兼和血脉。
鲜芦根八钱血余炭三钱金银花三钱
桃仁钱半杏仁钱半台乌药三钱
地骨皮三钱芥穗炭五分盐橘核三钱
青竹茹五钱荷叶一个藕两
二诊;加紫苏梗钱、生牡蛎三钱(布包先煎)。
十九、儿枕痛
产后恶露阻滞,气血瘀搏,少腹痛甚拒按,前人谓之“儿枕痛”,主以失笑散,此例兼肝家气机横逆,伴发两胁痛疼,故在活血化瘀方药中,配金铃子散,加乌药、橘核等理气止痛。
赵妇,闰月初八日
产后瘀血未净,结于少腹而为痛楚,拒按,两胁际气机横逆亦作痛,脉弦涩不和,当调和气血,兼达经络。
鸡血藤五钱台乌药三钱旋覆花钱半
全当归三钱川楝子三钱元胡三钱
真川芎钱大腹绒钱半川牛膝三钱
桃仁泥钱橘核四钱黄酒一杯
二十、产后杂病
产后“百节空虚”,“产后宜温”,治尊温补者,屡见不鲜,在纯虚无瘀或无其他兼证者,用当则宜。否则补虚敛邪,温燥劫阴,变生他患,迁延难治者亦复不少。
例中产后诸多杂病,其治则亦不异于内科常见病之理法。如咳嗽喘促者,用清疏化痰以肃肺络,药如杏仁、桑皮、竹茹、橘红、葶苈、竹沥水之属;咽痛者加蓝根、石斛、枯黄芩、知母;脘痞痛用川厚朴、炒枳壳、枳实、砂仁之味:吐泻者用藿梗、竹茹,川黄连、半夏;便血者用槐实炭、地榆炭、川连炭、血余炭;阴分血热者,则用生牡蛎、龙齿、桑寄生、阿胶、生地、带心麦冬等清化育阴养血;血虚肝郁、经来色黑腹痛者,则用生鳖甲、生石决明、当归、元胡、郁金、乌药、鲜藕以清滋解郁调和气血;湿盛困脾者,用茯苓皮、秫米、腹皮、萆薢、法半夏以化湿分利;寒热似疟者,用生鳖甲、嫩青蒿、生石膏、炒透常山、紫雪丹从阴分中清涤邪热;牙痛肿溃或误服温补,二便不通,左胁胀痛者,则用西黄丸、栀子、生知母、生黄柏、川黄连、莲子心、瓜蒌拌元明粉之属,以清消苦泄其中下;咳血阴伤、湿热郁阻、津液不得上泽而为音蔽者,则用生鳖甲、鲜石斛、鲜芦根、川贝母、板蓝根、杏仁泥、蝉衣、鲜九菖蒲根之味清滋疏化,以生津清音利咽。审因溯源,辨证索治,总以祛邪为要务,若需扶正,只需用清补,切忌温燥。
1陈妇,八月十八日
产后湿热郁于肺络,清肃之令不行,肝家气逆而作咳嗽,医治未得效,脉以左关为盛,宜疏化以肃肺络。
石决明八钱杏仁泥三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川牛膝三钱紫全苏钱半
鲜芦根两桑白皮三钱地骨皮三钱
板蓝根四钱青竹茹五钱肥知母三钱
生滑石块四钱梨皮两鲜九菖蒲根四钱
2管妇,五月二十三日
前患胎嗽,未能尽其药力,产后复作嗽,湿热未清所致,亟宜渗湿化痰。
石决明八钱生枳实三钱橘红二钱
鲜芦根两黛蛤散五钱黄柏三钱
知母三钱海浮石三钱甜葶苈四钱
青竹茹六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清半夏三钱滑石块四钱藕两
荷叶一个竹沥水三钱(冲)
3庞妇,七月二十七日
产后两月余,湿痰阻于肺络,清肃之令不行,咳嗽甚则喘促,脉象滑数,宜柔肝化湿。疏化肺络。
鲜芦根两生桑白皮三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知母三钱炒葶苈三钱
地骨皮三钱通草钱杏仁泥三钱
瓜蒌八钱川牛膝三钱竹茹五钱
鲜杷叶四钱苏梗钱黛蛤粉六钱(布包)
生滑石块四钱鲜石斛四钱(先煎)
4窦妇,八月二十八日
产后阴分虚燥,因未得恢复,致经来频仍而少,血色不正,疲倦无力,时或烦闷神乏,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清滋和化。
生牡蛎四钱生龙齿三钱桑寄生六钱
炒谷芽主钱炒稻芽三钱陈阿胶三钱
知母三钱川牛膝三钱盐炒杜仲炭三钱
莲子心钱半广木香七分生鳖甲钱半
湖丹皮钱半煨鸡内金三钱带心麦冬三钱
萆薢四钱赤小豆五钱藕两
5王妇,六月二十一日
产后血虚,又受刺激,肝家郁阻,手足振掉,经来黑色腹痛,脉取弦滑而涩,两关较大,宜育阴柔肝。
生石决明八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三钱
乌药三钱萆薢四钱钩藤四钱(后下)
生牡蛎三钱知母三钱黄柏三钱
当归三钱白鸡冠花三钱云苓皮四钱
灵磁石三钱龙胆草三钱元胡三钱
滑石块四钱川芎三钱生鳖甲三钱
鲜荷叶一个藕两
二诊:六月二十七日。加煨广木香钱半,川芎改为二钱,加川郁金三钱。
6高妇,六月十八日
产后湿邪困脾已将岁余,肢节倦怠,脘次不适,下焦湿热更重,少腹胀满,舌苔白腻,脉弦滑,宜渗湿燥脾。
云苓皮四钱川萆薢四钱合欢皮三钱
生知母三钱生黄柏三钱大腹皮二钱
生石决明四钱台乌药三钱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三钱川厚朴二钱炒秫米四钱
桑寄生六钱法半夏三钱威灵仙三钱
莲子心二钱藕两
7张妇,十月初五日
产后湿热,为外邪所袭,未得疏解,迁延较久,湿泛经络,面浮肿发热,周身抽痛,口渴脉数,宜从血分清化之。
生鳖甲钱半醋青蒿梗钱半桃仁钱半
杏仁钱半代赭石钱半赤小豆四钱
地骨皮三钱芥穗炭五分上川连钱半(吴萸二分炒)
云苓皮三钱青竹茹五钱旋覆花钱半
台乌药三钱盐炒橘核四钱知母三钱
藕两
8徐妇,七月二十七日
产后湿热伏于阴分,寒热间日一发,兼以心热下移于小肠,溲赤而热,纳物不香,脉象弦滑而数,亟宜从阴分以清化之。
生鳖甲钱半地骨皮四钱焦栀子三钱
知母三钱生石膏六钱嫩青蒿钱半
莲子心二钱川黄柏三钱龙胆草二钱
青竹茹八钱鲜芦根两鲜茅根两
薄荷钱半炒常山二钱嫩桑枝八钱
鲜荷叶一个
二诊:八月初一日。加金银花四钱、忍冬藤四钱、元明粉钱(分二次冲)、紫雪丹四分(分冲)。
9杨妇,四月二十六日
产后滞中,又误药温补,溲便不通,左胁胀痛,肝郁所致,湿注于下,腿见微肿,脉弦滑而大,宜柔渗疏导。
石决明八钱大腹绒三钱焦栀子三钱
川楝子三钱煨木香钱半川牛膝三钱
云苓皮四钱橘核四钱车前子三钱(布包)
冬瓜皮两小青皮二钱藕两
旋覆花三钱乌药三钱生知母三钱
生黄柏三钱代赭石三钱川厚朴二钱
全瓜蒌八钱(元明粉一钱拌)
西黄丸钱
10王妇,九月二十七日
产后气血不和,时或潮热,肝家气逆于上,六脉弦滑不和,治宜通调气血,兼滋阴分。
七制香附二钱旋覆花钱生牡蛎三钱(布包)
代赭石钱地骨皮三钱桑寄生五钱
青竹茹三钱大腹绒钱石决明八钱
丹皮钱炒枳实钱半水炙甘草钱
藕两
11陈妇,十二月初二日
产后湿热滑泻,初兼外邪作咳,解之未透,曾经咳血,久则邪陷阴分,音为之蔽,脉象弦数为豆,是宜清滋疏化。
鲜芦根两云苓皮三钱鲜石斛四钱(劈先煎)
炒甜葶苈三钱黛蛤粉六钱生鳖甲钱半
旋覆花钱半代赭石钱半青竹茹四钱
杏仁泥三钱全蝉衣钱板蓝根四钱
川贝母三钱鲜杷叶四钱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炒香稻芽二钱炒香谷芽二钱
鲜九菖蒲根三钱(捣汁兑)
二诊:十二月初九日。产后湿热滑泻兼外邪,治之失当,湿热阻郁津液,音为之蔽,服前方药稍转而气不和,腹阵阵作痛,再为变通前方继进。
鲜石斛五钱鲜芦根两云苓皮四钱
炒甜葶苈三钱黛蛤粉五钱生鳖甲钱半
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大腹绒钱半
甜杏仁三钱全蝉衣钱板蓝根三钱
台乌药三钱仙露半夏钱半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炒香谷芽三钱橘核四钱
川牛膝三钱鲜九菖蒲根四钱(捣汁兑)
炒香稻芽三钱鲜杷叶四钱(去毛布包)
12关妇,五月初二日
产后阴虚,胃热口渴迄未除,近患牙龈痛楚,喘促饮水多,而肺失其司,脉仍弦数兼滑,当清滋抑化之。
鲜地黄六钱代赭石钱半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生紫菀三钱黛蛤粉八钱(布包)旋覆花钱半(布包)
生桑白皮三钱杜牛膝三钱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地骨皮三钱竹茹四钱
杏仁泥三钱葶苈子钱半益元散四钱(布包)
紫雪丹三分(分冲)
13诸葛妇,九月十六日
产后风邪袭络,右偏头痛,延日较久,迄未得治,身发微烧,口渴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亟宜清解柔肝。
石决明六钱白蒺藜三钱桃仁二钱
杏仁二钱地骨皮三钱青竹茹五钱
全当归三钱莲子心钱半肥知母三钱
芥穗炭五分真川芎八分旋覆花钱半
川黄柏三钱薄荷八分荷叶一个
川牛膝三钱
按:产后风袭,兼肝热内盛者,治在柔肝清化之基础上加当归、川芎以活血,配薄荷、鲜荷叶以散风热,清头目;芥穗炭善清产后血分风热,孔伯华先生常用之。
14李妇,七月二十三日
产后咳嗽,夜间微有寒热,纳物不畅,舌苔白腻,脉左关弦盛,右脉滑大,肝热脾湿,痰阻肺络,阴分中有邪热所致也,宜清疏豁痰柔肝。
黛蛤粉八钱(布包)甜葶苈二钱鲜石斛四钱(劈先煎)
清半夏三钱鲜竹茹八钱生鳖甲钱五分(先煎)
代赭石钱五分炒稻芽四钱旋覆花钱五分(布包)
陈皮钱五分桑皮三钱枳壳钱五分
杏仁泥三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三钱
第四节外科病症六神丸、梅花点舌丹、西黄丸均为解毒消痈之品,是孔伯华先生治疗诸疔毒痈疮、痰核流注、肺痈肠痈、瘰疬横痃等疾的常用药。其中咽喉肿痛及发颐者必用六神丸,大头瘟之必用梅花点舌丹。对于西黄丸,先生除用之治疗外科诸疾外,又有发挥,取其散瘀解毒之功,治疗内科瘀血湿毒内闭之证,如凡诸血症,肺痈咳血、衄血、溲血、崩漏、便血等,多由于血热迫血妄行,出血必兼瘀,先生往往以西黄丸配生柏叶、血余炭以化瘀止血,引血归经;血分湿热郁结,黄带黏稠者,配之以化瘀散湿;痢疾,湿热深入肠道血分,里急后重,脱肛肿痛,以西黄丸解毒散瘀止痢消肿;湿热痹症关节疼痛,西医谓关节炎者用之解毒散瘀止痛;湿热内蓄,下肢浮肿者抑或用之散瘀消肿;血分湿热,遏于皮肤,湿疹疮疖者用此药以散瘀解毒。
一、内痈
1郝男,二月十五日
肝胃并热,渐有内痈之势,咳嗽颇盛,吐红味腐,舌赤苔黄,膺脘尚无痛楚,脉大而数兼滑,亟宜辛凉内消肿溃。
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六钱旋覆花三钱(布包)
川牛膝三钱赤小豆六钱生石膏两(研先煎)
代赭石三钱生桑皮三钱酒丹皮二钱
青竹茹两鲜茅根两炒稻芽三钱
甜葶苈二钱血余炭三钱全瓜蒌八钱(元明粉钱拌)
益元散四钱(布包)
梅花点舌丹四粒
2郭妇,六月初七日
前后两阴之际为瘀浊所注,渐成内痈,三月前曾下瘀腐后,经尚未下,腰际肛门痛楚颇剧,脉弦大滑数,宜内消法试服。
赤小豆两黄花地丁四钱紫花地丁四钱
槐实三钱生山甲钱金银花五钱
生川牛膝三钱地榆三钱制乳香五分
湖丹皮三钱酒炒雅连钱川黄柏三钱
杜仲炭三钱炒知母三钱川萆薢四钱
甘草梢二钱醋军炭三分乌药三钱
滑石块四钱
梅花点舌丹四粒
按:痛有感而无形,故知痛属不通,气血所壅,通则不痛也。
二、肺痈
1王男,七月十八日
湿热上蒸,肺失清肃,咳嗽带红,渐有腐气,胸膺作痛,肺痈初起。脉象洪大而弦数,亟宜辛凉肃化内消之。
生石膏八钱血余炭三钱苦桔梗四钱
生甘草三钱全瓜蒌八钱金银花五钱
代赭石三钱浙贝母三钱旋覆花三钱(布包)
蒲公英五钱炒甜葶苈三钱生黄柏三钱
生知母三钱藕两(带节七枚)
梅花点舌丹两粒(分吞)
二诊:七月二十二日。连晋前方药,腐气已无,惟咳喘未除,加川牛膝三钱、青竹茹六钱、杏仁泥三钱。
2刘男,十一月初二日
湿痰热郁,肺络痈肿,咳吐脓血,味极腥腐,脉滑弦数大,宜辛凉内消之。
生石膏八钱蒲公英四钱全瓜蒌八钱
苦桔梗钱炒甜葶苈三钱金银花五钱
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酒军炭钱半
杏仁泥三钱肥知母三钱赤小豆两
湖丹皮钱半郁李仁二钱半石决明八钱
藕两首乌藤两鲜茅根两
元参三钱大生地五钱青竹茹两
西黄丸钱半(分吞)
二诊:十一月十四日。连晋前方药,症象渐转,脓血已减,上方改生地八钱、郁李仁三钱、元参心五钱、忍冬藤八钱、炒丹皮二钱半;加血余炭三钱、生甘草钱,黛蛤粉两(布包先煎)。
3赵男,八月十九日
初患肺痈,吐脓血,病后失治,二年之久,咳嗽未除,右寸脉大而滑濡,是血后痰实,正未复也,拟清抑滋化。
生紫菀三钱龙胆草钱半鲜石斛五钱(劈先煎)
知母三钱石决明六钱黛蛤粉五钱(布包)
栀子炭三钱瓜蒌六钱甜杏仁三钱
旋覆花钱(布包)代赭石钱半地骨皮三钱
稻芽八钱苏子霜钱半滑石块四钱
藕两
按:肺痈咳唾脓血,味腥腐,湿热邪毒壅盛,肺家清肃无权。刘姓案中甘桔汤,赤小豆、丹皮、金银花、蒲公英、生石膏以清热败毒,化瘀消痈;浙贝母、元参、黛蛤粉、甜葶苈、竹茹、杏仁、瓜蒌以软坚化痰,降气止咳;生地、血余炭、鲜茅根、鲜藕带节、酒军炭以凉血止血,清络散瘀;石决明、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柔肝;郁李仁下气散结;痈初起用梅花点舌丹以软坚消散;脓既成用西黄丸以排脓消瘀,层次分明,效果颇佳。
三、脘痈
脘痈乃大实大热之证,首案有“治当转输中焦”之语,用药除黍米、甘草、百合外,皆以清以凉取之,使得步步稳合;三诊之际,已全握病机,寓宣白承气之意于方中,后用安宫必教余热全去,悟出“转输中焦”之理,实去而后热除。
1郑男,十月二十日
湿痰素盛,脾不转输,渐有胃口肿痛。治之未当,证遂日进,舌苔白腻,大便燥秘,脉弦滑而数,按之力实,治当转输中焦,消肿止痛。
鲜苇茎两苦桔梗二钱青连翘三钱
黄花地丁四钱紫花地丁四钱台乌药三钱
生干百合六钱代赭石二钱旋覆花钱半(布包)
生甘草五分生桑皮三钱小郁李仁三钱
杏仁泥三钱桃仁泥钱半藕两(切片)
西黄丸六分(二次吞下)
二诊:加生石膏五钱、赤小豆四钱、湖丹皮钱、肥知母三钱、全瓜蒌四钱;西黄丸改一钱,
三诊:十月二十三日。连晋前方药,症象已转,脘痈已渐有消意,但肿痛较久,不能即清,脉息虽缓而力尚实,再依前议加减之。
生石膏六钱鲜苇茎两苦桔梗三钱
黄花地丁四钱紫花地丁四钱台乌药三钱
知母三钱生干百合六钱全瓜蒌八钱
赤小豆四钱湖丹皮钱生甘草八分
青连翘三钱生桑皮三钱小郁李仁三钱
杏仁泥三钱桃仁泥钱半知母三钱
代赭石二钱川军炭五分旋覆花二钱(布包)
藕两
西黄丸钱二分(分二次吞)
四诊:十月二十三日,脘痈尚未尽,纳物仍有痛意,然肠胃瘀腐之物,渐得下行,脉息亦逐渐缓和,但痈消后,阴液不复,口渴颇盛,再依前方加减。
紫花地丁四钱鲜苇根两鲜石斛四钱(劈先煎)
台乌药三钱黄花地丁四钱生石膏四钱(研先煎)
真苦桔梗三钱全瓜蒌八钱生甘草钱半
赤小豆四钱代赭石二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湖丹皮钱杏仁泥三钱桃仁泥二钱
郁李仁三钱知母三钱川军炭五分(后下)
桑白皮三钱藕两生百合两(煮水代煎)
西黄丸钱二分(研化)
五诊:十一月初九日。脘痈消后,气机未畅,肺久为胃家浊邪薰蒸,兼有风袭,音哑多痰,形冷,胸膺左右阻痛,便下浊秽未除,再以前方变通,兼疏外邪而荡余邪。
鲜苇根一两杏仁泥三钱鲜石斛八钱(劈先煎)
桃仁泥二钱僵蚕二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蝉衣二钱代赭石二钱黛蛤散八钱(布包)
酒黄芩三钱苏梗一钱炒甜葶苈钱五分
全瓜蒌八钱薄荷梗二钱半旋覆花二钱(布包)
知母三钱乌药三钱竹沥二钱(分冲)
甘草钱五分川军炭四分(开水泡兑)
鲜九菖蒲根四钱(和凉开水捣汁兑)
六诊:十一月十三日。脘痈已渐清肃,大便渐转黄色,但肝肺燥气不除,气机仍为肌热所郁,时或阻痛,音哑仍不能急,兼有微咳及气窜经络等象,再以前方加减。
鲜地黄两僵蚕三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杏仁泥三钱苏子钱五分黛蛤粉两(布包)
蝉衣二钱板蓝根五钱鲜石斛两(劈先煎)
酒黄芩三钱代赭石二钱旋覆花三钱(布包)
台乌药三钱甘草钱五分竹沥三钱(分冲)
郁李仁三钱鲜九菖蒲根四钱(和凉开水捣汁兑)
酒军炭五分(开水泡兑)全瓜蒌两(元明粉钱拌)
安宫牛黄丸一粒(分六角)
2张男,三月初二日
脘痈渐消,痛已止,但膈上气逆痛,兼有脾气下达较迟滞,湿郁筋络,右腿肌肤痹痛,余象均佳,脉亦渐复,再以前议加减。
生牡蛎四钱(布包先煎)全瓜蒌六钱(元明粉五分拌)
旋覆花二钱(布包)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生海蛤两(布包)鲜石斛两(劈先煎)
生稻芽三钱熟稻芽三钱代赭石二钱
甜葶苈二钱干百合三钱生川牛膝三钱
桃仁泥二钱杏仁泥三钱炒乌药三钱
郁李仁二钱炒六曲三钱桑皮三钱
知母三钱甘草钱半木瓜钱半
川军炭五分藕两地骨皮五钱
西黄丸钱五分(分吞)
四、肠痈
1某男,十一月十一日
肠痈已久,兼有肝肾气郁之象,右半少腹结痛,数年之久,渐至胀大,脉象弦滑而数,姑予内消化气之品,以消息之。
生牡蛎三钱台乌药二钱炒大腹绒钱
代赭石钱盐橘核四钱旋覆花钱(布包)
丝瓜络钱赤小豆五钱川楝子钱五分
荔枝核钱五分三棱钱莪术钱
生枳实钱甘草钱炒丹皮钱五分
醒消丸五分
二诊:十一月十三日。服前方药后,症象已转,但肠痈太久,不能即消。好者二便渐畅,气机渐和,脉息亦较缓和,再以前方加减,略重攻克之品。
炒大腹绒钱五分醋军炭钱生左牡蛎五钱(布包先煎)
代赭石钱五分盐橘核五钱旋覆花钱五分(布包)
赤小豆五钱湖丹皮钱五分川楝子二钱
荔枝核三钱生枳实二钱半瓜蒌仁四钱(元明粉四分拌)
莪术钱五分三棱钱五分土炒台乌药三钱
甘草钱
醒消丸八分(分吞)
2萧妇,七月十七日
肠痈日久,大便下脓血,腹痛结痞,舌苔黄垢,运纳不和,脉滑实而大,拟以赤小豆饮加味主之。
赤小豆五钱川楝子钱五分焦六曲三钱
槐实炭二钱生牡蛎三钱延胡索二钱
炒枳实八分地榆炭二钱台乌药钱半
杭白芍三钱小川连八分盐橘核三钱
湖丹皮一钱益元散三钱知母三钱
醒消丸四分
按:三棱、莪术,铲剔病蒂,用以治其根:赤豆、丹皮,旨在入血,用以化其瘀;推之,攻之,用醒消丸以化之;以雄黄温软久聚之坚,效应尤速。
五、乳痈乳聚乳核
1王妇,九月二十三日
乳痈割后,余毒未净,昼心中发热,时作咳嗽,血虚有热,病情夹杂,脉仍弦数,治宜清肝解毒。
生地炭八钱竹茹二钱甘草节三钱
金银花四钱连翘三钱甘菊花二钱
生栀子三钱蒲公英四钱酒黄芩二钱
赤芍药三钱丹皮二钱白当归四钱
土茯苓五钱土贝母三钱
2李妇,十一月初十日
乳痈溃破。
当归三钱蒲公英六钱金银花五钱
桑枝八钱桃仁泥钱半杏仁泥钱半
甘草节钱赤芍药二钱连翘三钱
炙乳香五分炙没药五分瓜蒌八钱
嫩白芷钱莲子心钱苦桔梗钱半
落水沉香二分(开水泡兑)
西黄丸钱(分吞,兑黄酒一杯)
3常妇,十月二十九日
产后乳聚疡痈,割治伤气血,三月经复下血过多,肝家失养,经络空乏,周身痠疲,口渴多梦,肝胃并炽,脉来弦大而数,亟宜清滋柔化。
生牡蛎四钱鸡血藤三钱土炒全当归二钱
土炒杭白芍三钱生侧柏叶三钱瓜蒌皮三钱
珍珠母两地骨皮三钱桑寄生五钱
血余炭三钱鲜地黄六钱丝瓜络钱
干藕节七枚
4赵妇,六月十二日
初因乳聚经络不畅而发乳疮,经医施行右乳手术后,近则左部又发红肿作痛,身烧,大便秘,脉滑数,宜清柔达络。
生石膏六钱旋覆花四钱代赭石四钱
桑寄生六钱知母三钱黄柏三钱
瓜蒌两乌药三钱石决明八钱
紫花地丁四钱黄花地丁四钱威灵仙三钱
滑石块四钱枯黄芩三钱生山甲三钱
金银花四钱忍冬藤四钱地骨皮三钱
川牛膝三钱莲子心三钱酒川军分
荷叶一个藕两
西黄丸二钱(分吞)
二诊:六月十四日。加梅花点舌丹二粒(和入汤药内),万应膏一贴。
三诊:六月十六日。石决明改两,酒川军改四分,加小川连八分。
四诊:六月十八日。去枯黄芩,石膏改为八钱,加辛夷三钱。
按:乳痈术后,厥阴阳热象复聚,左乳继发红肿痛热,便秘脉数,郁热颇盛,治用生石膏、生知母、生黄柏、枯黄芩、莲子心、紫花地丁、黄花地丁、金银花藤、酒川军以清热败毒;生山甲以攻坚化瘀,瓜蒌以消肿散瘀;西黄丸,梅花点舌丹以消痈解毒,化结除坚,两丸并用,效果颇著。
5靳妇,三月十四日
乳聚治之未当,已经作脓,皮色作赤肿,兼发寒热,脉洪数,宜败毒凉血,以减其势为要。
全当归二钱白通草二钱蒲公英五钱
知母三钱桃仁三钱杏仁三钱
生山甲钱金银花五钱川黄柏三钱
炒麦芽四钱湖丹皮钱半地骨皮三钱
川军炭钱甘草节钱藕两
梅花点舌丹四粒
二诊:三月十六日。加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六钱、桑寄生六钱、龙胆草钱半、青连翘三钱。
三诊:三月十八日。加生牡蛎四钱、台乌药三钱、川军炭钱半。外敷药用血竭五钱、硼砂钱半、薄荷钱、乌梅片二分、酒川军钱、滑石块三钱、甘草钱、荔枝核三钱、生石膏五钱,共研细粉和膏药内。
四诊:三月二十四日。乳聚已消,无脓血,但乳头旧有结核未化,然已无痛楚,脉息亦较平,再以经络中缓化散结。
生牡蛎五钱玄参心三钱地骨皮三钱
全当归三钱川贝母二钱夏枯草三钱
桃仁泥钱半炒杭芍三钱桑寄生五钱
生山甲钱半白通草二钱生甘草钱
代赭石二钱知母三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藕两
西黄丸六分
6刘妇,十二月十二日
按脉弦滑而数,右寸关较盛,左关亦较盛,左乳筋络结痈,兼有核聚,纳物极差,头晕耳鸣,目不清爽,上焦纯为肝家热郁,湿痰亦为气所阻,宜清平宣化,兼达经络。
生石决明八钱生牡蛎三钱生枳实二钱
桑寄生六钱代赭石三钱乌药三钱
桃仁泥二钱杏仁泥二钱夏枯草四钱
炒稻芽四钱青竹茹六钱
六神丸三十粒(分吞)
按:六神丸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能治痈疽疮疖、无名肿毒,与生牡蛎、夏枯草、桃仁等同服,其软坚散瘀,解毒消肿之力更著。
7耿妇,十一月初八日
乳下结肿,属于热聚,温通之后,非真能消化于无形,且驱热毒因络而移于臂,治之未能得宜,恐注于他部。脉弦滑而数大,当清络化毒。
桃仁泥二钱杏仁泥二钱旋覆花钱半
代赭石钱半黄花地丁五钱紫花地丁五钱
知母三钱桑寄生五钱生石决明六钱
金银花四钱川黄柏二钱忍冬藤四钱
威灵仙三钱白蒺藜三钱酒龙胆草五钱
甘草钱醋炒竹茹五钱
落水沉香二分(研粗末开水泡兑)
按:乳核多因热痰气郁引起。用紫花地丁、黄花地丁、金银花、忍冬藤、知母、黄柏、酒龙胆草、醋炒甘草、醋炒竹茹、瓜蒌、西黄丸以清热解毒,散痈化结:用生牡蛎、元参心、川贝母,胆南星、夏枯草以软坚散结,豁痰消核;用石决明、旋覆花、生赭石、落水沉香柔肝降逆,以解肝家之气郁。
8李女,三月初十日
乳部初患结核未治,渐至皮色变赤,已有成脓之势,兼作咳嗽,脉伏滑而数,亟宜清化内消之。
桃仁二钱杏仁二钱生牡蛎五钱(布包先煎)
代赭石二钱金银花四钱旋覆花二钱(布包)
赤小豆五钱川郁金二钱白通草钱
湖丹皮钱半苏子霜二钱蒲公英四钱
全瓜蒌六钱
梅花点舌丹二粒
外敷药:血竭花五钱、生石膏五钱、梅片三分、薄荷冰二分、净硼砂钱、荔枝核二钱、甘草钱、珍珠母三钱。上药共研细粉入膏内。
二诊:三月十二日。加甘草节钱、元明粉钱。
三诊:三月十四日。乳疮肿势较减。加清宁片五分、连翘三钱。
四诊:三月十八日。加酒川军五分、连翘三钱。
六、耳痈
温妇
脾湿肝热,周身发生湿疮;右耳生痈,已经溃破流水,作痛而痒,烦闷不畅;舌苔垢腻,脉弦滑而数,亟宜清热渗化。
生石膏五钱蒲公英四钱连翘三钱
川牛膝三钱莲子心二钱真青黛三钱(布包)
焦栀子三钱生知母三钱生黄柏三钱
龙胆草二钱杭菊花三钱竹茹六钱
全瓜蒌六钱生滑石块四钱荷叶一个
地肤子三钱生石决明八钱白蒺藜三钱
六神丸三十粒(分二次吞)
按:真青黛、龙胆草清泄肝胆毒热;生石膏、知母清胃热;莲子心、黄柏清心肾之热;六神丸清热消肿散痈,共奏清化败毒内消之效。
七、腋痈
1金男,七月二十五日
血分湿热外达,皮肤发有湿颗,近则痈发右腋,兼作呕恶,大便燥秘,脉弦滑而数,宜清化毒热,佐以苦降。
生石膏八钱金银花五钱旋覆花二钱
代赭石二钱全瓜蒌六钱青竹茹六钱
青连翘三钱生知母钱生黄柏钱
蒲公英四钱藕两酒川军钱(开水泡兑)
元明粉八钱(分冲)
梅花点舌丹四粒(分二次吞下)
治腋痈方(此方切勿加乳香、没药):
血竭花二钱上梅片三分净硼砂六分
珍珠粉四分当门子二分生石膏五钱
粉甘草钱象牙屑钱荔枝核二钱
牛黄心五分
(共研极细粉,瓷瓶收贮)
2刘妇,六月二十五日
肝家抑郁,发为腋痈,迁延日久,皮色变异,业经作脓,经停便秘,脉洪弦而滑数,亟宜解郁散结。
石决明八钱川郁金二钱紫花地丁五钱
黄花地丁五钱全当归钱半白蒺藜三钱
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二钱金银花五钱
忍冬藤五钱炒赤芍三钱龙胆草二钱
青连翘三钱生山甲钱制乳香四分
制没药四分酒军炭钱竹茹八钱
全瓜蒌两(元明粉六分拌)落水沉香二分(研末开水泡)
梅花点舌丹四粒(分吞)
外用:梅花点舌丹二粒开水化涂之。
3刘男,正月十九日
肝家热郁,脾湿素盛,蕴而发腋下痈,经治渐愈,第阴分未复,湿热尚盛,脉象弦数,宜清平化湿解郁。
地骨皮三钱川郁金三钱生鳖甲三钱(先煎)
知母三钱金银花五钱生牡蛎四钱(先煎)
忍冬藤五钱旋覆花三钱川黄柏三钱
蒲公英四钱代赭石三钱石决明八钱(先煎)
竹茹五钱生石膏六钱莲子心钱半
滑石块四钱炒橘核四钱藕两
桑寄生两
西黄丸钱(分吞)
按:取元明粉咸能软其坚,走泄阴分中之湿热以救阴,而灼痛速减。西黄丸治阳痈,乃本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所载之法,无分发于外或生于内,皆取效最捷。
八、疮疖癣
1王男,七月初九日
脾湿胃热,喜食辛凉,肝家血分热盛,迫湿下注而发疮疖,经医割治,素邪未尽,蔓延腿腹,按脉滑弦而伏数,邪仍在里,当从血分清化。
生石膏六钱生桑皮三钱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藕两黄花地丁五钱
紫花地丁五钱地肤子三钱生地榆三钱
川牛膝三钱金银花五钱地骨皮三钱
莲子心二钱龙胆草二钱益元散四钱(布包)
西黄丸钱
按:发于外,生于内,割治岂能除?非清里不可。
2萧女幼,七月二十九日
血分湿毒遏于皮肤,周身发为疮疥,肌热烦急,手关纹紫长而伏,兼有表邪,亟宜清疏解毒。
紫花地丁二钱黄花地丁二钱生石膏五钱(研先煎)
金银花三钱地肤子三钱青连翘二钱
芥穗炭二分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
鲜茅根两甘草节钱地骨皮三钱
薄荷钱半醋军炭五分僵蚕二钱半
梅花点舌丹二粒
外用;净青黛二钱、真血珀二钱、血余炭五分、上梅片二分、生滑石三钱、川黄柏四钱、薄荷水四分、枯矾三分,上药共研极细粉,猪油调敷。
二诊:八月十一日。症象渐转,疮疥渐退,但肠胃滞象尚实,便前腹痛,手纹稍退,仍属青紫而大,再以前方稍事变通之。
炒莱菔子二钱半地骨皮三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紫花地丁四钱蝉衣二钱车前子三钱(布包)
黄花地丁四钱小川连钱半生枳实钱
金银花三钱地肤子三钱青连翘三钱
白芷六分焦山楂三钱益元散四钱(布包)
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僵蚕三钱
薄荷钱橘核三钱(乌药钱五分同炒)
西黄丸八分(分吞)
3余妇,三月十二日
风湿到达,发为癣疥,兼有鹅掌风,服药尚未觉效,延日较久,且肺胃热象亦盛,再依前方加减。
云苓皮四钱汉防己钱生石膏五钱(研先煎)
蝉衣二钱龙胆草二钱地骨皮三钱
盐橘核三钱桃仁泥钱半白鲜皮三钱
防风钱滑石块四钱蛇蜕二钱
晚蚕砂四钱肥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
藕两
西黄丸五分(分吞)
4周男幼,五月十七日
肝热过盛,脾湿亦重,腿弯生癣,刺痒,易怒汗多,大便燥秘而干,手纹青长,宜柔化渗湿以润之。
石决明五钱代赭石三钱旋覆花三钱(布包)
橘核三钱知母二钱桑寄生三钱
木瓜二钱白鲜皮二钱黄柏二钱
生石膏五钱龙胆草钱半蒲公英四钱
地肤子三钱莲子心钱滑石块三钱
藕两
牛黄抱龙丸一粒
九、粟疮
1濮男,十一月初八日
湿热蒸腾于上,发为粟疮,项后亦肿,兼有寒热,脉大而数,舌苔白腻,湿象较前盛,宜清疏凉化,使之内消。
紫花地丁四钱黄花地丁四钱生石膏两(研先煎)
冬桑叶三钱薄荷叶钱半金银花四钱
忍冬藤四钱龙胆草二钱桃仁三钱
杏仁泥三钱竹二青四钱滑石块四钱
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瓜蒌八钱
大青叶三钱荷叶一个
六神丸三十粒(二次吞下)
2李妇,正月十三日
风湿血热,发于肌肤,遂致肢体生粟疮,发痒,脉弦滑数,亟宜清疏凉化。
鲜茅根八钱桑寄生六钱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盐橘核四钱白鲜皮三钱滑石块三钱
赤小豆四钱川黄柏三钱地肤子三钱
防风钱车前子三钱(布包)肥知母三钱
鲜苇根两川牛膝三钱
西黄丸四分(分吞)
3袁男童,十月初一日
惊动肝热,服药攻托较重,遂发粟疮如豆而痒,脉关中较盛,宜从血分清化之。
地骨皮二钱盐知母三钱石决明六钱(生研先煎)
盐黄柏三钱莲子心钱五分白僵蚕三钱
甘草节钱金银花四钱青连翘三钱
薄荷叶五分滑石块三钱
五福化毒丹二粒(分二次研服)
按:患儿先因犬伤,其家人为防止发生“狂犬病”,曾给患几服生川军三钱、桃仁七枚(去皮尖)、土鳖虫七枚(去足),研细末以蜜酒送下,一剂后即出现粟疹,是以粟疹与服此方有关。
4张女童、六月初七日
湿毒泛滥,遏于血分,兼感风束,周身皆发红色粟疮作痒,舌苔白腻,脉滑数,宜清疏渗消。
鲜芦根两鲜茅根两白鲜皮三钱
生知母三钱生黄柏三钱滑石块四钱
全蝉衣三钱青连翘三钱焦栀子三钱
牛膝三钱地骨皮三钱薄荷叶钱半
地肤子三钱鲜藕两蒲公英三钱
西黄丸七分(分吞)
紫雪丹三分(分冲)
十、湿疮湿毒
1陈妇,十月二十六日
连服清渗和化之剂,症象略减,第因湿热过盛,玉门生疮已溃,胸膺闷痛不适,白带颇多,舌苔白腻,脉弦滑而数,再依前方增味。
青连翘三钱炒丹皮三钱赤小豆八钱(布包)
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土炒台乌药三钱
川萆薢四钱滑石块四钱金银花两
炒黑丑二钱炒白丑二钱制乳香钱五分
制没药五分川牛膝三钱紫花地丁四钱
首乌藤两甘草梢五分海金砂二钱(布包)
萹蓄三钱盐橘核四钱瞿麦三钱
藕两血余炭三钱黄花地丁四钱
西黄丸二钱(分吞)
2赵男,三月十七日
血分湿毒外达皮肤,周身发赤泡,溃剥痛痒,迎风更甚,口渴极剧,阳明大热,脉大而数,亟宜辛凉败毒。
生石膏八钱地肤子四钱栀子炭三钱
知母三钱金银花五钱青连翘四钱
芥穗炭钱川黄柏三钱紫花地丁四钱
黄花地丁四钱桃仁泥二钱杏仁泥二钱
防风钱甘草钱酒军钱
滑石块四钱藕两
梅花点舌丹二粒。
十一、蛇头疔
从三阴入手,是使阴证转阳,此方相传得之于一江南人,曾秘而不泄。后孔伯华先生用以治疗常获良效,又加王氏三黄丸,其效更佳。
王男,六月十七日
右手食指疔疮剧痛,彻夜不眠已两天,心烦意乱,食不甘味,时时神志迷离,脉有伏象,治从三阴入手,以达其阳。
寻骨风三钱炒常山三钱高良姜二钱
生地榆三钱
王氏三黄丸二钱(分服)
十二、鼻痔
吴鞠通先生治温而咳之初起者,最忌泻白散,其论不为无见。但此案以辛夷、薄荷芳开其上焦,苏梗亦通上焦之阳气;栀、芩、知、膏是方中偏苦偏寒者,滑石利六腑之涩结,配槐花、牛膝而走下,荷叶清上。杏仁利肺气,瓜蒌润大肠,尤其是桑皮、地骨皮和葶苈泻肺引入深处。些许西黄丸,皆作内服,外用葛根。纵观全方标本同求,鼻痔愈矣。肺络清,不使邪害于其中,故不比泻白散用于外感温邪初起之咳,学者当究其中之奥。
贺男,九月十一日
肺经为湿热所郁而成鼻痔,业经溃破,涕中带血,耳窍亦闭塞,病在上焦,脉象滑数兼弦,当用辛夷清肺法加味。
生石膏五钱炒甜葶苈三钱生桑皮三钱
滑石块四钱苏梗钱辛夷三钱
酒黄芩三钱地骨皮三钱杏仁泥三钱
槐花三钱炒栀子三钱全瓜蒌六钱
川牛膝钱半薄荷三钱知母三钱
荷叶一个
西黄丸六分(二次吞下)
外用药:葛根三钱研细末,和膏常搽鼻孔中。
十三、痔漏
痔漏之病,当从痔漏科医治,或扎线,或枯痔,或手术割取,或下药捻,往往因久痔而漏,因痔漏而气血渐耗,形体不支,又非外治可愈者,必求之于内治也。
海底漏宜常食比目鱼。
1田男,二月十五日
久患痔漏下血,近略转,春令肝热挟湿上犯,目常赤疼;脉较前数大,右关仍数弦滑,阴液久亏,再为变动前方。
生牡蛎四钱杭菊花三钱生地榆三钱
郁李仁钱半生鳖甲三钱地骨皮三钱
生槐实三钱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
黛蛤粉八钱木贼草三钱小川连二钱
血余炭三钱金银花五钱蝉衣钱半
益元散四钱生枳实钱半荷叶一个
黄土四两(煮水澄清煎药)
梅花点舌丹二粒
脏连丸二钱
2孟男,六月二十日
痔漏下血已久,面色白滞,精力失常,证属湿注大肠,久则有清浊不分之象,补之助湿,清亦不能效,头晕痛,脉象尺小于寸,然皆滑数兼弦,姑予升降清化渗湿法。
生牡蛎三钱地榆炭三钱枳实钱
血余炭三钱槐花炭三钱云苓皮四钱
青皮钱柴胡五分炒秫米四钱
小川连二钱升麻二分生侧柏叶三饯
鲜荷叶一个赤小豆三钱炒丹皮钱
盐知母三钱盐黄柏三钱
西黄丸四分(分吞)
3王妇,十二月初四日
脾湿肝热,郁注大肠而发便血,兼有痔患,口苦腹痛不适,舌苔白腻,脉滑弦而数,亟宜清滋渗化。
生牡蛎四钱生地榆三钱盐知母三钱
盐黄柏三钱大腹绒钱半石决明八钱
小川连二钱鲜茅根两盐橘核四钱
生槐实三钱血余炭三钱生侧柏三钱
云苓皮四钱藕两益元散四钱
炒稻芽三钱炒谷芽三钱
十四、游丹
游丹之治常与斑同,白虎汤加犀角名化斑汤。孔伯华先生治温热伤营动血发斑,常于险中救活。此游丹之例确系血分湿热,从用药中不难看出尚有外风相合,且有心气稍弱而不眠,否则防风、芥穗炭、首乌藤不用在其中矣。
王妇,九月十三日
血分湿热,遏于皮肤,发为游丹,两关脉大而滑数,心脉亦盛,兼有邪扰心包络,夜不能寐,舌赤苔白,治当从血分清化之。
云苓块四钱嫩白芷钱防风钱
栀子炭三钱地肤子三钱蒲公英四钱
知母三钱忍冬藤四钱芥穗炭二钱
朱莲心钱半滑石块四钱川黄柏二钱
地骨皮三钱桑叶三钱薄荷叶钱半
首乌藤两桑皮三钱
六神丸三十粒(分吞)
十五、风包风疹
风包、风疹,凉血解肌,散风祛邪似消之,乃从宣从疏之大法。妙在蝉衣佐微量麻黄稍以透达于端末,而又无燥窜之贻弊。至于五福化毒丹用于稚阳之体,更为适宜,尤其幼儿初起之较轻者,仅服此丸,效果很好。
1郭男童,八月十九日
脾湿肝热两盛,汗出当风,遂致周身发风包作痒,脉大而滑数,右寸较盛,邪在皮毛,当凉化疏解。
麻黄梢二厘桃仁泥钱半生石膏六钱(研先煎)
全蝉衣五分地肤子三钱蒲公英三钱
知母三钱通草钱枯黄芩二钱
栀子炭三钱龙胆草钱半滑石块三钱
鲜茅根八钱杏仁泥三钱
牛黄抱龙丸一粒(分化)
2董女童,十一月二十三日
血分热盛,兼以脾湿汗出当风,遂致湿热遏于皮肤而发风包,烦甚,脉弦滑而数大,咳嗽声重,当辛凉疏化。
嫩麻黄三厘杏仁二钱生石膏八钱(研先煎)
桃仁二钱鲜芦根两鲜茅根两
忍冬藤四钱金银花四钱龙胆草二钱
地肤子三钱生桑皮三钱紫花地丁四钱
黄花地丁四钱白鲜皮三钱僵蚕三钱
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藕两
紫雪丹四分(分冲)
二诊:十一月二十八日。连晋前方药,症尚未痊,血分湿热过盛,解之尚未透达,皮肤郁阻仍甚,再依前方变通之。
嫩麻黄五厘杏仁二钱生石膏八钱(研先煎)
桃仁二钱鲜芦根两鲜茅根两
忍冬藤五钱金银花五钱生桑皮三钱
龙胆草二钱地肤子三钱地骨皮四钱
僵蚕三钱知母三钱川黄柏三钱
滑石块四钱薄荷钱藕两
五福化毒丹四粒
3宋男幼,十二月初七日
肝胃热郁,脾湿遏于皮肤,背发风疹,兼泻绿矢,腹中时或作痛,手关纹紫长,拟清疏凉降实邪。
杏仁泥二钱冬桑叶二钱生石膏三钱(研先煎)
僵蚕二钱莲子心钱知母二钱
地肤子二钱薄荷叶二钱地骨皮二钱
金银花二钱全蝉衣钱小川连钱
益元散二钱(布包)
化毒丹一粒(和入)
第三章孔伯华中医世家第二代传人临证经验
孔伯华先生子嗣5人皆业医;另先生创办并主持“北平国医学院”多年,培育国医界精英七百余人,亲传入室弟子21人,从学而未记名者不计其数。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承谱系结构图见书末附表。
第一节北平国医学院的创办一、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1929年,孔伯华先生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倡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名为“北平医学校”,地址先在西单太平湖五道庙,后迁至丰盛胡同,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自第11班改名为北京国医学院)。在中央国医馆备案,萧龙友任董事长,董事有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一峰等。公推孔伯华为院长,艰苦创业,历经危难。当时,由于西医教育兴起,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西医院校,对于国医学院根本不予承认,妄称中医学“不属于科学范围,故未编入大学学系”,以孔伯华为首的中医界人士多次呼吁,要求将国医学术加入大学学系中,与西医学术等量齐观,以保国粹,但均无济于事。因此,国医学院四年学习毕业后尚不能正式行医,必须经政府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后才能行医。虽然如此艰辛,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1937年孔伯华先生为《北平国医学院同学录》题词时说:“承同仁推选为本院院长,幸同仁热心赞助,各生亦自知竞进,七年以事,幸能存在,五衷窃慰,国医从此或可少存一线之生机也。”“七七事变”以后,日伪政府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受到师生们的抵制,于是他们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达数年之久,仅校址就被迫三迁。日伪政府还蓄意扰乱教学秩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萧龙友先生因年迈告退。孔伯华先生又坚持数年直至1943年毅然停办,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北平国医学院前后历时14年,共计招生13班(届),毕业11班(12、13班未毕业,仅发给肄业证书)。学员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等地,约计700余人,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由于学院是首创,缺乏成熟的经验,但是办学、入学、讲课、考试等教学程序,都按正规化大学要求。学生入学时必须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入学。学制为四年,毕业后跟师实习一年。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一节自习,每星期六下午由名中医讲临床经验。每学期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均记入成绩册,并公布评分结果。毕业时每科通考,及格后发给毕业证书。每年的前三名学员可以部分减免学费,以资鼓励。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聘请当时在京名医耆宿为师。课程设置比较完善而且突出中医特色。先后曾在校任教者有:赵树屏,讲授《中国医学史》;孔仲华,讲授古文课;周福堂、韩纪元、李卓如、任广毅,讲授《伤寒论》、《难经》;任广毅、宗馨吾、潘蔼阳、左季云,讲授《金匮要略》;曹养舟、殷佩之、韩一斋,讲授《内经》;金书田,系清皇族后裔,不但通晓《内经》、《难经》,更擅长温病,曾讲授《中医诊断学》;南派名家张菊人、刘润甫,也曾讲授《温病学》;孟仲三,讲授《中药学》、《法医学》。临床课的教师有儿科瞿文楼、妇科姚季英、针灸科焦永云、马龙骧等名医。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科目还有西医的解剖学、细菌学、内科学以及日语、书法等,据早年学员们回忆,“当时有解剖学和内科学,但不是主课,以学中医为主”。此外还开设过名医专题讲座,如马龙骧主讲中风、类中风;姚英广主讲中医杂病治疗经验等,都比较受欢迎。
总之,北平国医学院是当时京都首创的中医高等学府,从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称得上是一所民办的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院的特色和主要经验
1注重中医传统的教学体系
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孔、萧两位先生的教育思想,充分表明从总体上突出中医学术体系和注意传统的教学思想。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由各位教师编写,校方铅印,发给学员,其他参考书如《千金方》、《本草备要》、《医宗金鉴》等由学员自购。
从收集到的教材分析,孟仲三编写的《药物学讲义》,全书约16万字,分总论、分论。总论阐明药能治病之原理、辨药先须辨性、药之入气分与入血分,以及药之气味色和其部位的关系。对每味药的论述也较详细,如甘草,先述其《神农本草经》分类为上品,别名山草;继述其产地、气味、主治,并选录各家对甘草的论述,摘要称“学说”;再列宜忌、炮制、用量及处方举例;最后列甘草梢、甘草头分别叙述约计2500字。侧重于实用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在讲课时还出示实物标本。
除了视中医基础理论外,对于临床教学更为重视,萧、孔两位先生均亲自带学生实习。萧龙友先生曾言:“非学校医院并设、使学习与临床互有经验,不易取得良好效用。”由于当时曾招收少量外地学员,可以住校,实习时孔伯华先生待学员如亲人,体现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具有浓郁的传统师承教学的色彩。
2多层次办学,因人施教
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学院采取多层次招生方式,因人施教。共分为三种班次,即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研究班又称速成班,招生的对象为曾学过中医(或自学),对中医理论有一定的基础,年龄较大者,学制为二年;医科班(相当于现在的医疗系本科班),学员文化水平整齐,年龄较轻,学制四年;预科班即专修班,学制也是四年,但其文化水平偏低,未达到医科班要求。上课时同级混班上课,但对各种班次要求不同,特别是在考试命题上难易有别。全校共招收过13个班。根据收集到的1937年《同学录》所载学员名单计有748名。年龄分布在15~39岁之间。有详细分班记载者320名,其中研究班155人,医科班132人,专修班42人。
3重视医德,善于启发教育
孔伯华先生为京都名医,医德高尚,深受同道与患者爱戴。他诊病心正意诚,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为人正直,不图私利,谦虚恳执,尊重同道,为学院师生称道。谱写了北京中医高等教育极有意义的历史篇章。
第二节部分第二代传人学术经验一、孔祥琛
孔祥琛为孔伯华先生长子,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随父侍诊,耳濡目染,于孔门医学多有所得,唯逢乱世,国事颓败,列强纷争,社会动乱,民生凋敝。先生豪气干云,为救国救民于水火而多方学习,曾追随武学泰斗孙禄堂等多位名家。
二、孔祥琳
孔祥琳(1911~1970),又名贡之,孔伯华先生次子,生于1911年。自幼随父侍诊,解放前既独立应诊,孔伯华先生逝世后,在周恩来总理安排下,参加政府组建医院工作,先后任北京安定医院、北京第二医院中医师、中医主任医师等职。
孔祥琳先生一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医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先驱,生前活人无数,闻名全国。先生生前无暇著述,所留墨迹医案大部遗失,本书只列举医案一则,乃窥豹一斑,实难以概括先生之学术思想,诚为憾事。
孙某,女,40岁。
精神亢奋,妄言、妄想1月余。有精神病史20年,时发时止,此次发病因怀疑同事歧视自己(据其母云并无此事,实是其过于敏感多疑多虑所致),渐至精神亢奋,妄语不休,食少,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夜不成寐,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肝火痰闭,宜镇肝豁痰,兼通腑实。
生石决明两生磁石六钱辰砂钱(先煎)莲子心二钱
龙胆草三钱栀子三钱青竹茹两全瓜蒌两
节菖蒲五钱川郁金三钱天竺黄三钱酒川军二钱
玄明粉二钱(分冲)白蒺藜三钱
十香反生丹一粒(分和)
二剂
二诊:晋前方两剂,患者神志略平,大便畅行,仍有妄语,夜寐不实,肝火痰郁日久,已见转机,前方加夜交藤两、合欢皮三钱、生赭石四钱、旋覆花四钱,五剂。
三诊:晋前方后,神志清醒,妄语已少,痰火见平,前方减玄明粉、酒川军,加火麻仁五钱。
此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而愈。
三、孔嗣伯
孔嗣伯,孔伯华先生三子,1933年5月出生于北京。1948年始随父学医,侍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经验,精通中医内、妇、儿科,擅长于温热病、心脑血管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内科疑难杂病。
孔嗣伯先生是国家级中医专家,历任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同仁医院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第三、第四届专案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孔伯华养生医馆顾问等职。曾赴法国、日本、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讲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多次获奖。著有《孔伯华医集》。
四、孔祥琦
孔祥琦,又名闻之,1935年生,孔伯华先生之四子,曾任北京市中医医院、北京宣武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中医主任医师,中国孔伯华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幼年随父学习,精悉古今中医论著,颇有心得,对一些疑难危险证候,具有独到之处。其著作《温病条辨方歌括》是将清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内容概括为170首五言诗或七言诗,并以本人多年从医经验,对原著之重点及诸病诊治之关键,作了点睛之笔,直可与陈修园之《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媲美。尤其是对白虎汤、加减复脉汤两大方药的灵活运用上,阐述精辟。
1论白虎汤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以及中暍烦热而渴等症。自汉至清代,千余年来,医家遵仲景之书,对白虎汤的看法,多局限在一定的水平上。
自吴瑭先生《温病条辨》一书问世后,二百年间,医界前贤,今之学者,在治疗温热病中,对白虎汤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提高。自然这是白虎汤功效的影响,然而实际用于临床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还应当温故知新,溯本求源。既明《伤寒论》中白虎汤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之理,知中暍烦热而渴之由,尤有必要将《温病条辨》内,颇关重要的用白虎汤之处,串读熟记,经过临床上的反复印证,吸取教训,总结体会,以期使之臻于完善。
(1)白虎汤组成生石膏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2)《温病条辨》中使用白虎汤的重点《温病条辨》卷一第七条:“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温病条辨》卷一第二十二条:“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
《温病条辨》卷一第二十六条:“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温病条辨》卷二第一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虐不在此例。”
《温病条辨》卷二第十三条:“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对上述白虎汤证之探索概言之,可分五例论述:一是温而热之渐也者;二是热而温之极也者;三是暑伤气而令表虚者;四是两阳合明者;五是津液立见销亡者。
将上述五例用白虎汤的见症,概括一下,就不难看出前三例均属太阴病。而第一例是不恶寒的太阴白虎汤证;第二例和第三例则是太阴暑温的白虎汤证,又是可以出现恶寒的。但是,第一例用白虎汤之后,一般可以将病治愈;而第二例及第三例,尚有用白虎汤加人参,甚至出现用生脉散的见症。因此须考虑的是,如何不使第二例成为生脉散证。但是,第三例则已成为生脉散证,即只好防脱了。至于第四例,是属于阳明的白虎汤证,其病邪已传入中焦,而不在太阴,故与前三例又有所不同,但还存在透邪达外的条件。而第五例则不然,无论是由于初病在太阴,或由太阴传入阳明,其主要原因是使用了下法,而尤须注意的是无汗一症,当与以上诸例皆不可比。
综上所述,可知白虎汤证的演变,是缕晰分明的。这一规律当是吾辈医家认真探索的。现将五例分别阐述如下。
① 温而热之渐也者:为什么《温病条辨》卷一第七条提出白虎汤?这值得细阅一下吴瑭先生原著。《温病条辨》一开始,谈了温病有九种,谈了“凡病温者,始于上焦”,以及太阴之为病的主脉主症,谈了桂枝汤与银翘散的区分用法。到第六条,是谈桑菊饮证,而从银翘散到桑菊饮的用药比较上,得出辛凉平剂、辛凉轻剂的不同用法,这一点也正如吴瑭先生在第六条注后所说:“咳,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但此后紧接着是第七条,白虎汤证。条文层次的安排,由辛凉平剂的银翘散,转折到轻剂的桑菊饮,于是再引出白虎汤证的条文,这不仅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尤其重要的是,启迪后学如何去使用,又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试把“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与白虎证之“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加以比较,究条文而言,后者虽无尺肤热、头痛、咳三个症状,但实际在临床中,若此种情况之患者,有的还会出现这三个症状。虽然这已不属主要见症,然而对比其他诸症,则是逐项加深变重了。若再参入舌黄一症,更清楚看到病势有增而无减。无论病势发展或快或慢,白虎汤证,正是由温者热之渐也而来。医治妥善,很快就能痊愈。至此,不但应当明白,不可用辛温之法,就是用辛凉,还得施以重剂,何况辛凉和辛温本是两个对立的治疗法则,岂能不明确加以区分。仲景在《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类病里,早有明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之,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是观此温病热之渐也的白虎汤证,若一旦误治,虽不致死期立至,倘再误,岂有不促短命期之理。此例切切不可忽略。
② 热而温之极也者:《内经》热病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吴瑭先生说:“先夏至,春候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抟而为暑也。”并结合天地间六气自然之法象,认为暑与湿,流虽异而源则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提出“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据此,乃当知《温病条辨》卷一第二十二条条文,一开始所指出的“形似伤寒”,当然不是伤寒。而形似伤寒的症状,没有列入条文内,是因为这些症状(头痛、发热、恶寒)不属暑温的主症。然而,条文接着指明,“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这些才正是暑温的主症。伤暑与伤寒之发热恶寒见症,虽很相似,但伤寒有已发热或未发热之分和必恶寒之势;伤暑则先发热,后恶寒。在临证中一定要详细察辨。况暑月伤寒,终属罕见,其伤暑之恶寒一症,实系火极而似水的假象。判断不确切,就很有可能误用麻黄汤。所以,有暑月忌麻黄之说。如能认清火极似水,真热假寒,确确实实把握住热者温之极也的白虎汤证,就会避免错治的情况发生。再者,由于季节上的不同,此例白虎汤证,也与温而热之渐也者的白虎汤证不同。两者虽皆在太阴,然前例为温为热,其来也渐,此例为暑,其来也急,发病较突然。如果不明伤寒之理,怎能识别温之与暑?由是想到夏至日后,于此证真热假寒皆未辨,则冒然投之予麻、桂,其害不堪设想。
③ 暑伤气而令表虚者:暑必伤气,是暑热之邪本能伤人之阳气也。阳气伤而表不能固,表不固,故而多汗也。盖汗为心液,汗多则心阴必耗,遂致外虚其表,内伤其阴。至于治暑之汗,《内经》有“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又有“暑当与汗出,勿止”之论。据此,当知暑温为患,其汗不出则体若燔炭,故使汗出,则暑热之邪散去。“暑当与汗出,勿止”者,亦决非已见汗多不止,而仍使之再发其汗也。故治暑,当发其所不出之汗,使汗出得当则宜。诚然,暑必伤气,最令表虚之白虎汤证,无论已经发汗或未发汗,均已为汗出不止,故必不可再发其汗也。反之,症必转剧,轻则脉象洪大而芤,重则脉象散大又喘喝欲脱,为此必须防患于其先。庶几暑必伤气,最令表虚之白虎汤一例,则了然于心胸,而自然将其别于伤寒、伤风之漏汗,岂能投桂附护阳实表之方以救耶?
④ 两阳合明者:常谓“阳明之脉荣于面”,“其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此乃传至中焦的阳明温病也。不过,虽然患者症俱同,但脉异,方有用白虎汤与承气汤之分。其人之脉,若不见沉数有力,或脉体反小而实,断不能早施大承气汤。叶天士曾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吴瑭先生说:“脉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且白虎汤本为达热出表之剂,此时若不极力将热邪透达于外,必成阳明热结里实之证。其甚者,亦往往造成阳明下之不通,正虚不能运药,若不运药则出现死的极险趋势。两阳合明之白虎汤证,临证中尤宜重用生石膏,万不可坐误事机。阳明之热既与温热之邪两相抟结,纯然大实大热之证,无可非议矣。即或于严冬及早春之季亦不可犹豫。因不敢重用辛凉致生他变者,在临床中亦曾屡见之也。
⑤ 津液立见销亡者:《温病条辨》卷二第十三条:“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先前具备了下证,才能下,然而下后最理想的是,出现银翘汤证。但是,下后邪气不能还表,反而热气炽盛,所以,津液有立见销亡之大害。为何下后无汗,脉象浮洪,还要用白虎汤?医家均知白虎汤的采用处,即“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之戒,且又确诊偏于此际津液立见销亡的白虎汤证,肯定无汗,若用白虎汤岂不矛盾?此乃读书者死于句下之偏也。医家须以辨证方法、整体观念、通权达变为原则,按此时无汗一症,是其人没有作汗之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一则成津液销亡而不治,一则必须取白虎汤,使之热清邪退以保津液。但这时在临床中用白虎汤。一般宜轻,不似两阳合明必须重其所用之际也。
经历临床四十余年间,尝对上述五例细心揣摩其成败,务求达到“胆愈大而心愈细,智欲圆而行欲方”。这决不是简简单单地去把书本知识背诵下来,而孟浪施之于临证中,即可以了事的。还须理论与实践联系,反复验证。限于个人水平,还会存在不足,以至有错误的地方,尚望同道们给予指正。
2论加减复脉汤
《温病条辨》一书中的加减复脉汤是针对温热病或因迁延日久、或因误治、或体质素虚复感温病,邪热伤津耗液,最后深入肝肾,消灼精血,导致真阴耗损,甚则枯涸欲竭证候的代表方剂。体现了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能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原则,以甘润存阴法复脉中之阴。故药用炙甘草六钱、生白芍六钱、干地黄六钱、麦冬(不去心)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以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两,地黄、白芍各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加减复脉汤系由《伤寒论》中复脉汤化裁而来。但治温、治寒迥然不同。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区分伤寒与温病来裁定如何应用复脉与加减复脉汤,这是很重要的。
吴瑭先生在仲景复脉汤之前,冠以“加减”二字,仍用复脉之名,是便于后学对脉结代之象究属伤寒或温热之因,能予明析。不仅伤寒阳之不足会出现脉象结代,而温热病阴之不足亦能出现。然二者的病因是根本不同的。
《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即复脉汤)主之。”其证乃因寒邪损伤心阳,心阳不振,心气亏损,而致心中悸动不安。心主血脉,心阳虚则脉中阳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脉象结代。复脉汤中用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大枣,以益心气,通心阳,虽用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乃是配合益气通阳之药养血复脉。伤寒脉结代系因气虚、阳虚所致,故复脉汤重在复脉中之阳。
柯韵伯曾云:“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太寒,非发陈藩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枣仁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寒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故吴瑭先生也曾指出,按柯韵伯谓旧传麻仁者误,当系枣仁。彼以“心悸动”三字中看出传写之误,不为天见。今治温病有取于麻仁甘益气,润去燥,故从麻仁等语。其实古人用复脉汤,不仅治伤寒脉结代,如《千金翼》用以治虚劳,《外台》用以治肺萎等。但复脉汤仍为复阳之剂。
吴瑭先生在仲景复脉汤原方基础上,去人参、生姜、桂枝、大枣,加白芍治疗温热病之脉虚大或迟缓结代,乃阴亏血涩使然。用加减复脉汤,重在复脉中之阴,而不可再用阳药以伤阴。方中炙甘草配白芍,即酸甘化阴以滋养阴液;生地、麦冬、阿胶滋阴补血;麻仁甘能益气、润能去燥。白芍、生地、麦冬皆寒凉之品,阿胶、麻仁、炙甘草均属平性之物。诸药配伍法属甘润存津、功专救阴,可清虚热。惟其药性滋润,必真阴耗损,热由虚生者方可用之。往往温热病后期,要使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者,非此莫救。
通过学习《温病条辨》中的加减复脉汤并经验证于临床,谨综述于后。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十三条:“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方见下焦),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下焦篇第一条:“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第二条:“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第三条:“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第四条:“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第五条:“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脉汤。”
第六条:“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第七条:“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第八条:“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第九条:“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
第十条:“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第十三条:“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第十四条:“下焦温病,热深厥深,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第十八条:“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推,勿致倒乱。”
第十九条:“邪气久羁,肌肤甲错,或因下后邪欲溃,或因存阴得液蒸汗,正气已虚,不能即出,阴阳互争而战者,欲作战汗也,复脉汤热饮之。虚盛者加人参;肌肉尚盛者,但令静,勿妄动也。”
以上诸文,后论从略。
临床当中,经常因为患者病情变化不一,在出现加减复脉汤证之前,也许出现的是三甲证,为此不宜过早用加减复脉汤。患者痉厥、神昏、舌短、烦躁,确系厥阴温病,也属于复脉汤证,原可用之,但有寸脉大、口气重、颧赤、白睛赤、状热之症,则不可即与加减复脉汤。众所周知,温病之发展乃由上及下,上焦不治传入中焦,中焦不治又能传入下焦,这与伤寒传经不同,但从临床中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属于温病手足厥阴与手少阴三经同病。经,有手足之分,邪,有上下之异。在上当先清邪为主,清邪之后必以存阴;在下存阴为先。若邪尚有余,必先以搜邪,邪未能清投以存阴则为误,有关门揖盗之弊,轻者状热难退,重则贻误生命。故吴瑭先生于此条文后有“临证细推,勿致倒乱”八个字。对吴瑭先生的谆谆告诫,后人是当要引以为训的。
再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如果下焦温病并未用下法,也有出现大便溏者,根据临床经验,可以直接用一甲复脉汤治疗。然而,温病下后的便溏之所以不即与一甲复脉汤,正如吴瑭先生所说:“是存阴之品,反为泻阴之用”。必须用生牡蛎一味,存阴涩便,清在里余热。这与未用下法即便溏者的存阴为急有所不同,一则为已下而便溏属轻,一则为未下而便溏属重。
至于二甲复脉汤证,临床上痉厥未现,但牡蛎、鳖甲就须先投,意在潜阳。既要潜阳,当然证属热甚风动,故先用以急防痉厥。而二甲复脉汤证的变化,多趋向于定风珠证了。
还有,三甲复脉汤证,突出在于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这断然不是寒气客于心胸。所以,吴瑭先生说:“肝风鸱张,立刻有吸尽西江之势,肾水本虚不能济肝。”此意已明。非独肾水不足,乃其八脉奇经具空,尤以阴维大伤,故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也。总之,一甲、二甲、三甲,重点在于潜阳,亦能名复脉,然而实与加减复脉汤有所区别。在涉及到救逆汤证时,是记述温病误表证治,误经辛温发散,如舌上津回则生,若汗自出,中无所主者,加减复脉汤难以取效,这时即要滋阴,更须敛汗固脱。故此于加减复脉汤中去麻仁之滑润,加龙牡以固涩,但或更有虎甚者,还须加入人参。实践经验证明。除上述五条为加减复脉汤之变证而外,其余大概还有因温病迁延日久者,有因误治于汗下者,有因体素阴虚又感温病者三类。
如下焦第一条,从脉证互参以鉴别温热病之属实属虚,则此条有承上启下之意,必参照中焦篇三十三条对看。这里论述温热邪气燔灼阳明日久,热邪消灼津液,虽然有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或齿黑唇裂之证,而脉象如何?便有虚实之分了。故吴氏云:“或已下,或未下……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这里的沉实脉,便是实证无疑。即无论下法用过与否,凡迂脉沉实,必用急下存阴。相反,脉象虚大,且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这时即便秘不通,也属于其阴津之不济,而较之无水舟停的增液汤证仍甚,当以加减复脉汤复其阴,而不是增其液,更不可妄用攻下之剂了。实践证明此条系实证或虚证,必求之于脉象明察而断,至要至要。特别是从温病发展情况上来看,阳明有气分证而无经证。这是与伤寒决然不同的。清代叶天土的卫、气、营、血学说,经吴瑭先生融化在《温病条辨》之内,更便于后人理解和取用。诸如大承气汤,历代医家不乏用之,然而细观《温病条辨》就连几种承气的用法,都诚然补仲景之不逮,这里不多赘述。
“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内经云:“肾开窍于耳。”“精脱者耳聋。”温病为热邪属阳,伤寒为寒邪属阴。伤寒邪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治当和解,小柴胡汤清少阳胆经之邪,即在春末,确系伤寒,服则必效。然而,温病热邪耗阴,水不涵木,虽在冬日,亦不可与小柴胡汤,误则少阳相火升腾莫制,其阴虚甚者,不死何待。吴瑭先生之所以写出“与柴胡汤者必死”,即在一二百年前的鞠通时代,诸多医家将温病耳聋误认为伤寒少阳证也。如果今天在临床上对这一点界线不清,真可谓不可思议也。
关于“体虚之人又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吴瑭先生自注有“身不热而倦甚,仍加人参”句,内经云:“温病虚甚死。”临证之中,虽然均感温病,体虚之人往往病一出现就在下焦,犹如伤寒首尾相传。在温病过程中,此类多见于伏气温病,如春温、伏暑。而于伏气温病又是体虚之人,再感时令新受之邪,岂能轻易汗下,故只可使其阴气复而阳不至外脱,守阴而留阳。
内经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吴瑭先生于《温病条辨》下焦篇五条所述,是根据《内经》,结合临床有所发挥,指出汗法伤津耗液之不当,下法而又不当,即不能有汗,也不能再下。病又到六七日不解,脉已出现躁盛不退之势,这是正邪交争已极,加减复脉汤滋阴扶正,扶正以敌邪,正胜则生矣。临床之中,多少高烧患者,反复发作,或持续经月,烧后出汗,汗后又烧,本来病情不重,认证清楚,用药得当,一般不过六七日痊愈。前医用汗,后医用下,反复汗下,造成不可治者,非病使然,实为医药杂投所致也。
下焦篇第二条,更谈了误用升散,脉见结代甚则两至,不但要服加减复脉汤,特别还指出“重与复脉”。不仅如此,还指出“虽有他证后治之”。所谓误用升散者,绝非辛凉,亦非甘寒,更非咸寒。按吴瑭先生之告诫,有必要联系到上焦篇第十六条,具体从用药上来讲,当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之类。吾辈医家当切记此。不可重蹈故辙,草菅人命。
伤寒少阴证用附子汤。《温病条辨》下焦第七条亦有与伤寒少阴“但欲寐”一点相同,但寒热之邪不同。缘为热耗真阴,津不上承,口燥咽干,舌赤苔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且系误用汗下之后。由是多少医家只寻伤寒,不明温病,而误把如此之加减复脉汤证以附子汤投之,其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下焦篇第八条,是总结了加减复脉的应用。当温热邪气深入下焦,或在少阴肾,或在厥阴肝,治法是相同的。正如鞠通先生自注所云:“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盖少阴藏精,厥阴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有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正说明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之故。
最后在下焦篇第十九条,重点淡到复脉汤热饮,虚甚加人参。说明下后邪欲溃,欲作战汗者,往往较之存阴得液蒸汗欲作战者为重。总之,加减复脉汤证,或因温病迁延日久,或因误治于汗下,或因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在临床上并不是得到救疗即可作安然之想,尚须注重食复、劳复,以及善后调理。这就更须医家临证细推了。
自仲景到鞠通,由《伤寒论》书成至《温病条辨》,在今天看来,吴瑭先生谨遵仲景之训、继承前贤奥旨,而能识仲景所开滋阴之径,并能有所阐发,特别是使加减复脉汤成为治疗温热病后期的一个良验方,也是经过实践考证而能为后人所公认。
3《温病条辨》食药析
食与药,功效异而物源同。食以止饥,药以去病,而其来源,均不出自然界动、植、矿等各物种。
(1)食药同源辨当今之世,多认为食与药异,药不可以作食而食亦难当药。众多之药不可以为食,乃以其性之偏而救病之偏,若多食当饭,非但其味不可取,且将以其偏而致人病。至于日食之物难以做药,则以其性味平和,多食可以果腹,若当药用,恐数钱之品殊难有大效。实则此系言其大概,若究其详,百药之中,颇不乏入食之品。而三餐之味,亦不少祛病之物。诸如桂皮、三萘可以入烹调,而元荽、羊肉亦均入汤剂。遥想往古之世,百姓山居野处,藜藿杂进,天下动植物何止千百万种,然已知者少,未识者多,总须辨识品尝,而后知酸苦甘咸,寒温补泻,有毒无毒。其可食者识其物后世以为食,能疗疾者明其性传之以为药,于是而有食与药之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实则古人这种实践过程的反映,“一日而遇七十毒”即是这一过程中历涉艰危的集中反映。此自非一岁一人,一族一世所能完成。而是我中华民族历若干世代之经验结晶,这从历代有关药品、食物的记载诸朝增加的现象可以为证。而山川广大,物候不一,故所用亦随地域而有别,所以东北居民高粱为其主食之一,“秫米”自难作药用;蜀地之人习嗜辛辣,椒、姜、附等常用以佐餐,而此等药品量小殊难奏效。此即食与药亦分亦不分的明证。翻阅《条辨》之中,鞠通翁以海参、鲍鱼入药,将上等宴席的海味奇珍拉来以为滋阴妙品;将鲜扁豆花、鲜荷叶边、丝瓜皮、鲜银花、鲜竹叶心、西瓜翠衣等诸般江南随处可得之品信手拈来,组成一轻清入络、去络中余邪的轻松灵巧的清络饮,其中荷叶、丝瓜皮等亦均可食。据此足证食与药本属同源,甚至本系一物,用于此为药,用于彼则为食了。
(2)食药例解《温病条辨》一书中所用为药之食物,为数不少,粗略统计有七十余种之多,包括谷类、果类、菜类、兽类、禽类、虫鱼类等诸多品系。应用范围亦很广。从温病初起,邪热伤津直至余邪不净,里邪不清,温邪久羁,正伤须复等各个方面,运用也甚为巧妙。如一物干鲜不同而效用亦有别,或一品之取用不同而入方亦各异。今于数部中试举一二,以观其眉目。
菜:菜部之中,药用者颇多。一物之部位不同,则效用不同。其干鲜不同,药性亦异。在《条辨》中菜部内要首推姜了。姜之入食早矣,《论语》即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可知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姜就是食中之要品,且很早又是重要、常用的药品了。《条辨》中姜的药用即有六种形式之多,如生姜辛温,北方习俗于冲冒寒风冷雨之后以姜糖冲沸水御寒以防中病;而桂枝汤善解肌表风寒之邪,其中之生姜亦取其辛温发散之性(虽温病初起用桂枝汤法后世多以为不妥)。二为温中之力,温中止呕为生姜常用之法,故姜有“呕家之圣药”的说法。如《条辨》中引用之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中生姜与半夏合用即取二物止呕之力;而民间于食蟹时喜用姜醋为佐,即借生姜暖胃之性以中和蟹肉之寒性,寒温相抵,食性冲和而不为害。三可甘温扶阳,如露姜饮一方中即以人参之甘与生姜之温合而扶助阳气。次如干姜之用,亦有数则,一取其辛热之性温中回阳,如理中汤中之干姜,即用姜以温脾胃、祛寒邪;二可以温中焦、逐湿痺,如椒附白通汤方之干姜;三用其与附子合而两温脾肾,如四逆汤中之附子干姜合用以复脉回阳;四取苦药合之而具辛开苦降之力,如苦辛寒法之加减泻心汤、苦辛通法之人参泻心汤等,均以姜之辛与它药之苦相伍,明此则辛开苦降之法不必局限于姜与芩连,遂可化而用之了。再如炮姜,其性辛温,一经炮制,辛窜之性大减,温热之性反增,于是成了一味守而不走、功专温里的药物。如加减理阴煎之炮姜,即用其温理脾阳之力,而人参石脂汤之炮姜,则意在固阳明失阖之胃家。于此可知炮姜之守,主在于中焦睥胃。更如以生姜捣取汁用,专在取其辛开之力,可以降逆,可以劫痰救急,如阳明湿温、气壅为哕之新制橘皮竹茹汤中之姜汁,阳明温病,下之不通用新加黄龙汤中之姜汁,都以宣降胃气为目的。这与古人以姜汁与童便和服,辛开阻闭之痰而救暴卒用法虽殊,而皆取其辛开之力是一致的。至于治噤口痢的肉苁蓉汤中之用炮姜炭,取其与人参合以扶胃肾;治饮邪久积之用控涎丹而以姜汤送服,其取姜汤之温化痰涎,辛散逆气,与外感之姜汤用意不同,可知姜之用法实属多样,妙在于尽其物性、巧用其力。明乎此则诸食之性尽多,而药用之途亦极广了。
果:果类入食,自毋庸议,果类入药,亦颇久远。而果类入药,其用多与食无大异,或取其某一特性,如山楂酸甘微温,消积化食,并能化瘀,独用可以治食积,与麦芽、神曲合用则效更好,习称三仙,临床极为常用,以山楂消肉积而神曲、麦芽消食积。民间习用山楂于煮肉之中,放少许使速烂,即其化肉积之证据。本品儿童喜食,孕妇害口时亦多思食,常人则畏其酸,老人更不敢问津,故价亦平贱,近来则报刊杂志对其颇多赞誉,谓为延年耐老之妙品,价格由是扶摇直上,已成果类之上品,此亦世风之变,物识之变所然。而古今之识见有异所致。此外亦有古今如一,历久不衰者,梨即如是。梨之种类繁多,口味偏甘偏酸不一,属水果中之大类,乃秋果之佳品。其性偏寒凉。古载一士人患病,求一名医诊后,告之病势已无药可疗,速回故里。上人于途中访一医人赵某,其言大同。但告之曰,有一法尚可一试,令其购当时市售之红肖梨二担,置马上,边行边食,夜宿时可将梨捣而取汁饮,不拘数量,尽食之。士人遵嘱而行,果然病除,后世遂有红肖梨可以解毒之传。今《条辨》内所用则以甜水梨(如鸭梨之类)为主。有用汁者,如五汁饮方,取梨汁之甘寒清润,生津止渴,与甘蔗、荸荠等诸汁和以愈温病伤津之证。此外尚有清宫汤、清燥汤等加减法中亦均有载,说明吴氏认为梨汁为清润生津止渴之妙品。而雪梨浆方则以甜水梨切片渍水饮,方中梨只一枚,而渍水之量则未所限制,旋饮旋添,浆愈淡则力亦愈薄,故后世有讥此方徒有虚名,并无实效。顾此方确实物轻力微,而加水无限量亦诚为一不足之处。但若用于伤津渴饮之轻证亦未尝不可,惟加水以适量为宜,若饮过数杯,即以易新梨则更好。再如杏仁汤方以梨皮入药,有润肺化痰之功(或以为梨肉化痰而梨皮止咳)。吴氏用梨,很有新意,可谓妙于用梨者。而先父生前亦尝于冬春之际以梨、荸荠、鲜茅根、鲜芦根、绿豆等共煮,令家人小儿等连汤服食,以御天时不正之气,防止感冒时邪,亦可属用梨之一妙法。
鱼:水产也。其中有专一药用者,如海马、海龙等;有主要做食用者,如对虾、鲍鱼等,虽主要入食,却并非绝不入药。如海参、鲍鱼皆是宴席上常备之滋补珍品,也入药饵之中,吴氏“专翕大生膏”方中即含此二味。鲍鱼入药,《内经·腹中论》载用于治血枯病,“帝曰:有病胸肋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用鲍鱼补肝利肠而采用饮汁的形式,《随息居饮食谱》对此曾解释说,体坚难化,体弱者饮汁为宜。而“专翕大生膏”主治温病久羁,伤及肝肾之阴者,阴分被戕,亦应届体弱之范畴,方中鲍鱼以熬膏的方法入药,同样避开了体坚难化的障碍,旨在补阴,故重在取味而不在取气。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不惮久熬,鲍鱼味咸走肾,性平善滋阴血,古人谓其辛臭,愈熬久则气去而味留,滋养之功乃愈著。方中用之以补养受伤之肝阴,滑利枯燥之肠道。海参之用义约略相同。海参滋养阴液之力极宏,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此处取其滋填而非用其壮阳治痿。
五、孔少华
孔少华,1937年生,孔伯华先生第五子。自幼聪慧,老来不乏机敏,是性情中人。他曾自述:早年因父亲身份地位显赫,家境富裕,三十年代家里就有两辆“奥斯汀”汽车,算是钟鸣鼎食的大家族。但他自己少年不知愁滋味,好在身为名医后裔,幼时常被父亲和老师用尺牍逼得背诵四书五经和习练书法,也算是国学殷实。及至1955年孔伯华先生逝世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到天津父亲故交名医王静斋之子王季儒师兄家继续学习,至1957年参加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又师从一代名医张菊人先生,奋发学习,苦诵《内经》、《温病》,将一本《本草》记得烂熟于心,从此入道为医。孔少华先生的才华和人品表现在国学殷实,尽握中医中药之精髓,且勇于实践,师古而不泥古,不计名利报酬,乐善好施。这让许多认识他的人,因他的博学、业精和豁达,顿生敬意。
几十年来,孔少华先生的医术得到了病家的高度评价。许多人是在告医无门的境况下,经人介绍才得以求医于他的,结果多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尤其是针对温热疾病,诸如高热不退、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等急性症候,往往一药而愈,令人折服。以致病人与他日后成为朋友的不在少数。孔少华先生说自己是相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医者。由于他的医术和人品,他被中央军委保健局聘为顾问,与陈云同志、肖劲光同志、陆定一同志、崔月犁同志多有往来。尤其肖劲光大将同是中医世家出身,对中医中药很有见地,更是与孔少华先生有很长时期的忘年之交。孔少华先生说,他的一生其实是辛苦的。他相信,“良医”与“良相”的前生今世并无不同,都以医病治世为天职。
孔少华先生不负祖训,堪为“学有所成”,“术有专攻”之典范,他曾说,“辨证”与“辨症”,看似一者为表,一者为里,反映的思想则是思想方法的原则区别。孔少华先生在吸收古人学术及家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温病(发热、肺炎等传染性疾病)治疗体系。他认为治疗温病必须参考“五运六气”学说,今天的自然气候与古时已有明显不同,气候的变化与抗菌素的滥用,使病邪产生变异,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今天的温病与古时又不同。《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营养过剩,而锻炼和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使人们的体质气虚血虚者少见,而阴虚湿热者为多,若感邪而发温病,往往热又常见阴虚夹湿。因此,在治疗上,对风湿者,往往以辛、凉、轻、平之剂同用;对暑湿者,主以芳化清透;对阴虚者,主以滋阴透热,清热不忘滋阴,滋阴不忘化湿,三法互渗,化裁成方,因人施用,堪称京城一绝。一生救人无数,闻名全国。
(一)医论
1论温病与杂病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临床中不仅可以应用于热性病的治疗,也均可有效指导各种内科杂症的治疗。伤寒学派善用古方,也称经方派;温病学派喜用凉药,故也称时方派;两个学说一热一寒,似乎互相矛盾,但实质是一脉相承,互相补充。其实这正是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和创新之体现。所以,无论经方、时方,只要方与证合,即可大胆放手使用,不必拘泥,但临床上须随证加减,灵活掌握,以辨证论治为第一要旨。
孔少华先生自幼随父学医,览轩、岐、仲景之书,勤读《素问》、《灵枢》,明辨《伤寒》之论理、《金匮》之成方,苦忆《温病条辨》之文章,几十年临证中,细心推求病之所在,因时因地,辨证施治,灵活用药,于危急险要之证,应手而愈者甚多,诚信徐大椿之用药如用兵之妙。以下就个人临床体会及用药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医案部分遥相呼应,便于掌握。
孔少华先生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疾病用经方能治,用时方也能治,但多以时方为稳妥有效。这是因为什么呢?他以为:这跟现代人的体质与疾病谱有关。现代人阴虚湿热者多而阳虚者少,原因诸多。尽管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的保障增强,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饮食方面,现代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热;二为情志原因,现代人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三是睡眠时间短,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寐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是最好的休息,故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在人们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故阴分易伤;四是房事不节,纵欲伤精而为阴虚火旺,此即《内经》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现在中老年患者占了很大比重,这一部分人肝肾阴虚的尤多。因此综观现代人的体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实热或湿热,而中老年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故治疗中注重清热化湿与滋阴,疗效会显著增加,而这往往是后世温病学派的特长。经方药偏温燥,虽然在方证相对时效如桴鼓,但对有内热或阴分不足者会产生诸多不适,而且更易伤阴。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古方不治今病的原因。
孔伯华先生在温病和杂病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孔少华先生在继承其学术基础上针对当今实际情况有所发挥,概括如下:
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
外感病伤寒者少,温病者多,且伏邪温病较常见。伏邪的本质是阴虚内热或兼湿邪。
因内热阴虚者且多兼湿邪,故外感病感邪后化热较快。治疗上要注重及时清热并兼顾养阴利湿。
治疗内伤病也常以温病伏邪学说为指导,注重滋阴化湿,立“滋潜渗化和调方”,临床许多病都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总结临床上常见疾病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外感病,病位常在上焦,多为肺热,兼见中下两焦之病。
第二类为内伤病,中焦痰湿为患,兼及上焦,常见脾胃病及心脏病。
第三类为内伤病之阴虚肝热脾湿,病位以下焦为主,兼及中上两焦。
针对此三类病症,临床中常以三条主线来论治。简述如下。
(1)外感病证第一条主线是针对上焦之外感病。今天的外感病多以风温为主,风寒者极为少见,且今人内热者多,化热迅速,故风温为病,初起在卫分时间甚短,多很快转为卫气同病,故余治疗风温往往辛凉轻剂、平剂、重剂一起用,即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一起用,辛凉解表与清里同施,常能取到药进热退之功。又因为今人阴虚湿热者多,且热病易伤阴,故在清热疏表的同时,常加利湿与滋阴之品,如滑石块、鲜石斛之类。一般风温常用方如下。
生石膏30克(先煎),生知母,薄荷叶5克,地骨皮1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
金银藤30克,青连翘10克,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
条黄芩10克,鲜苇根30克,滑石块15克。
此方中薄荷叶、霜桑叶、杭菊花、全蝉衣辛凉解表,金银花、金银藤、青连翘清热解毒;生石膏、知母、黄芩、鲜苇根清气分之热。其中薄荷叶与地骨皮合用,解表退热效果极佳,解表同时又兼有护阴之功,临床观察并无敛邪之弊;全蝉衣、大青叶合用利咽止痛效果很好。诸药配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退热效果甚佳。里热未起者减生石膏;肢体酸痛者,加嫩桑枝30克。里热盛或有郁闭之象者加羚羊镑15克先煎,紫雪一支冲服;胃阴不足者加鲜石斛30克。临床上体会大多数外感热病初起皆是属于此种类型。
若邪热逆传心包,高热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一丸、九节菖蒲15克。
此方为解表清里之剂,应用时须注意生石膏一味。外感初起时,若热仍在表,尚未入气分者,宜减之;平素胃弱者,应慎用;脉浮大中空者,为里虚,不可用,当用甘温除热之品。但临床所见,外感入里化热者为多,大多数情况都属于生石膏应用范围。有医生认为生石膏为大寒之品,应用时非常谨慎,其实生石膏味辛性微寒,质重气轻,既能解表发汗,又能清气泄火,一般确属热证,无论外感内伤,只要不是气血虚弱,或湿遏热伏者,但用无妨,取效甚捷。关于生石膏的应用,孔伯华先生在其《石膏药性辨》中论之甚详。
需要说明的是,外感热病以温病为主,纯粹伤寒极为少见,大多数均为风温,余临床概以上方加减,若系确属寒邪束表,也往往化热甚速,故临床也以上方加减,酌加荆芥、豆豉、防风等辛温药,酌减生石膏、黄芩等清里药,但孔少华先生认为此种情况很少见。这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另外,夏秋之际,暑湿偏盛,此时的外感热病常伴有吐泻中满、周身困顿等湿浊阻于中焦之证,对此类外感热病,以藿香正气、三仁汤之类加减,常用方如下。
藿香梗10克,紫苏叶5克,大腹皮10克,薄荷叶5克,
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条黄芩10克,川黄连5克,
滑石块15克,白通草5克,杏仁泥10克,白豆蔻5克,
生薏苡仁30克,茅苇根各15克,法半夏10克,霜桑叶10克,
杭菊花10克。
此方以藿梗、苏叶、白蔻、法半夏、大腹皮芳香化浊,和胃化湿;滑石、通草生薏仁淡渗清利;黄连厚肠止泻;配以桑、菊、薄、银翘之清解,共奏化湿和胃、辛凉退热之功。
还有一种阴虚低热,症见午后或入夜潮热,多为素体阴虚而受外感,或热病迁延日久伤阴所致,以青蒿鳖甲汤加减。
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
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薄荷5克,桑叶10克,
杭菊花10克,银柴胡1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
尚有一种阴虚与湿热交织在一起的低热往往比较缠绵难愈,症见午后潮热,舌苔黄腻,以青蒿鳖甲汤合三仁汤加减。
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
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杏仁泥10克,白豆蔻5克,
生薏苡仁30克,鲜茅苇根各3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
滑石块15克。
其他尚有邪伏募原之发热,以达源饮加减。
以上是临床门诊常见之外感病的论治。临床体会外感热病风温者十之七八,湿热者十之二三,阴虚者也时有所见。治疗绝大多数以温病学说论治,颇为应手。当然,温病失治或治疗不当,由表及里,变证很多,当依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前人论治甚详,此不赘述。
(2)内伤病症脾湿为患第二条主线是针对中焦脾湿为患。孔少华先生认为当今社会条件下脾阳虚、脾气虚的患者比较少见,而主要矛盾是肝胃不和,脾失健运,湿阻中焦不化,升降失常,湿邪弥漫,进而导致各种疾病。治疗当以运脾化湿、和胃通降为主,稍佐舒肝之品。基本方如下。
橘子络核各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布包),法半夏10克,
云茯苓30克,炒枳壳10克,六神曲10克,白豆蔻5克(打),
香附米10克,滑石块15克,霍石斛30克,全瓜蒌30克,
莱菔子10克。
方中取二陈汤燥湿化痰之意,二陈汤中常以橘子络、核代替橘子皮,以增强理气通络之力,并常加旋覆花、生赭石以降逆;炒枳壳、全瓜蒌、莱菔子、大腹皮等下气通腑;六神曲、白豆蔻和胃消食;霍石斛以养胃阴。舒肝不用柴胡,以防其竭肝阴,而用香附、郁金;又常见肝经阴分不足,阳分有余,则喜用生牡蛎、生石决明等咸寒滋潜之品,配以旋覆花、生赭石以滋潜柔肝;肝胆湿热者加海金砂、鸡内金以清利肝胆。
此方加减可治疗各种脾胃疾病,怪病皆由痰作祟,痰湿不化,随气血流布全身,变症百出,皆可以此方加减。
中焦之痰湿郁结,常累及上下两焦,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咳嗽痰多者余常伍以二陈汤,健脾燥湿化痰,效果甚佳。
痰湿阻于胸络,日久易生胸痹之症,因此临床常以温胆汤化痰通络加减,基本方如下。
橘子核络各15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炙甘草3克,
炒枳壳10克,全瓜蒌30克,青竹茹15克,香附米10克,
紫苏梗5克,桑寄生30克,六神曲10克,霍石斛30克,
滑石块15克,血琥珀5克(同煎)。
余体会此方中法半夏为燥湿化痰之主药,能振奋胸中阳气,具有强心作用,临床体会,此方治疗痰湿阻络之胸闷、胸痛疗效甚佳。心气阴两虚者加生脉饮:南北沙参各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重者以西洋参5克代替沙参。
可以看出,孔少华先生在治疗心脏病时一般不用活血温通之法,此方与中焦脾胃方相近,故归为一类。
(3)内伤病之阴虚肝热脾湿第三条主线是针对今人阴虚肝热脾湿而设。侧重在中下两焦。
阴虚肝热脾湿,是今人常见的三个体质倾向,也是致病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纠缠在一起发病,错综复杂,虽症状百出,而其理则一。
先说阴虚,此阴虚主要是指肝肾阴虚,肾主水,主阴,为先天之本;肝主血,为肾之子。乙癸同源,肝肾一体,为一身阴血之本。今人诚如《内经》所云“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多有伤阴之患,“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其他如五志化火,湿热内蕴等皆易伤阴。今人寿命增长,中老年人肝肾阴虚者更为常见。
再说肝热,肝气主疏泄条达,为一身气机之枢纽,可以说百病皆与肝失疏泄有关,而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气之疏泄功能是以肝肾之阴血充盈为基础的,故欲使肝气疏泄条达,必先以顾护肝肾阴分为本,前述今人肝肾阴虚者多,阴虚必生肝热,此即前人所说之相火为病,又因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此皆易引起肝气不疏之患,合于今人阴虚肝热之体,患病则或为肝阳上亢,或为肝火上炎,或为肝气横逆,临床表现甚多,故临床治病以调肝为要。
再说脾湿,今人脾湿者多,一因为肝气不疏,木犯脾土,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所致;更多的是因为今天生活条件提高,食品极大丰富,人们只为饱口腹之欲,暴饮暴食,而运动反而减少,使摄入多于需要,超过人体运化能力,又排不出去,即是脾湿。所以许多病是吃出来的,今天常见之富贵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与饮食直接相关。湿聚成痰,流注全身,变症百出。“怪病皆有痰作祟”,今人湿热为病者十之八九,故孔少华先生临床喜用清利湿热化痰之法。
综上所述,阴虚、肝热、脾湿为今人三大致病因素,常合而为病,孔少华先生将温病伏邪学说引入内科,注重中下两焦,立“滋潜渗化和调方”,注重滋阴清热化湿,每收良好效果,其方如下。
生牡蛎1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布包),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川牛膝15克,滑石块5克,
橘子核络各15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霍石斛30克,
血琥珀5克(先煎)。
此方着力于中下两焦。其中生牡蛎、生石决明咸寒入下焦,滋阴平肝潜阳;生赭石、旋覆花镇肝降胃,四药相配,滋潜柔肝降逆,旋覆花不惟下气,亦有行水消痰之功。桑寄生与橘子络相伍平补肝肾而通经络,炒知柏滋水降火,与橘子核相伍可开下焦气化而行水,川牛膝引气血与诸药下行活血利水,滑石块清热利湿、琥珀取其活血安神兼有利水通淋之功。橘子络核、法半夏、云茯苓运脾化痰湿,佐以霍石斛养护胃阴,诸药配合,在固护中下两焦之阴的基础上抑肝降胃,运脾化痰,渗化湿热,滋阴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阴,使一身湿热从小便而出,从而身轻神爽。
此方运用极为广泛,加减可以治疗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肝病、肾病、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多种肿瘤等。
如肝阳上亢者加霜桑叶、杭菊花、白蒺藜、白僵蚕;中风加九节菖蒲、川郁金、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肝胆火旺者加胆草炭、焦栀子;肝气不疏加香附米、川郁金;肝胆湿热郁结者加生鳖甲、绵茵陈、川郁金、酒芩、青连翘、赤小豆;湿热下注,小便不利、水肿者加南石苇、海金砂、川萆薢、车前子、瞿麦、扁蓄;消渴之肝肾阴虚者加鲜生地、黑玄参、山萸肉、北沙参、五味子;属胃热者加生石膏;妇科气血不调者加橘核、香附、桃仁、丹参等理气活血;湿热黄白带者加川萆薢、生薏苡仁、鸡冠花等渗利;血热尿血便血者加鲜茅根、生地榆、血余炭;癓瘕积聚者加浙贝母、夏枯草、山慈姑、炙鳖甲等软坚散结。总之,今人阴虚肝热脾湿者甚多,凡见此类疾病皆可以此方加减。
以上是孔少华先生治疗常见疾病的基本思路,以此为基础辨证施治、随证化裁,治疗一般常见疾病皆能取得较好疗效。
又孔少华先生认为今人气虚阳虚者少,阴虚湿热者多,故余临证时一般慎温补,以防助热敛邪之患。
2从伏邪论治温病
温病的伏邪理论是历代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临床实践中,随着对疾病和人体体质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起来的。
《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篇》说:“凡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这些是温病最早的记载。《难经·五十八难》所云“伤寒有五”之“湿温”、“热病”、“温病”皆属于温病的范围,《伤寒论》也有一些对温病的明确论述,但论述较少,治疗手段也较单纯,如《伤寒论》中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治疗上也只有白虎承气阳明清下之法,而风温初起及热入心包等证均未论及。而且仲景也认识到温病治疗不当会出现许多坏病,如“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金元刘完素首倡“火热论”,提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症”的理论,立双解散、通圣散等解表清里之剂,主张用凉药治疗热病。至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已经认识到某些热病是传染病,首创“戾气学说”,提出“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其创制的“达原饮”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至清代,在叶天士、吴瑭、王孟英等人的努力下,温病学说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完整理论体系。
温病学说中又有伏气与新感之说。
新感温病侧重于温病发生的外因——温邪的存在,和单纯温邪侵袭人体后的发病规律。而伏邪温病研究的是易于发生温病的内因——体内因素,其要点有二,一是易于发生温病的体质,二是所伏之邪。
新感温病首先肯定了温邪的存在及感而即发的特点,其发病规律是按照卫气营血和三焦的传变顺序,一般初起较轻,由表及里,逐渐加重。而伏邪温病的发病特点是由于伏邪的存在,当感受温邪的侵袭后,热势往往由里及表或由里及里,一般初起即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气分热盛,甚至气血两燔,逆传心包之证。
伏邪学说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晋·王叔和《伤寒序例》中据此立论:“冬令严寒杀厉之气,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首先提出了温病的伏邪学说。历代医家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各自提出自己的认识,使得伏邪学说不断丰富和发展。
伏邪具体是什么,王叔和说是伏寒;王肯堂提出伏暑;吴又可认为是戾气感染;何廉臣认为是伏火。也有人认为,邪是泛指各种邪气,包括六淫邪气及疫疠之气,体内各种病理产物如瘀血、痰饮等也属伏邪的范围。
邪伏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叔和认为邪伏肌肤;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柳宝诒则认为邪伏少阴;雷少逸认为劳力表虚者邪伏肌肤,肾精内亏者邪伏少阴;俞根初认为初证为湿热内蕴者发于募原,初证为郁热伤阴者发于少阴。
伏邪温病的发病有“伏邪自发”与“新感引动伏邪”之说。
以上诸说都是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的,但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流行的病种不同,人群的体质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可以理解的。研究伏邪的意义在于指导今天的临床,不必拘泥前人之说。孔伯华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略述如下。
相对于新感学说,伏邪学说侧重的是研究人体易于感受温邪的体内因素。《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说明之所以容易病温,是因为精不藏之故。精者,肾精也,阴精也,阴精之不藏,必生内热。清·邵新甫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重在冬不藏精也。盖烦劳多欲之人,阴精久耗,入春则里气大泄,木火内燃,阳强无制,燎原之势,直从里发。”孔伯华先生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今人的体质确如朱丹溪所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常因热火相加之体而生热火相加之病,由此可见,阴虚内热是伏邪温病的体质因素。孔伯华先生在临床中还发现兼有湿热的患者也极多,于是阴虚火热之体或再兼加湿邪,就形成了一种“郁热伏气”,一遇温邪,则易引发伏气温病,故孔伯华先生在其《论外感温热病因》中提出:“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是以内因之郁热伏气乃外感温热病发病之本也。”对于伏邪温病的发病及治疗,孔伯华先生又说:“盖因郁热伏气轻者,则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时病邪在表,投以辛凉解表之轻剂即可迎刃而解。若郁热伏邪气盛,或初感解之未当,及误治误补使邪内陷者,即可逆传心包,此时病已入里,投以辛凉驱邪之重剂即可效如桴鼓。若邪为湿固,热深厥深者,临证中反见阴象,此热极似寒之假寒也,倘辨证不清,误用热药,必使立毙,然则只设凉化寒凝之品,不惟温热不得解,反使邪愈加闭固,轻则废,重则不治,此时必施以辛凉清热,渗化湿邪之法,佐芳香辛散之味,以攘开其湿邪外围,不使湿热相搏而直捣其巢穴,则固邪易解,热退厥除,病可瘥也。”由此可见,孔伯华先生的伏邪温病说是先有郁热伏气,后有温引发的“新感引动伏邪”说。而他所说的“郁热伏气”即是阴虚内热或兼有湿热。温病发病之轻重主要原因是此郁热伏气之轻重。
基于以上伏邪温病的认识,孔伯华先生在治疗上亦极具特点,疗效卓著,试略述其治疗要点。对于伏邪轻者,发病亦轻,清疏肺卫之桑菊、银翘加减足矣。若伏邪重者,发病亦重,常热自里发,由里出表,甚至由里入里,初起即见气分之病,甚至牵营动血,若挟湿不重,以内热为主者,往往一开始即重用清里达表之剂,在发病初期即投生石膏、黄芩、栀子、川连、胆草、莲子心、生知柏、紫雪丹等重剂清涤里热方药,配合桑菊饮、银翘散、甘露消毒丹等轻清宣泄,清里透表同施,其热易退;清热同时不忘护阴,故常配伍鲜生地、鲜石斛护卫肾阴胃液;发颐、大头瘟、咽喉肿痛者,必用六神丸或梅花点舌丹以消肿解毒止痛;一见壮热神昏,即投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涤热透邪,谨防热极动风,劫阴耗液而致痉厥闭脱之变。若湿邪偏盛者,则必在辛凉清热的同时兼用滑石、通草等以淡渗;藿香、佩兰、荷叶等以芳透,无汗恶寒身痛者,可略佐苏合香丸以辛通芳开,使热随湿解,以免凉遏之弊。先父治疗温病可谓有胆有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早年曾与同行运用中医温病学说治疗鼠疫霍乱等皆性传染病,取得良好效果,活人甚众。
这种阴虚湿热的伏邪,不仅是引发温热的重要原因,也是内伤杂病的重要原因,许多疾病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尤其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孔少华先生在数十年临床中,深刻体会到今人体质阴虚者多,其中尤以肝肾阴虚者为多见,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一虚,诸阴皆虚。阴虚则相火内动,则为肝热;今人生活水平提高,嗜食膏粱厚味而易生湿热,因而相当部分病人的体质都是阴虚肝热脾湿之体,所生之病是阴虚肝热脾湿之病,故对这些病人立一滋潜渗化和调方(见前),滋阴凉肝与清利湿热同施,随症加减,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二)医案
1风温感冒
临床所见发热,最常见的是外感风温发热,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冬春多见,儿童尤为常见。其症见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浊黄涕,咽部红肿而痛,咳嗽,黄痰,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滑而数。证属外感风温,表里俱热,治疗当以辛凉清解为主,桑菊银翘汤加减。
基本方: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青连翘10克,薄荷叶5克,
鲜苇根各30克,地骨皮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
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条黄芩10克。
方解:方中桑叶、菊花疏表散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叶与地骨皮相伍,辛凉疏散与清热益阴同施,辛散而护阴;蝉衣辛凉透表,专走咽喉,与大青叶配伍,治疗咽喉肿痛效果甚佳;黄芩入上焦清肺热;鲜苇根清气分之热,中空又有疏透之功,甘润又可益阴,为治疗温热病之佳品。此方加减可以治疗外感风温引起的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中耳炎等,临床效果甚佳。
加减法:内热盛者,加生石膏30克、生知母10克,即为桑菊、银翘、白虎同用,解表清里同施。孔少华先生认为今人内热较盛,故外感风温常常热象较重,即使感寒,也往往化热,成表里俱热之势,故每以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同用,解表与清里同施,退热甚速。但临床也须注意,对于感冒初起,邪在皮毛,内热未起者,当以汗解,不可过早使用寒凉。壮热不恶寒,热度较高,加羚羊粉12克(分冲)、紫雪2支(分冲);周身紧束疼痛者加嫩桑枝30克、秦艽10克;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青连翘10克、嫩桑枝30克解毒通络可以治疗外感引起的周身紧束不适,热痹关节疼痛用之亦良;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花10克;鼻流清涕、恶寒者加荆芥6克、淡豆豉10克;咽喉肿痛较甚者,加板蓝根10克、蒲公英30克;咳嗽者加杏仁泥10克、桑白皮10克;痰多者加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橘子皮10克、法半夏10克、全瓜蒌30克;小便短赤者,加生知柏各10克、滑石块15克;中气不足,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15克或南北沙参各15克,取白虎加人参汤之意,以扶正清解。
孔少华先生认为北京地区纯风寒感冒者较为少见,因为今人体质内热者多,故即使初起感冒风寒,也极易化热,儿童感冒尤其如此,若仍有恶寒、无汗、身痛等,属于表寒里热证者,治疗仍当以辛凉清解为主,可在辛凉清解方中稍加辛温之品,如荆芥、豆豉、紫苏叶、辛夷花等。
① 董某,男,59岁,1983年02月28日。
内热外感,咽痛鼻塞,身冷乏力,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解。
生石膏30克(先煎),杏仁泥10克,板蓝根15克,生知柏各10克,
大青叶10克,全蝉衣10克,金银花10克,青连翘1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滑石块15克,橘络20克,
条黄芩10克,全瓜蒌30克,苇根15克。
三剂
按:内热外感,孔少华先生常以桑菊、银翘、白虎合方加减,咽痛者,加蝉衣、大青叶,甚者加板蓝根。
② 周某,女,75岁,2001年1月7日。
内热外感,解之不当致邪内恋,口苦且干,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化和解。
鲜茅苇根各30克,条黄芩10克,淡豆豉10克,炒知柏各10克,
栀子炭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鲜生地30克,
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鲜石斛30克,滑石块15克,
青连翘10克,荷叶10克,全瓜蒌30克。
三剂
按:内热外感,阴分不足,在清透基础上常加鲜石斛、肥玉竹、天花粉,养胃阴而不滋腻。
③ 张某,女,70岁,1984年1月7日。
初期湿热过盛,发为口腔“天疱疮”,经西医予以“激素”疗法,致湿邪入络,刻下胸膺疼痛颇剧,大便数日未下,时或咳嗽,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渗达络。
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石膏30克,黛蛤粉15克,(布包),炒知柏各10克,
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忍冬藤30克,嫩桑枝30克,川牛膝15克,
青连翘10克,生薏苡仁30克,晚蚕砂15克,滑石块15克,
炒枳壳10克,法半夏10克,全瓜蒌30克,云苓皮30克,
川萆薢15克。
三剂
④ 关某,女,63岁,1980年5月8日。
前方晋后,面部红肿见消,然湿毒尚未靖,且时有复发象,再依原议增减。
生石膏30克(先煎),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生知柏各10克,
黄连面5克(同煎),条黄芩10克,白僵蚕10克,全蝉衣10克,
大青叶10克,蒲公英30克,全瓜蒌30克,滑石块15克,
杏仁泥10克,白茅根15克,薄荷叶5克,炒栀子10克。
三剂
按:肝胃两阳并盛挟湿毒上攻,故以生石膏伍以生石决明、生赭石、旋覆花清降肝胃,以蚕砂、半夏、苓皮、萆薢、滑石渗化湿邪,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解毒。
⑤ 沈某,女,39岁,1984年1月11日。
内热兼感时邪,咽疼身冷,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解。
生石膏30克,板蓝根15克,大青叶10克,生知柏各1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全瓜蒌30克,茅苇根各15克,
炒栀子10克,全蝉衣10克,金银花10克,滑石块15克,
元明粉3克,青连翘10克,羚羊粉05克。
三剂
⑥ 张某,女,48岁,1987年5月5日。
外感解之不当,高烧一周未退,头痛恶心,时或身冷,宜以清疏芳解。
生石膏30克,薄荷叶5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
白僵蚕10克,全蝉衣10克,瓜蒌仁15克,滑石块15克
条黄芩10克,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青连翘10克,
青竹茹15克,茅苇根各15克,紫雪2瓶(分冲)。
三剂
按:郁热重者,以紫雪散里清外透。
⑦ 何某,女,27岁,1989年5月9日。
手术后感冒,白细胞增高,宜以清化内消。
生薏苡仁30克,金银花20克,青连翘10克,生知柏各10克,
蒲公英30克,紫地丁10克,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
白茅根15克,条黄芩10克,川黄连5克,滑石块15克,
杭菊花10克,西黄丸1瓶(分吞)。
五剂
按:术后后感冒,以西黄丸合银、翘、公英、地丁,解毒散瘀,以防走黄内陷。
2暑湿感冒
夏季暑湿之邪重,人出汗多,毛窍舒张,如果贪凉露宿或喜用风扇、空调等,风寒、暑湿之邪会乘虚而入引起感冒。暑湿感冒的主要表现有:发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黏,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不爽,或腹泻,口中黏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其证多为表有寒湿而内有湿热,孔少华先生常以藿香正气散、银菊散、香连丸、六一散加减以芳化清解。
基本方:藿香10克,紫苏叶5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
金银花15克,杭菊花10克,广木香5克,川黄连5克,
大腹皮10克,六一散15克。
方解:方中藿香、紫苏芳香和胃化浊,兼散寒邪;法半夏、云茯苓化湿和胃;金银花、杭菊花解毒散邪;广木香、川黄连理气解毒、厚肠止泻;大腹皮导滞,六一散清利湿热。诸药合用,芳香化浊,解毒止泻,对于湿浊中阻,寒热错杂之暑湿感冒效果甚佳。此方在应用时应辨寒湿与湿热何者为重,寒湿重者当以藿香正气为主,湿热重者当以香连丸、银菊散为主,甚者可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① 雪某,女,21岁,2001年7月10日。
暑热挟湿,头晕伴有恶心,月经正常,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滋渗化和调。
鲜藿佩各20克,紫苏叶5克,云茯苓30克,大腹皮10克,
橘子络核各15克,法半夏10克,青竹茹15克,鲜茅苇根各30克,
香附米10克,杭菊花10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
荷叶10克,白蔻5克。
三剂
② 张某,男,38岁,2001年7月25日。
暑热挟湿,头痛恶心,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宜清暑和调。
鲜藿香20克,紫苏叶5克,大腹皮15克,云茯苓30克,
橘子络15克,法半夏10克,青竹茹15克,鲜生地30克,
鲜茅苇根各3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滑石块15克,
白蔻5克,荷叶10克,鲜石斛30克。
三剂
③ 赵某,男,32岁,2001年7月24日。
暑热挟湿,精力困顿,舌苔白,脉象弦滑,宜清暑渗化和调。
鲜藿香2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橘子络核各15克,法半夏10克,
云茯苓30克,生薏苡仁30克,青竹茹15克,炙甘草3克,
炒枳壳10克,全瓜蒌30克,六神曲10克,滑石块15克,
白蔻5克,鲜生地30克,鲜石斛30克,荷叶10克,鲜苇根30克。
五剂
3慢性肝炎、肝硬化
慢性肝炎或者是由急性黄疸性肝炎失治演变而成,或者是感染乙肝病毒发作而成,治疗不当或失治,一少部分会演变成肝硬化、肝癌。本病虽然缠绵难愈,但针对性的治疗,还是有明显疗效的,起到了延缓病情的作用。甚至部分病人可以完全控制住病情。
孔少华先生对于慢性肝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认为,肝脏气血俱厚,体阴而用阳。体阴者,肝藏血,乙癸同源,肾水滋生肝木,故以阴为本,今人体质多肝肾阴虚,且肝病湿热化火,易伤肝阴,故治肝病必须要注重养护肝阴。用阳者,是指肝气的条达功能。肝气是脾胃气机升降的调控者,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肝气对肺气的宣发肃降,心神的安宁,也都有直接的影响,情绪的变化也直接影响肝气的运行,肝病必有肝气郁滞,故治疗上首先要疏理肝气。肝气郁滞必然会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脾运失常,必生脾湿,脾湿停滞,反过来又会影响肝气的条达。这样就会形成气郁湿阻之证,气滞湿阻日久,必然化热,而成肝胆湿热之证。气郁湿阻日久,必生血瘀痰结,则成癥瘕。气滞湿阻痰结,气化不利,则形成水停,而为腹水。
综上所述,孔少华先生认为肝病的病机常有以下几方面:阴虚、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湿热、血瘀、痰凝、水停等。针对以上病机,他认为肝病的治疗应该以疏肝理气、解毒养阴、健脾化湿、软坚化瘀等法综合治疗,则临床疗效颇佳。
基本方:生牡蛎生鳖甲各15克(先煎),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绵茵陈30克,炒知柏各10克,川郁金10克,焦麦芽30克,
条黄芩10克,川牛膝15克,青连翘10克,炒枳壳10克,
莱菔子10克,滑石块15克,霍石斛30克,赤小豆30克。
方解:生牡蛎、生鳖甲咸寒益阴入下焦,养肝体而软坚散结,此二药是孔少华先生治疗下焦阴虚的常用药,对于一般肝病如乙肝,也早期应用,可防止其他疏肝芳燥药物伤阴之弊,且有预防肝硬化的形成,对于肝硬化者,此二品更是软坚散结的主药。生赭石、旋覆花镇肝降胃的常用药对,其中生赭石入肝经血分,有养肝血潜阳的作用,旋覆花有下气、散结、行水之功,对肝病之气滞、湿阻、水停有良效。绵茵陈、川郁金、焦麦芽是孔少华先生舒理肝气的常用药组,茵陈清利肝胆湿热,川郁金理气活血、焦麦芽重用疏肝理气的效果甚佳,三药配伍,肝经之气滞血瘀湿停均得运行,照顾周全。肝经气血湿之停滞,常影响胃气的正常和降,早期属于实证气之腹胀者多,当加炒枳壳、莱菔子以降气消胀,亦常见肝木郁而克伤脾胃者,此则“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宜加党参、茯苓、炒白术、生黄芪、砂仁等药以实脾。肝胆湿热者多,故常加酒芩、青连翘、赤小豆以配合茵陈清利肝胆湿热,炒知柏、川牛膝、滑石块入下焦引湿热下行。肝脾肿大者,体质较强,可酌加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炒二丑各5克配合生牡蛎、生鳖甲等活血软坚。正气不足者,虽有瘀血之证,但孔少华先生对于活血药用之较慎,常以益气扶正之品佐之,以防消化道出血。此方在养阴的基础上理气化湿、解毒散结,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属于阴虚肝热脾湿为患者,多有良效。甚至以此方加减治疗肝癌也有一定效果。
加减法:肝区疼痛者酌加香附米10克、小青皮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玳玳花10克、玫瑰花10克、佛手10克、广木香5克等二三味;黄疸者或伴有胁痛加海金砂15克、鸡内金15克、金钱草30克;大便不通可加全瓜蒌30克、川厚朴10克、焦槟榔10克、火麻仁、酒川军;脾湿较盛者加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肝热较盛,加焦栀子10克、羚羊镑15克;转氨酶高者可加熟军5克;肝肿瘤者可酌加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脾虚者加炒白术10克、或焦白术10克;湿热中阻加藿香10克、法半夏10克、川黄连5克、淡吴萸1克;气虚者加生黄芪15克~30克;肝阴不足者加鲜生地30克、鲜石斛30克、耳环石斛10克、杭白芍10克、老黄精15克;肝性脑病者加辰砂3克、生磁石20克、菖蒲根15克、白蒺藜10克、羚羊镑15克、抽葫芦15克、冬瓜仁30克;腹水者加五皮饮,云苓皮30克、大腹皮10克、桑白皮10克、干姜皮6克、橘子皮10克、橘子络15克,或加水红花子15克、抽葫芦15克、冬瓜仁30克、车前子30克、瞿麦10克、萹蓄10克、炒二丑5克等;下焦气化不行者,加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或加沉香面5克(布包同煎);肝脉寒凝者加淡吴萸10克。肝硬化、脾大者,正气不虚可加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炒二丑各5克。
① 徐某,女,62岁,1983年9月29日。
阴虚肝热,气机不畅,右胁胀疼,精力困顿,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滋抑化和调。
绵茵陈30克,炒栀子10克,川郁金10克,生知柏各10克,
莱菔子10克,炒枳壳10克,赤小豆30克,青连翘10克,
云苓皮30克,焦麦芽30克,焦白芍10克,滑石块12克,
黄精15克,川楝子10克,橘络8克。
五剂
按:肝炎常以茵陈蒿汤加减,疏肝用郁金、焦麦芽,清热用栀子、酒芩、连翘,利湿以知柏、滑石,并常加枳壳、莱菔子以下气畅腹。
② 张某,男,47岁,1989年4月10日。
“肝病”已廿载,劳累则低烧,宜以清滋和调。
生牡蛎15克,鳖甲25克,绵茵陈30克,炒知柏各10克,
川郁金10克,黄芩10克,莱菔子10克,赤小豆30克,
青连翘10克,炒枳壳10克,云苓皮30克,滑石块15克,
川石斛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焦麦芽30克,
香附米10克。
七剂
按:低热阴伤,生牡蛎、生鳖甲滋阴退热。
③ 董某,男,42岁,1984年1月9日。
连晋清滋咸软化瘀之剂,痞块渐减小,再依原议稍事出入。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鳖甲10克(先煎),生赭石12克,
旋覆花12克(先煎),炒黄柏10克,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
炒二丑各5克,炒枳实10克,绵茵陈30克,川郁金10克,
焦麦芽30克,滑石块15克,云苓皮30克,条黄芩10克,
沉香面2克(分冲)。
三剂
按:生牡蛎、生鳖甲养肝阴且能软坚散结,对肝硬化最适宜。肝脾增大可以三棱、莪术、炒二丑化瘀散结,但胃底食道静脉曲张明显者慎用,以防大出血。
④ 舒某,男,83岁,1984年1月6日。
肝着为患,势已成癥,历时已逾八月,刻下症见右胁疼痛,夜不得寐,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沉取乏神力,姑与咸软化癥之中,佐以扶正之品以消息之。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0克,旋覆花10克,
薏苡仁30克,炒黄柏10克,川郁金10克,绵茵陈30克,
炒枳实10克,莱菔子10克,赤小豆30克,云苓皮30克,
香附米10克,滑石块15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
橘核12克,沉香面5克,生鳖甲15克(先煎),花旗参5克(先煎)。
三剂
按:正气虚者必加扶正之品。
⑤ 周某,男,49岁,2002年01月23日。
“肝病”十载,渐成癥势,臌症已显,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以清疏和调。
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知柏各10克,绵茵陈30克,川郁金10克,云苓皮30克,
大腹皮10克,橘子络15克,橘子皮10克,干姜皮6克,
桑白皮10克,滑石块30克,青连翘10克,大黄炭5克,
炒枳壳10克,焦麦芽30克,赤小豆30克,六神曲10克,
霍石斛30克,莱菔子10克。
三剂
二诊:2002年2月16日。
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知柏各1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云苓皮30克,
橘子络15克,橘子皮10克,干姜皮8克,赤小豆30克,
炒枳壳10克,滑石块30克,莱菔子10克,香附米10克,
川郁金10克,绵茵陈30克,六神曲15克,熟军5克,
车前子30克,淡吴萸10克,霍石斛30克,炒白术10克。
五剂
按:淡吴萸温化厥阴寒湿。
三诊:2002年2月21日。
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知柏各1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云苓皮30克,
橘子络15克,橘子皮10克,干姜皮8克,赤小豆30克,
炒枳壳10克,滑石块30克,莱菔子10克,香附米10克,
川郁金10克,绵茵陈30克,六神曲15克,熟军5克,
车前子30克,霍石斛30克,生黄芪20克,水红花子15克,
抽葫芦15克,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炒白术10克。
五剂
四诊:2002年4月6日。减枳实,加枳壳、生黄芪各25克,炒二丑各10克,沉香5克(布包同煎),七剂。
按:川椒目、北细辛开下焦气化行水。
4肾炎
肾炎的临床症状以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为特征。中医应属“水肿”范畴。
(1)急性肾炎急性肾炎,中医称为“风水”。症见浮肿,尿量减少,或发热,头痛,口渴,腰痛,检查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其浮肿常自眼睑周围开始,继则颜面四肢,严重者可出现腹水、胸水、咳嗽气喘。脉象初期浮数或滑数,如全身浮肿,则呈现沉滑而数。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肾炎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导致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而成的疾病。孔少华认为,此病多为素体湿热,外感风温之邪,也有感受风寒化热者,致使肺失宣肃,水气不行发为水肿,治疗当以清热解表,宣肺行水为法。也就是“开鬼门,洁净府”之法。
风热为主者以银翘散、桑菊饮、越婢加术汤、五皮饮加减。
基本方: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
生知柏各10克,青连翘10克,紫背浮萍10克,生甘草3克,
滑石块15克,嫩麻黄1克,生石膏30克,米苍术10克,
云苓皮30克,陈皮10克,桑白皮10克,白茅根15克。
方解:方中桑菊、银翘、白虎同用清解表里之热,麻黄,浮萍,桑叶、菊花发表宣肺以行水,苓皮、陈皮、桑白皮、炒知柏、滑石块清热利水,茅根凉血利水。
加减法:发热者加薄荷5克;咽痛甚者加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
若以风寒为主者,以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
嫩麻黄1克,紫苏叶5克,紫背浮萍10克,云苓皮30克,
陈皮10克,干姜皮6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苏某,女,48岁,1989年3月13日。
肾炎急性发作,尿检发现尿蛋白“+++”,红白细胞满视野,再为变通前方。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海蛤30克,桑寄生30克,
南石苇10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
血余炭10克,白茅根15克,芥穗炭2克,滑石块15克,
鲜石斛30克,荷叶10克,银花炭10克,青连翘10克,
瞿麦10克,萹蓄10克,车前子15克,海金砂15克(布包),
血琥珀5克(同煎),炒知柏各10克。
七剂
按:孔少华先生认为肾病大多为下焦湿热,肾脏不能正常地葆精泄浊,故以滋潜渗利为法治疗,酌加益肾之品,尿血者常用凉血止血之品。
(2)慢性肾炎对于慢性肾炎,孔少华先生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认为此病脾肾不足,湿热内蕴,久之肾之“葆精泄浊”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葆精”,则尿中现蛋白、红细胞等,不能正常“泄浊”,则肌酐、尿素氮等代谢产物不能排除,成为湿热甚至湿毒蕴于体内,症见腰酸痛,面灰白、浮肿,舌苔白,脉沉细或弦滑,毒盛者脉象滑数实大。治疗上,孔少华先生认为此病虽有肝脾肾不足,但湿热、湿毒往往更重,湿热湿毒为实邪,不宜峻补,因为峻补往往致使湿更为胶固难化,毒不得出,故治疗上常在滋阴护肾的基础上,以清利湿热凉血为主。方用滋潜渗化方加减。
基本方: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南石苇15克,云苓皮30克,
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海金砂15克,鲜茅根30克,
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生地榆15克,霍石斛30克,
血琥珀5克(同煎)。
方解:方中生牡蛎、生石决明、桑寄生养肝益肾以葆精;生赭石、旋覆花降肝胃之气,炒知柏、川牛膝、滑石块、南石苇、海金砂、云苓皮、川萆薢清利下焦湿热,助肾泄浊;生地榆、白茅根凉血;血琥珀活血、利尿改善肾脏循环。
加减法:肝肾阴虚加生鳖甲15克;下焦湿热加生海蛤30克;浮肿小便不利者可酌选车前子15克、水红花子10克、赤小豆30克、汉防己15克、萹蓄10克、瞿麦10克、白通草5克、灯芯5克、竹叶10克,或加五皮饮(云苓皮3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干姜皮6克、陈皮10克);下焦气化不利可加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或肉桂1克;气滞腹痛加台乌药10克、橘子络核各15克、荔枝核15克、小茴香10克;肌苷尿素氮高者加熟军或酒军5克;血热,尿中有红细胞酌选荷叶10克、茜草10克、大小蓟20克、生炒蒲黄各10克、鲜生地30克、芥穗炭2克,或加叩珠粉1克(冲服);表有风邪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表虚易外感者加生黄芪20克、炒白术10克、口防风6克;抵抗力下降者加生黄芪20克、女贞子15克;血虚者加生黄芪20克、全当归6克;肾虚腰背酸痛者加金狗脊12克、菟丝子12克、杜仲炭12克、山萸肉10克;外感风热者加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青连翘10克、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
大量尿蛋白,浮肿较重甚至出现腹水胸水者,此为肾阳虚衰,阳虚水泛,孔少华常以金匱肾气丸、真武汤、五皮饮加减。或有效。炮附片6~15克,上肉桂1~3克,阳春砂5克,大熟地2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5克,炒丹皮5克,云茯苓30克,建泽泻12克,川牛膝15克,车前子15克(包)。
① 李某,男,37岁,1987年5月5日。
肾病两载,久治未效,刻下尿蛋白“++”,红血球>10,宜以清滋和调。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桑寄生30克,南石苇10克,
橘子核15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
白茅根15克,血余炭10克,芥穗炭2克,滑石块15克,
藕节10克,血琥珀5克(同煎),炒知柏各10克。
七剂
② 孔某,男,24岁,1984年1月6日。
阴虚湿乘,头时晕楚,目干涩,西医检查尿蛋白“+”,红细胞5~10,偶见管型,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滋渗化和调。
生龙齿10克,生牡蛎15克,生海蛤、生石决明各30克,桑寄生30克,
南石苇10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
杜仲炭12克,银花炭10克,生甘草2克,滑石块12克,
血琥珀5克,芥穗炭2克,赤小豆30克,炒知柏各10克。
五剂
③ 张某,女,30岁,1989年5月15日。
尿毒症,近日口时流涎,时或呕吐,脘次作胀,再为变通前方。
生牡蛎15克,珍珠母30克,桑寄生30克,淡吴萸10克,
川黄连5克,南石苇10克,云苓皮30克,川牛膝15克,
白茅根15克,川萆薢15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
橘子络皮各10克,法半夏10克,车前子海金砂各15克(布包),
炒知柏各10克,叩珠粉2瓶(分冲),血琥珀5克(同煎)。
七剂
④ 孙某,女,45岁,1989年5月15日。
尿毒症,据述前方晋后,当属平和,唯腹胀时作,再依原议增减。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海蛤30克,桑寄生30克,
辰砂3克,生磁石20克,橘络核各15克,大腹皮10克,
台乌药10克,白蒺藜10克,六神曲10克,滑石块15克,
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生薏苡仁30克,桑叶10克,
生知柏各10克,川牛膝15克。
七剂
⑤ 冯某,男,56岁,1989年3月6日。
肾病日久,渐致痛风,头晕,恶心,舌苔白,脉象弦滑,宜以清平渗化和调。
生牡蛎15克,生海蛤30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
旋覆花12克,炒知柏各10克,青竹茹15克,血琥珀5克(同煎),
桑寄生30克,杜仲炭12克,小川连5克,川牛膝15克,
忍冬藤30克,嫩桑枝30克,青连翘10克,滑石块15克,
云苓皮30克,银花炭10克,白沙蒺藜各10克,法半夏10克,
花旗参5克(另煎兑入),叩珠粉2瓶(分冲),霜桑叶10克。
⑥ 张某,女,65岁,1981年5月12日。
肾病日久,近两月来,腰疼较甚,尿蛋白“++”,红细胞多个,舌苔白,脉象弦滑,宜以清滋和调。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0克,旋覆花10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血琥珀5克(同煎),
南石苇10克,云茯苓30克,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
火麻仁15克,细生地10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
瞿麦10克,萹蓄10克,橘子核15克,子木通10克。
三剂
⑦ 田某,男,52岁,1989年5月15日。
肾病日久,阴损及阳,小溲清长,下肢肿胀,同时流泪,舌质胖,脉弦缓滑,宜以回阳并滋肾阴。
炮附片25克,上肉桂3克,云茯苓30克,大熟地30克,
山萸肉10克,淮山药15克,炒丹皮5克,怀牛膝15克,
建泽泻15克,老黄精15克,阳春砂5克,菟丝子12克,
杜仲炭12克,花旗参3克(另煎兑入),橘子络皮各10克。
七剂
按:阴损及阳,济生肾气丸加减,但孔少华先生认为肾病大多为湿毒内蕴,故于温补之剂很少用之。
⑧ 马某,男,39岁,1983年9月23日。
连晋清滋渗化和调之品,尿蛋白仍不消,再为变通前方。
生熟地各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30克,炒丹皮5克,
云茯苓30克,建泽泻12克,砂仁5克,川牛膝12克,
车前子15克,炮附片10克,肉桂2克,滑石块15克,
汉防己12克,子木通10克,橘络皮各10克。
五剂
5痔疮
肛门内外有小肉突出如峙,统称痔疮。多因过食肥甘辛辣,酒肉,或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及经常便秘,体质虚弱,风燥湿热之邪乘虚结积而成。生于肛门内者为“内痔”,生于肛门外者为“外痔”,同时存在着为“内外痔”,轻者,便时出血,严重者影响日常行动,甚至肿痛溃烂形成“肛瘘”。对于严重者,应当以外科结扎、枯痔等手术疗法为主。内治法对于轻症者可有较好疗效。
页:
[1]